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瞭望》1999,(20)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陆忠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顾世界维和力量的反对,悍然空袭南斯拉夫,并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袭击中国驻南使馆。这些看似“局部”的武力讹诈行为,实质上是美欧跨世纪安全战略的产物,它已深深影响世界战略格局,严重破坏了国际形势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所谓“人道主义”的旗号,从3月24日开始对一个主权国家连续两个多月的狂轰滥炸,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和数十万难民背井离乡,这是冷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5月7日午夜,竟然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国际关系准则于不顾,悍然对中华...  相似文献   

3.
王新波  魏涛 《学理论》2009,(27):55-56
美苏两极争霸格局瓦解后.世界形成“一超多强”的国际关系格局。它是比以往任何国际关系格局都更为复杂。本文对这一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作了简单介绍,并对其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及其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论文从探析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特点入手,分析了中国所处的地位和应对措施。论文认为,当代国际关系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以及国际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关系现实意义上的权力斗争中,参与了这一游戏规则,问题的关键是,中国要有一整套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中国在全球化国际关系中的价值目标为国际关系民主化,基本价值观念是正义;中国在全球化国际关系中的社会理想,是构建新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0,(3)
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占据主流地位的国际关系学说不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与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在理论界中独树一帜。但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并不充分,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形成的根基。探讨其理论逻辑建构、科学性、现实意义,可以为认识国际关系与国际交往的本质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对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中国外交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能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理论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21,(12)
建构主义是重要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说,将建构主义和语言符号学方法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域,从哲学和文化层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建构主义有反思国际关系哲学本体论的理论取向,提出观念和文化是影响国际关系的根本变量,把建构主义方法引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分析了国际关系得以建构的层次、作用与过程。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对这一学说的哲学基础、主要观点进行深入评析可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党政论坛》2008,(10):4-4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占GDP80%左右,是世界上对外贸易依存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今天的国际关系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根本性影响,能否营造友好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是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人们不会忘记 1999年的那场战争: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率领最大的军事集团,依仗自己最先进的飞机、导弹,置一切国际关系基本原则于不顾,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进行了78天的狂轰滥炸,终于打着“维和”旗号把军队开进科索沃。然而,现实是无情的:西方接管的科索沃不仅没有出现和平,而且局势更加混乱,战争的“胜利者”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潭。美国人真是自尝恶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人间悲剧 科索沃是南斯拉夫联盟的神圣领土,可美国人硬要扯起一杆“人道主义干预”的大旗,把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踩在脚下,在别人的家园里安…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际社会在经济、安全等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些挑战的影响下国际关系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贸易壁垒,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问题已经对国际社会良性发展构成了阻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人在这一历史时期提出了新型国际关系理论,指导了我国外交的方向,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处理新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国思维。针对现有文献中对新型国际关系分析不足的问题,从新型国际关系的形成,新型国际关系的内容,新型国际关系的意义三个方面解读其内涵。  相似文献   

10.
国际关系民主化作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趋势.在冷战后继续向前发展.中国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进者.这不仅顺应了历史趋势,也符合时代的要求.中国的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有其深刻的内涵.倡导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中国面向世界,融入国际社会,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1.
《瞭望》1987,(40)
流亡国外的达赖喇嘛最近在美国众议院人权小组会议上提出的所谓关于西藏问题的“5点计划”,是鼓吹“西藏独立”的政治活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历来坚决反对任何企图把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的阴谋。我们反对达赖在任何场合发表有损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言论。 中国政府早就指出,达赖不单纯是一个宗教人士,而且是一个从事政治活动的流亡者。这次达赖提出的所谓“5点计划”,充其量是老调重弹。但是,美国众议院少数议员竟然置基本国际关系准则于不顾,公开为达赖鼓吹“西藏独立”、  相似文献   

12.
合作共赢理念是带有中国风格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在理论内涵上,合作共赢理念在争取和平、安全的基础上克服了新自由主义理论过于淡化国家主权的理想化色彩的理论缺陷,突破了现实主义理论群中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丰富和发展了新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理论群中对于"合作"的理解,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有重大创新和超越,对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国际治理法治化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江泽民主席访俄、访美等成果所产生的战略效应,使世界各国更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更重视发展对华关系。中国在国际关系调整中的突出作用,一方面是国际各种战略力量顺应冷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潮流,调整各自对外关系包括对华关系的结果;另一方面更是我们坚持贯彻执行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的硕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坚持用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指导我国的外交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使我国在国际关系调整中取得了主动有利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思想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外交部分中最核心、最重要、最突出的理念,也是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宣言。新型国际关系以注重和平发展为前提,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升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三方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承载着21世纪的张载命题,是基于我国历史文化以及当今国情的选择,也是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方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我们所处的国际历史环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不仅规划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而且对这一时期国际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给予了高度关注。他以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对国际关系矛盾的准确把握,以及对世界变局的透彻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鲜明地反映当今时代特征及国际关系战略态势的新的理论观点和主张,形成了完整的跨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观。这些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6.
蔡拓1947年出生,安徽淮南人,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中国政法大学国际交流委员会副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有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自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化与全球问题、国际关系理论、政治学理论。特别是关于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的研究,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与肯定。其代表性著作有《全球…  相似文献   

17.
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主权若干问题疑析方向勤现代国际社会是由主权国家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因此,现代国际关系的基础是国家主权。就此而言,准确认识和把握国家主权问题,无疑是正确分析现代国际关系,把握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前提。本文拟结合当前国内学界有关著述,提出...  相似文献   

18.
国际现象是一个难解的司芬克斯之谜。理论的结构是概念的逻辑体系。国际关系辩证法试图以理论的形式,从哲学的高度再现现代国际关系的客观逻辑。作为描述和分析国际问题的哲学原则,国际关系辩证法既是一种“概念框架”、“解释框架”,同时又是一种“研究途经”、分析方...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习近平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国际关系提出的新期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新指导,是推动建构新型国际秩序的价值依托。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实践方案,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创新发展,旨在造就以政党外交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特色政党外交具有高度的相互依存性,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离不开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有力保障,而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离不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支撑,这既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政治逻辑,也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20.
郑永年 《党政论坛》2008,(18):59-59
中国和西方世界围绕着奥运会的种种冲突,表明中国的国际关系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拐点。很多中国人开始从这次冲突中认识一个真实的外在世界。他们从对西方的幻想中醒悟过来。同时,对西方来说,他们也面临一个真实的中国。很多西方人也曾经幻想改革和开放政策能够促成中国成为一个类似西方那样的国家。但现在他们也意识到中国是不能被轻易改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