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阶级还没有消灭的时候,就有阶级斗争;不同的阶级对于同样的问题,都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不能离开阶级分析方法,这是一条真理。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是我们党在农村工作中一贯坚持的阶级路线。贫农、下中农是农村的半无产阶级。他们革命最坚决,拥护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2.
试析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党对中农政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党在农村所实行的阶级路线和有关政策,历来对中农都是巩固地团结和保护的。中农是革命的重要力量,其经济的发展对于改变我国农业的落后状况是有积极意义的。建国后,在土改以及农业合作化的前、中期,党对待中农一直实行了正确的政策。然而1955年秋以后,党对中农阶级的分析上起了变化,我们不能不看到这种变化所导致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期失误的一个原因。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个探讨。一、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从1955年秋起发生了某种变化。土地改革以后,我党在农村中的阶级路  相似文献   

3.
在农村经常的革命和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挥贫、下中农组织的作用,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中阶级路线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党在农村中的阶级路线是,依靠贫农和下中农,巩固地团结中农。依靠贫农和下中农是有具体内容的,它不仅  相似文献   

4.
坚决贯彻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最大多数的阶级路线实现农业合作化和农村人民公社化是农村经济战线上的大革命,充满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由于农村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经济地位不同,对革命的态度也不同,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组织阶级队伍,解决依靠谁、团结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有一段概括人类历史上阶级斗争结局的名言:“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这句话长期以来理论界理解为,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结局是两种:不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就是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二者必居其一。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20年代,“阶级”概念已被中国共产党大量用于分析中国社会。后来扩大到以“阶级意识”来分析问题,如反对“非无产阶级意识”。到了三四十年代,特别是由于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复杂交织的局势,为适应中国革命发展和党的革命理论发展的需要,“阶级”概念被扩大到分析中国社会的各个具体阶层,及其在中国革命运动不同阶段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和判断,因时局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多次改变。由此中共逐渐建构起一套针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意识形态分析理论。同时,“阶级”概念扩展到党内,成为思想斗争的理论武器。这样,“阶级”概念不但包含了实体性“阶级”本身,而且包含了“意识”意义上的“阶级”。以“阶级”概念为分析起点的阶级理论,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周立波同志的“暴风骤雨”,是一部描写一九四六年在东北农村所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的小说。由于它真实地表现了这场复杂的阶级斗争,表现了党在农村群众运动中的阶级路线,塑造了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  相似文献   

8.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阶级斗争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个探索获得的新成果可以归纳为“三论”、“九点”,构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阶级斗争理论的完整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阶级斗争学说的丰富和发展。这个探索之所以获得成功,其根本原因是采用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功运用的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精神的阶级分析、调查研究、具体分析三者统一综合运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以群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话有点俗,也有点老,但它却深含哲理,而且也不过时. 想当年,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激烈,人民革命已经成为现实需要之时,毛泽东曾大声疾呼:“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从共产党人的立场来看,中国社会各阶级可以分为敌、我、友“三群”.毛泽东接着说:“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由此可见“分群”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论党在扩大群众基础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史中,党在扩大群众基础方面曾经有过曲折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突出表现在:民主革命时期,党把马列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思想建党”的原则,努力吸收农民阶级和其他社会阶级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促进了国革命的胜利;1957年后,随着党的“左”倾指导思想的发展,党的阶级政策出现了重大偏差,以政治思想划阶级和过分强调阶级出身加剧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形势,使党的群众基础受到严重损害,贻误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在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他们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特别是阶级社会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深刻指出: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亦即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从而认为,革命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因为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才能通过革命的阶级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被消灭,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那么,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应该是什么呢?这是当代社会主义运动在以往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所以造成不少国家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许多重大失误。  相似文献   

12.
胡为雄 《理论学刊》2012,(3):9-17,127
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大体分为明显相关的三个不同层次,即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阶级分析的方法和阶级斗争的策略。阶级斗争的观点是这一理论的精神内核,阶级分析的方法是这一理论向"实物"形态转化过渡的中间环节,阶级理论具体化为实践理性的表现形态。这种多层次理论结构使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具有独特丰富的内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胜利本身已证明了毛泽东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深刻性,阶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阶级斗争策略的正确性。毛泽东谈论社会革命、中国革命往往将其与革命战争维系在一起,对政治革命的具体形式作了具体分析。毛泽东以马列主义国家学说为思想指南,严谨地指明了中国革命将以建立何种国家制度为最后归宿。中国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形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体制是中国社会历史上迄今为止最新最进步的政治形式。它一方面是对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和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政治体制的借鉴,另一方面又是把握中国具体国情进行的一种政治创造,是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的政治理论和国家理论于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农村革命思想与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毛泽东站在农民阶级的立场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梁漱溟则以“士”的立场看待中国农村;毛泽东认为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农村已形成农民与地主两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而梁漱溟则认为中国农村无阶级对立,更无阶级剥削和阶级斗争;毛泽东主张从废除封建地主占有制的土改斗争入手,用暴力革命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建立社会主义,而梁漱溟则主张走“乡村建设”的改良之路以解决农村问题。  相似文献   

14.
①“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是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的开篇语。其实,分清敌友,不仅对革命的实践者们来说是首要问题,而且对革命实践的记录者们来说,也同样是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从事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称之为“一场新的革命”,“又一次伟大革命”,这在理论上是一个大的突破。什么是革命?一般意义上讲,“革命”二字包含有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变化或飞跃的意思。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的实质是被压迫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影响,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遭到曲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仍然把阶级矛盾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给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提出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清除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的影响,恢复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科学本质,并在新形势下对这一理论加以发展。他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一、阶级的消灭是一个历史过程 阶级的消灭和阶级的产生一样,都是同一定的生产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恩格斯指出: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39页)这一论点,是我们研究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8.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由中国的社会性质、阶级力量、革命趋势、国际环境和党的奋斗目标决定的,是国内外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客观结果。  相似文献   

19.
自从资产阶级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发现阶级斗争以来,人们就在谈论阶级斗争的问题。但是,历史事实表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才第一次阐明了阶级产生、发展、消灭的条件和过程,因而是唯一科学的、革命的和彻底的。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特征,早在一八五二年《马克思致约·魏德迈》一信中,马克思就明确地概括为如下三点:①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②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③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相似文献   

20.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地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同不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一样,也是党的指导思想上的一次重大的拨乱反正。当然,这两个口号是有区别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只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才是错误的;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个口号的提法本身,无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看,都是错误的、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