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国首家报纸博物馆──韩国报纸博物馆于2001年1月5日开馆,该馆收藏并陈列着韩国100多年来自用古代韩国语出版的早期报纸至最近新出版的网络报纸,使人们详细地了解韩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在这里,人们深切感受到韩国艰难曲折的近代和实现“汉江奇迹”的现代历程。该馆分为世界报纸展厅、规划陈列厅和媒体声像厅。规划陈列厅根据时间顺序依次向人们展示了韩国最早的报纸《汉城旬报》,以及《独立新闻》、《皇城新闻》、《大韩每日新闻报》等近代著名的报纸。 报纸不仅是了解历史的载体,而且也是历史的见证。美国、日本及欧洲…  相似文献   

2.
2009年4月9~11日,“纪念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成立9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在复旦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上海旧址管理处、《当代韩国》编辑部共同主办,韩国国际交流财团、韩国国家报勋处、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提供资助,有50名国内外久负盛名的韩国独立运动与临时政府研究人员、专家、学者等正式代表与会。  相似文献   

3.
李宁 《当代韩国》2015,(1):126-128
<正>提到韩国的外交,就不得不提到李承晚这个人物。作为韩国近代史上最为著名和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李氏朝鲜没落旁系王族后裔,参与、领导了韩国独立运动,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大统领,也是大韩民国第一任总统。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外交思想及实践,深刻影响了韩国建国后对美、对日关系的基调,成为韩国现代外交政策的缘起。这样重要的人物在中国无人问津不得不说是中国韩国学研究的缺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的朱芹博士所著《独立与依附:李承晚之外交独立思想》(以下简称《独立与依附》)一书填补了这个空白。首先,作者以依附论为理论主线,运用历史分析法,详细阐述了李承晚外交独立思想的三个最  相似文献   

4.
一 申采浩的生平 申采浩(1880-1936)是朝鲜著名的爱国文化运动家、历史学者和作家。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朝鲜的爱国文学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申采浩于1880年11月7日出生在忠清南道大德郡山内面于南里的一个农村儒生家庭。他14岁时已经熟读儒家经典,20岁左右在学术界和社会活动领域崭露头角,成为当时颇有见地的学者之 申采浩的爱国活动是从他的爱国文学创作开始的。1902年左右他加入了《皇城新闻》、《大韩每日申报》等报的时评创作组,发表了很多激动人心和有号召力的时评。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朝鲜以后…  相似文献   

5.
开化派是100余年前的韩国改革势力。他们于19世纪幼年代初登上历史舞台,发展成一种政治势力,并经过成长、挫折和变化,成为韩国近代改革运动中的主导力量。与中国在洋务运动以后,到18op年才发展成变法运动相反,韩国的改革势力,早在1884年的甲申政变的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不仅要收容西欧的近代生产力,而且还希望改变社会政治制度的近代变法运动。对这一方面,我国史学界早已进行了研究,而且取得了许多成果。可是,对甲申政变以后的开化派研究却不够令人满意。当然,对1894年的甲午改革,以及大韩帝国时期的独立协会有较深入的研究,但…  相似文献   

6.
为了纪念韩国临时政府成立80周年,由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和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管理处共同主编的《二十七年血与火的战斗:纪念韩国临时政府成立80周年论文集》一书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集中了中国学术界研究韩国独立运动史和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史的大部分研究成果。全书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两篇综述文章组成。复旦大学石源华教授的《韩国临时政府在华27年奋斗史述论)一文从8个方面对韩国临时政府的创建过程以及活动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和评价。韩国社会科学院理事长金俊烨在《40年后重访独立运动旧地》一…  相似文献   

7.
一 前言:韩国学的概念及其课题 韩国学(Koreanology)是关于韩国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各领域的综合研究,以阐明“韩国”的性质为目的。“韩国学”一词在现实中经常被使用,但对其学术定义实际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1899年1月9日《皇城新闻》评论首次使用与“外国学”相对的“本国学”一词,而且在1896年5月30日的评论中曾出现可以视为“韩国学”起源的看法,即“朝鲜人谁也不详悉自己的国家有多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引起韩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韩国大众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通过分析《朝鲜日报》2012年涉华报道发现,韩国媒体中所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是经济上迅速崛起、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角色、人权发展上比较滞后及各种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的超级大国;同时,韩国媒体对中国表现出爱恨交织、敏感焦虑和羡慕嫉妒的情感特点。  相似文献   

9.
申圭植是较早来到中国从事韩国独立运动的著名人物,后来作为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早期领导人,曾经担任代理国务总理兼任外务总长。申圭植在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初期的外交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他在临时政府内"欧美外交独立论"和"武力独立论"激烈对峙,外交陷入困境的状况下,另辟蹊径,探寻出"外交武力融合独立论"的新路径,为临时政府生存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贡献奠定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外交活动的新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杨昭全 《当代韩国》2014,(4):118-121
正石建国同志是我国韩国史和中韩关系史研究卓有成就的学者。2014年出版的《中国境内韩国反日独立复国运动研究》,显示他的学术研究又取得了新的成就。石建国同志的新著颇具特色,颇多创见,主要有:一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韩国独立运动史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学术界新拓展的研究领域,迄今研究成果已非常丰富。纵观该书,多处体现了作者拓展研究领域的特色。该书第二章"《申报》视域下的韩国独立运动报道",将1910~1945年间,中国与中国境内的韩国独立运动之关系研究拓展,拓展到这一  相似文献   

