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针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俄国如何进行法治建设展开了理论与实践探索,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涵进行了理论阐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构想:法治完备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严格守法、执法、司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加强法律监督和权力制约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制度安排。认真研究列宁关于法治国家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轨迹对于同属东方专制文化传统的中国实现依法治国具有极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丽中国命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美好社会建设理论一脉相传的继承和发展,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共同奋斗目标和美好社会理想。中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美丽国家走过的艰辛历程和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巨大贡献。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是对世界先进国家科学发展经验的大胆借鉴和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是针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存在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认真实施国家科技规划纲要 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就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会议统一了全党全社会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了全党全社会对坚持自主创新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4.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要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中生发出丰富的法律思想、法治理念以及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原理,这一系列思想精华成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指导和路径选择。从理论渊源、内在逻辑、实践路径三个维度着力开掘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国家思想,强化法治国家建设的法理学支撑,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能力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契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进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代国家能力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体体现在政治意志高度统一、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和改革框架不断完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在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习近平围绕国家治理效能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深化发展的进阶逻辑,具有深刻含义、鲜明特质与重要价值。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效能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主要有:统筹发展与治理要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必须遵循中国制度原理,制度执行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环节,优化治理方式以推进国家治理效能更好转化。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体系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论述彰显出鲜明的理论特质,体现了党对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国家治理理论,进一步推动打破西方治理话语霸权,有利于引领创造中国之治新奇迹。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强调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  相似文献   

9.
韩子荣 《前线》2013,(3):22-23
作为生态涵养发展区,门头沟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突出落实好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不断推进现代化生态新区建设迈上新台阶。把握精神实质,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约束、人口压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我们党积极探求长远、可  相似文献   

10.
现代国家的理论基础经历着三次变迁:其一,从维护统治者的权力走向概念化的国家权力;其二,从自主的国家理念的构建走向结构功能的绩效治理活动;其三,现代国家处于何去何从的转折点上,应把现代国家的理念植入到结构功能的制度化设计活动中去。伴随着现代国家理论的变迁,国家建设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也有很大的差异,对这些理论和实践的回溯,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国家建设的经验,更有助于我们清醒认识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充分认识到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建立健全教育导向、考评激励、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市场管理和文化服务等长效机制,才能为持续、有效地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2.
1918年,我出生在黑龙江省双城县(今双城市)西南裕街。1929年父母相继病故,从此我与哥哥姐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九一八事变后,驻防在辽宁北部与吉林境内的东北军部分军队奉蒋介石不准抵抗的命令沿中长路陆续北撤。由于双城地处交通要道,在此流窜的散兵游勇众多,社会上到处兵荒马乱。1932年春天,日军越过松花江逐渐侵占北满。此时,驻防在哈尔滨的东北军22旅和部分小股抗日义勇军开赴到三岔河一线布防,与北进的日军展开了极其残酷的阻击战。  相似文献   

13.
王凡 《党史纵横》2005,(10):16-20
王鹤滨在开国大典前国宴上的“酒水”做文章/周恩来进来说“:主席,游行群众站在那里不走了,要见主席。”/转眼间,王鹤滨进中南海一个月了,就在这期间的9月21日,第一届新政协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这以后大会套小会,会议相衔;与此同时,宴会也穿插不断。开会的时候,王鹤滨要到场,以便毛泽东或其他中共中央书记突然出现身体不适,能及时救治。他告诉笔者有一张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的照片,就把站在后面的他也拍了进去。举办宴会的时候,王鹤滨的责任更是重大,负责监督检查菜肴是否卫生、无毒,保障宴会出席者餐饮的…  相似文献   

14.
兴国“扩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前,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着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征服了人迹罕至、鸟兽绝临的雪山蛮野,粉碎了力量数十倍于己的反动势力的围追堵截,创下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今天,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本刊将陆续发表以长征亲历者为主的回忆、纪念文章,以志怀想。本期所编发的几篇回忆文章原刊载于上世纪90年代初沈阳军区内部编印的《革命回忆录汇集》,其中既有对“左”倾机会主义者给中国革命造成严重危害致使红军被迫长征的憎恶鞭挞,也有对工农红军在艰苦卓绝的伟大长征中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讴歌赞美。这些长征亲历者如今都已不在人世,但通过他们的口述,却给我们后人留下了那个艰苦岁月的永恒印痕,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对我们今人的启示与鼓舞。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绿色消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绿色消费就是通过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来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文从企业、消费者和市场三个方面分析我国目前绿色消费存在的主要障碍;并从政府、企业、消费者协会、消费者等不同层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我党提出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中国完成了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而改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5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建立起单一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相似文献   

17.
以德治国是作为创新的体系而展开的,德治体系的创新要体现先进性与广泛性、新型道德与传统美德、吸取人类优秀道德与抵制错误腐朽道德、革命道德与道德创新的有机结合,建设以德治国的创新体系包括道德的规范体系与道德实践体系建设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满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必须实施新农村建设投入创新,逐步建立政府财政、金融机构、农民、外来资金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稳定增长,破解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瓶颈。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科学、高效的组织推动,需要党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调动各方力量。但实施村民自治以来,党在农村执政面临着种种困难,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资源明显弱化,难以实现对村民自治的领导。笔者认为,新时期新阶段,只有加强党对村民自治的领导,新农村建设才能走向正确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仅要通过经济增长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还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扩大人民的选择余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这种增长是低效益的增长,是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不仅使人民得不到与经济增长相应的收入增长,而且给人民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甚至生存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