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国家林业局令第11号《营利性治沙管理办法》已经2004年5月31日国家林业局第二次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9月1日起施行。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二00四年七月一日第一条为了规范营利性治沙管理活动,保障从事营利性治沙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以下简称防沙治沙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在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确定范围内从事营利性治沙活动适用本办法。营利性治沙活动是指不具有沙化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在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以获取一定经济收益为目的,采取各种措施对沙化…  相似文献   

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防沙治沙,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认真落实《全国防沙治沙规划》,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  相似文献   

3.
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国家林业局各有关直属单位: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探索新形势下防沙治沙新机制、新模式、新技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防沙治沙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沙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当地生态面貌、促进我国生态建设、确保国土生态安全的具体行动。为切实加强示范区建设,特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4.
从沙尘暴防治看立法理念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忠梅  刘超 《河北法学》2007,25(7):26-30
近年来沙尘暴事件频繁发生、社会危害严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颁布实施的《防沙治沙法》以防沙治沙为目的、被预期能直接应对沙尘暴,但法律治理效果甚微.这需要我们反思环境立法理念.从源头上看,沙尘暴的表现形式为自然灾害,但人类对自然界的严重破坏行为是原因的主要方面.因此相应的立法理念、思路和重点就必须重在对于人的行为进行控制,需要治沙但更为重要的是在立法中引入人地协调的理念.理念的转换带来相应的制度的完善,解决现有的防沙治沙的问题、实现其立法目的,其根本上还要在防沙治沙法中突破原有单项思维模式,引入综合决策方式.  相似文献   

5.
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省、自治区林业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近年来,我局多次就贯彻实施《防沙治沙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治沙法》”和“《治沙决定》”),制止沙区各种破坏植被行为,加强沙区林草植被保护工作作出部署,沙区各级林业部门积极行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植被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01年8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1月1日 起施行。  相似文献   

7.
法制月报     
8月28日《检察日报》报道,由中央纪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查处厦门特大走私案展览揭幕8月29日《法制日报》刊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法院就民商事案件相互委托送达司法文书和调取证据的安排》8月31日《检察日报》全文刊登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逮捕措 施有关问题的规定》9月1日《人民日报》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闭幕,表决通过防沙治沙法等;人大常委会举办第二十三次法制讲座《法制日报》刊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相似文献   

8.
杜群 《法学评论》2004,22(1):91-97
通过实地调查 ,作者考察了防治荒漠化的资源法律实施情况 ,主要是土地法、水法和资源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的现状 ;分析了防治荒漠化的资源法律问题 ,主要是《防沙治沙法》的立法及实施、资源可持续利用承载力的法律标准、土地使用管制、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资源协调管理组织机制等问题 ;提出了完善防治荒漠化资源立法和法律实施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2004年国务院对我国林业生产力进行了战略调整,系统整合并正式批准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地区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等六大国家林业重点建设工程。这六大林业建设工程的实施情况如何?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农民增收)效益和社会(消除贫困)效益的共赢成效如何?本文立足于四个县级调查,从实证角度考察林业重点建设工程实施中的利益驱动关系,剖析了林业重点建设工程实施中值得重视的若干法律问题——综合决策、集体林权改革、合作造林模式、公平配置国家财政投资、民众普遍受益与特殊群体受益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补偿等,对工程实施的经验作了理性分析,为未来林业工程的更好实施和制度完善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2 0 0 1年 8月 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通过 自 2 0 0 2年 1月 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二 )( 2 0 0 1年 8月 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公布并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1 990年 9月 7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2 0 0 1年 1 0月 2 7日修证、公布并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1 982年 8月 2 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2 0 0 1年 1 0月 2 7日第二次修正、公布 ,自 2 0 0 1年 1 2月 1日起施行 )5、中华人…  相似文献   

