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景富 《奋斗》2006,(2):18-19
中国的冰雪文化发展古已有之,可谓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冰雪文化以咏雪诗词为核心,主要在黄河流域,但没有形成文化体系,由于历史原因,人们也没有“冰雪文化”这种概念。  相似文献   

2.
邓晓明  任立湘 《奋斗》2006,(2):14-16
冰雪是黑龙江的天赐优势。自从第一届哈尔滨冰灯节起,黑龙江把冰雪赋予文化内涵,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逐渐成为旅游业的重头戏。冰雪、冰雪文化和冰雪旅游给黑龙江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冰雪确实展现了它无穷的魅力。冰雪文化和冰雪旅游过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将来还会带来什么。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继续创新发展,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宁士敏  徐蔚冰 《奋斗》2006,(2):22-23
冰雪活动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的崇拜与认同、利用与征服、统一与和谐的活动,其本质上是生态美学与冰雪文化的融合。冰雪文化的鲜明之点是生态审美,而生态审美又是冰雪文化的升华。  相似文献   

4.
日韩两国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发展冰雪产业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北京可借助首次举办冬奥会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首都冰雪产业,完善冰雪运动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冰雪旅游和本土文化的纵深融合,在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共通共建人才培养通道,从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张晶  杜磊 《实践》2020,(1):32-35
<正>冰雪文化是内蒙古冬季旅游的灵魂。内蒙古以举办"十四冬"为契机,积极推动"冰雪+文化"深度融合,拓展冬季旅游的文化内涵,着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冰雪文化旅游活动,以四季旅游促进全域旅游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区域风俗文化的形成与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追溯宁夏历代风俗文化的演绎过程,主要表现在:一是早期风俗的承传性;二是司马迁笔下记载的宁夏风俗文化;三是班固笔下描述的宁夏风俗文化;四是秦汉时期已形成的宁夏地域风俗文化模式对历代风俗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欣 《奋斗》2014,(2):45-46
正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人们文化消费的重要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因素应成为旅游开发的重点,文化的吸引力也将成为旅游产品竞争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同时面临着国际、国内冰雪旅游市场激烈竞争,以及旅游者旅游需求不断变化,传统的冰雪旅游产品吸引力下降的巨大挑战。推动冰雪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8.
《奋斗》2022,(2):33-35
近年来,黑龙江省依托地域优势,大力推进冰雪文化教育及冰雪体育运动,以冰雪赛事活动及“银色”冰雪教育为抓手,强化学校冰雪体育教育教学效果,提升冰雪人才培养水平,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目前,全省校园冰雪运动发展成效显著,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冰雪活动已成为学生锤炼意志、增强体质的重要舞台。  相似文献   

9.
杨原 《前线》2022,(2):94-96
<正>历史上,北京一直有着深厚的冰雪运动文化传统。数九寒冬,京城百姓三五成群相约冰雪运动,利用自然、开发自然,既锻炼身体,又愉悦身心、放松精神,自发形成了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源远流长的北京冰雪文化自明代以降,北京的冰雪运动常见诸文人的笔端,既有明人刘若愚的《酌中志》、清人高士奇的《金鳌退食笔记》、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清末民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等笔记著述,  相似文献   

10.
《奋斗》2022,(2):36-38
近年来,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全国首选冰雪旅游目的地和国际冰雪旅游度假胜地的目标,深入推进冰雪旅游与冰雪文化、冰雪运动等领域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冰雪旅游知名目的地和冰雪旅游精品线路,让“冷资源”成为“热产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大力发展寒地冰雪经济,吉林要做好雪文章等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寒地经济作为新一轮振兴发展的重要路径。借助得天独厚的冰雪旅游资源,从世界冰雪黄金纬度带到世界三大粉雪基地之一,深挖冰雪价值,生成了冰雪产品;从最美的雪花飘落在吉林到中国品质滑雪在吉林,推广冰雪文化,构建了冰雪品牌;从率先出台《关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意见》到倡导冰雪丝路合作发展新格局,产业初具规模,走出了快速发展的新蓝图。  相似文献   

12.
张伟明 《奋斗》2006,(2):20-21
世界凡有冰雪的寒带地区和国家,冰雪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很长的历史,地域的不同产生的文化特色就不同,所形成的设计组织管理也不同。当前我们的机遇和挑战并存,认真汲取国内外经验.强化冰雪文化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是冰雪产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张松 《党建文汇》2014,(7):40-40
面积仅14万平方公里的尼泊尔,被BBC评为“一生必去的10个国家”之一。 除了壮丽的喜马拉雅山之外,令尼泊尔人自豪的还有6处联合国历史与文化古迹,分别是3处老王宫、两处佛塔和印度教神庙帕苏帕蒂纳什及昌古纳拉扬。  相似文献   