11.
牛海坤 《德国研究》2019,(1):139-153
1886年10月创刊的《德文新报》,在出版早期曾发生过危机,在经历了停刊、复刊及改版和两次产权变更之后,最终转危为安,这些变化大都与在沪英国报人密切相关。本文尝试对这段历史进行梳理,探析发生危机及转折的原因,展示近代上海不同国家报人、报刊之间的关系从互助合作逐渐转向以服务本国、本民族利益为主的变化,由此反映出彼时上海外文报刊发展路径中出现的跨国多元与国别意识显现共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戊戌变法运动的亲身考察,一方面,伊藤反对清朝改革急切冒进,主张进行合乎秩序、循序渐进之改革,希望清朝最终建立立宪政治;另一方面,伊藤认识到清朝多年之积弊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且处于列强环俟之中,面临列强瓜分之危机,改革之良机已错过,仅依靠腐朽的清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很难取得成功。伊藤对清政府建立立宪政治的前途抱持怀疑态度。清末新政之际,随着伊藤对清朝宪政运动的深入了解,他进一步认识到清朝建立立宪政治的困难性,深感清朝立宪政治的建立并非易事,受各种因素制约,成功可能性极小。甚至相反还会由此引起国内动乱或革命,导致政权倾覆。连日本亦受其波及,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动。  相似文献   

13.
《当代韩国》自1993年冬创刊以来,已经走过了整整10个年头。10年来,承蒙众多关心这个刊物的朋友们的厚爱和支持,使《当代韩国》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为了加强与广大作者和读者的交流与互动,进一步提高刊物的质量,本刊特开辟新栏目《留言板》。新栏目将及时反映作者和读者朋友们对刊物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并说明刊物在不同阶段的要求和重点。希望朋友们支持这个栏目,并与我们一道,将《当代韩国》办得更好。  相似文献   

14.
李箕永 (1895~ 1986 )和金东里 (1913~1995 )在朝鲜动荡的 2 0世纪 2 0~ 30年代崭露头角。李箕永发表长篇名著《故乡》来强调朝鲜知识分子的社会变革义务时 ,金东里却创建“诗人部落” ,高扬“生命文学”的旗帜。“6 2 5”事件以后 ,李箕永在朝鲜任作家联盟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务 ,继续发表诸多长篇巨作 ,成为朝鲜文坛的元老和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而金东里在韩国任韩国文人协会副理事长、大韩民国艺术院院长等职务 ,发表了诸多小说、诗、评论 ,在决定韩国文学的走向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已成为代表朝鲜和韩国现代文学的特征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20年前中韩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不久,为了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国研究中心和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通过友好协商,决定共同创办一个专门研究和介绍韩国的学术期刊。《当代韩国》顺利出版发行,至今延续了20年,作为我国唯一一本专门研究韩国的刊物,在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这不能不感谢韩国学者和朋友们为此付出的辛劳。多少年来,《当代韩国》始终坚持创刊时确定的两个原则:一是信守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深入研究和介绍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各方面的情况,做出客观的分析和评论,保持学术刊物的严肃性和高品位。二是坚持办刊的目的在于增进中国广大读者对韩国的  相似文献   

16.
陈宪奎  刘玉书 《美国研究》2015,(2):112-131,7
2011年3月《纽约时报》付费墙上线,它的在线计量收费模式改变了近十多年来报纸业绩下滑的局面,2014年其订阅收入首次超过了广告收入,这种变化引起美国报业界的广泛关注。建立付费墙后的《纽约时报》实现了数字化的多维度报道和自媒体的技术运用,改善了读者的体验,改变了新闻信息的消费习惯,在激烈的新闻传播竞争中取得了优势,为美国报业的转型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詹小洪教授的新作《韩流汉风》给读者展现的是:第一,作者掌握的大量的素材。詹小洪先生2003年乘赴韩讲学的机会,涉猎大量的文献,不仅利用统计数据、韩国报刊,而且充分利用与韩国各类人士的交往,获得信息。笔者十分佩服作者这种敏锐的观察和调研能力。我曾有幸先睹了詹先生的《旅韩日记》,作者挖掘信息和日积月累的能力,令我望尘莫及。如今,大家可以透过《韩流汉风》再度领略韩国这个万花筒中折射的奇异图像。第二,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韩国整个国家的变迁状况。《韩流汉风》不是一部严肃刻板的经济学鸿篇巨制,它的内容浅显易懂,涉及中韩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韩国《中央日报》视域中的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日报》在韩国主流社会中影响较广。其围绕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依时间的推移呈现五个阶段的特征,从报道的数量变化,清晰显示出无论是其最初持"冷眼旁观"态度,还是最终积极报道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特别是采取积极行动,深入中国内地以及"一带一路"沿线有关国家,实地采访报道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与影响,都说明该报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韩合作持积极看法。《中央日报》的报道还揭示了首脑外交、议题设定在推进中韩关系发展中的重要性。《中央日报》报道呈现出的冷热不均的阶段性特征,启示我们中韩关系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而且需要加强两国媒体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9.
编与读     
《新民周刊》2012,(6):8-8
本刊2012年第5期报道《我们该如何安全地走出去》涉及到中国在非洲投资的政治经济安全,中国媒体对此关注较少,特摘编相关评论两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崔承现所著《韩国华侨史研究》一书于2 0 0 3年 8月由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著作是运用辩证的人类学和民族发展理论 ,以丰富的历史文献、统计报告和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 ,对韩国 (朝鲜 )华侨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书中指出了韩国华侨开始作为中韩传统宗藩关系下的“上国”国民 ,这种身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华侨华人存在不同之处。韩国华侨作为近代历史的产物 ,在形式与内容上相互矛盾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成为韩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韩国华侨在冷战时代被迫采取“一边倒”的意识形态认同 ,以独特的、“沉默”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