11.
石漠化是我国岩溶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防治石漠化需要完善的法制保障。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防治石漠化的法律体系框架,但由于指导思想偏颇、管理体制失衡等原因,我国防治石漠化政策和法律中仍然存在专门性立法缺失、立法内容不适应、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完善立法,加强防治石漠化法制建设,逐步健全防治石漠化的法律体系、法律制度和监督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2.
转轨经济法学:西方范式与中国现实之抉择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陈云良 《现代法学》2006,28(3):174-181
当下中国经济法学的逻辑假设建立在西方经济法范式的基础之上,无法与中国现实达成和谐。提出“转轨经济法学”的概念可以使中国的经济法学研究回归到转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来,解决改革现实中的真问题,自觉区别于西方范式,消解中国经济法学严重的正当性危机。转轨经济法的历史使命不是要通过政府来弥补市场缺陷而是要培育市场;转轨经济法的核心任务是反行政干预而不是反垄断;转轨经济法的基本功能是控权而不是授权;转轨经济法应以公平为第一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李昌庚 《北方法学》2014,8(5):81-89
中国经济法学困境不在于以我国所定义的经济法内容本身,而在于经济法研究的经济法学出现了问题。经济法学其实是最具中国本土特色的部门法学,同时也是经济法学困境的原因所在。经济法学界研究路径转型对经济法学困境突破至关重要。通过学习和借鉴世界两大法系的务实禀赋,审视与检讨传统部门法划分理论,以一种非传统部门法划分理论审视经济法,包括但不限于以非传统部门法划分标准审视经济法的独立性、经济法划分的相对性、经济法回归到经济政策的法条解读或其他可能、经济法总论仅具有形式意义、经济法总论与分论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关系等,这将是中国经济法及其经济法学的必然出路。  相似文献   

14.
张伟 《行政与法》2014,(12):48-52
经济法中所蕴含的经济自由思想是通过对经济主体的经济权利(力)和义务的配置来实现的。中西方经济自由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在经济自由内涵上的共识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经济自由作为一种经济理念,是人们期待社会经济所能达到的理想状态即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的自主经济决策和经济行为;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安排方式,是经济体制构建和经济政策的取向,也是经济自由的理念在经济生活中的现实化,其实质是在经济领域内各经济主体之间的权利(力)义务的配置要达到的一定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软法之治——以包容性发展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法之治是解决我国区域经济法制发展滞后问题的有效制度方案之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软法在结构、功能与效力等方面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在区域经济发展领域,软法与硬法之间所形成的制度包容性发展乃是区域经济包容性发展的题中之义。在法治语境下,区域经济软法在融入法治的过程中需要在价值取向上秉持善治的旨归,在实施依据上彰显制度的包容,在完善路径上顺应法治的嬗变。  相似文献   

16.
刑法视野下的器官移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器官移植为人类医学救死扶伤带来了福音,但它也引发了大量刑事法律问题。各国法学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相关立法也对包括买卖人体器官、强摘他人器官等器官移植犯罪进行了规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各国生命伦理秩序的稳定。近年来,我国器官移植技术也获得了飞速发展,但相关立法却并未对器官移植涉及刑事责任方面的问题做出实质性规定,为此,需要在我国《刑法》中增加关于器官移植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方面的专门规定。  相似文献   

17.
反垄断法的价值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卫平 《中国法学》2012,(3):135-146
价值问题是反垄断立法和实施中的核心和前置性问题,在当前中国反垄断法实施面临制度分裂、"纸面上的法"与"行动中的法"相背离等背景下,对这一话题的研讨尤为重要。成熟反垄断法律制度的实体价值主要表现在自由、效率和公平等诸方面,在经济理性的作用下,这些价值呈并存、竞争和融合的矛盾运动之势。受制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反垄断法表现出来的自由价值和经济理性等先天不足,是该法实施乱象的重要根源,亟待通过制度实践和竞争文化培育凝聚更多价值共识。  相似文献   

18.
市场失灵与中国经济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河顺 《行政与法》2005,3(12):98-99
市场失灵假设是研究经济法产生、调整对象、体系等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中国的市场失灵问题必须结合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这个过渡期的大的现实背景来理解,以西方经济学的市场失灵假设为基础来构建中国经济法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经济法必须立足于转轨时期的现实国情,才能走出一条务实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法的改革与创新——一种制度变迁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中国经济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在改革开放、社会转轨的大背景下完成的。经济法的发展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渐进式改革"注定了经济法在发展初期以国家本位为主导、以经济行政法规、法律"双轨制"立法为特征,在稳定的前提下,以较小的社会成本获得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政治的科斯定理)。早期我国经济法属于典型的"由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的转变、以及国内外法制环境的变迁,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经济法完成了从国家干预法到国家协调法、从国家本位到社会本位、从国内法到国际转轨、从实体法到程序法、从硬法到软法、从公法到公私融合的六大转变。"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时代下,"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经济法正迎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