14.
杨明莉 《世纪桥》2020,(3):79-83
近年来,黑龙江省旅游业在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经过对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业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发现,黑龙江省冰雪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应从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加快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增强内生动力等方面深入探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建设冰雪经济强省,助力龙江全面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丛坤 《奋斗》2008,(2):32-34
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在哈尔滨冰灯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个以冰雪为载体的地方性节庆活动,自1985年创办至今已连续举办24届,成为与日本札幌雪节、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和渥太华冬乐节齐名.享有国际声誉的冬令盛典之一。  相似文献   

16.
冯力强 《奋斗》2003,(10):52-53
世界上有一个梦的地方,宛如仙境,也像迷宫,汇聚千种风情,托起万种憧憬,梦的旖旎瑰丽,梦的神奇诱惑,揽热冰城,牵动世界,让寒冬寻梦的人涌如春潮,心驰神往。这个梦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集天下冰雪艺术于—城的哈尔滨。  相似文献   

17.
顺昌褒精信仰经历由神猴崇拜、到通天大圣崇拜和齐天大圣崇拜的变化.从文化地理角度论,首先,作为受当时汀州文化影响的区域,可推断顺昌的猴精崇拜出现的时间应上溯于唐代,而它的兴起和流传也由当时远离大传统的偏僻乡野这种文化地理空间所促成;其次,五代后顺昌成为陈靖姑信仰的亚中心区,同一文化地理区域内不同民间信仰之间的相互涵化,造成陈靖姑所拥有的"通天圣母"尊号为神猴信仰吸收改造,这是神猴崇拜转换为"通天大圣"崇拜的重要根据;最后,在明代,因为地理上相毗邻,顺昌受到当时图书编纂出版中心建阳的文化辐射,<西游记>等神魔小说传播带来了它在民间通俗文化影响,神事活动最终需要以"齐天大圣"的才智和能力巩固猴精的神魅,这造成"通天大圣"过渡为"齐天大圣"  相似文献   

18.
贵安位于连江县西北部.处于福银高速与沈海高速连接线的中心点.距福州市区近.地理区位优越。贵安素以“温泉”闻名,2008年6月连江县荣获“中国温泉之乡”称号。“温泉之乡”的美誉也给贵安增添了更多的活力与魅力。近年来,连江县主动融入海西建设,积极对接福州大都市建设,拓展省会福州经济圈北翼,打造特色旅游商圈。  相似文献   

19.
老屯 《奋斗》2006,(2):24-24
冰雪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各地区带来了无限的商机,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纷纷利用自己的优势,大力开发冰雪资源,黑龙江省为之骄傲的冰灯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来自国际方面巨大的压力。世界几大著名的冰雪节越办规模越大,水平越来越高,效益越来越好,日本札幌的雪节每年吸引国内外数百万人;加拿大、芬兰在北极圈内建设的冰旅馆,旅游者需要提前几个月预定房间,而由此兴建的冰酒吧、冰餐厅、极地生活秀等寒地旅游项目应运而生:在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由中国大陆举办的冰灯展览,更是将中国的冰灯艺术引向了世界。二是来自国内的激烈竞争。冰雪资源的巨大潜力,使得国内有条件的地区不遗余力地开发利用冰雪资源。每年全国有20几个城市和地区都在举办不同类型和名目的冰雪节,上海建设的世界第二大室内滑雪场、深圳世界公园的室内滑雪场、北京的室内(3000平方米)冰灯展览馆、峨眉山的滑雪、内蒙古的冰雪节、沈阳的冰雪节、吉林的雾凇节等吸引了国内外的大量游人。长春净月潭冰雪节据有关资料反映,冬季游客数量已经与哈尔滨相当,规模越办越大,而且提出了冰灯发源地的说法。去年,辽宁、吉林等省在冰雪旅游宣传上超过了任何一个时期,覆盖了全国,冬季到这两个省的旅游人数急剧上升,大有取代黑龙江成为冬季旅游大省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新长征》2007,(2):1-1
寒冬时节,北国的春城,银装素裹,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1月28日,举世瞩目的第6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这里召开。这是吉林省有史以来承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国际综合性体育盛会。办好第6届亚冬会,不仅是吉林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向外界展示吉林省、甚至是全国形象的一次重大活动。更是对外宣传吉林、介绍吉林。让世界了解吉林的难得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