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土地的需求日益递增。国家需求与农民利益的矛盾相互交错,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爆发,严重破坏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基层是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活跃地带,地方政府防控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开始面临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切实提高地方政府防控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的能力不仅能够提高政府处置事件的效益,也能更好地保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一、地方政府防控失地农民群体性一件能力缺失的现状(一)事前顸警能力不足。第一,信息管理能力不足,敏锐度不高,关于失地农民民意的信息较为繁琐,且变化性大,基层政府的获取渠道有限,同时对信息的分析能力不强,导致其不能准确的把握农民动态,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埋下隐患。第二,政府在听到群众的呼声之后,并未迅速处置,而是置若罔闻,不能切实解决农民的问题。第1,发现的事件的端倪之后,采取“鸵鸟政策”,对事件谎报或不报,一拖再拖:另有部分官员突遇事件时,思绪混乱,手足无措,不能及时遏制。进而导致“雪球效应”的发生,事情愈演愈魁,最终酿成事件的质变。  相似文献   

2.
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传播与政府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谣言几乎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群体性事件发生前后谣言肆虐,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政府舆论引导能力的薄弱与不足,包括政府舆论跟踪监控系统不健全、政府舆论分析研判系统不完备和政府舆情应对处置系统不完善。提高政府舆论引导能力,实现对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构建舆论引导机制,即建立健全以全面协调为特征的综合舆论引导机制、建立健全以舆情调控为核心的全程舆论引导机制和建立健全以法律规制为基础的长效舆论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持续高位运行,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内粗放式发展、社会矛盾显性化的一个缩影,严重冲击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地方政府作为环境保护的主要力量,其环保意志和治理能力也日益受到公众的质疑与不满。经济社会转型期地方政府环保职能的不健全、民情表达的不畅通、决策程序的不透明以及环境治理的不充分,是影响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重要因素。在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下,地方政府面临着价值选择困境、体制性困境和政府能力困境。只有坚持科学、绿色发展的理念,优化环境治理的体制机制,扩大公众的参与以及增强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才能突破当前的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4.
农工党中央向本次政协大会递交的提案建议,应将群体性事件或其他相关极端事件纳入信访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问责政府的信访责任。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强化信访问责制,迫使地方政府和领导人解决各种矛盾,以减少群体性事件或其他相关极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杨海华 《唯实》2010,(6):42-45
舆情信息管理是政府积极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一个全新视角。但是,当前地方政府对舆情信息管理的认识却明显滞后。2008年发生的贵州瓮安6·28群体性突发事件,代表性地反映了政府与民众之间关系的紧张局面,暴露出地方政府舆情信息管理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严重缺位。如何在群体性突发性事件语境下构筑一个有效的舆情信息管理制度,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许蓉佳 《唯实》2010,(7):82-84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不同于一般群体性事件的新特征,其产生也有深层次原因。防止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关键是要加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观测与引导,促进政府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7.
最近几年我国进入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防控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群体性事件频发与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公信力缺失直接相关,所以,重塑政府公信力是化解城乡群体性事件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本文分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区别于一般群体性事件的新特征及产生的深层原因。笔者认为要防止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关键是要加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观测与引导,促进政府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结构深度变迁和利益格局的多元化,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高发频发的趋势,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突出问题。群体性事件成因复杂,其根源在于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民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畅、基层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薄弱、政府治理机制不健全以及政府官僚主义作风和消极腐败现象严重等。客观公正地看待群体性事件、创新政府治理机制、全面提升公务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依法处置群体性事件等,是政府有效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政府公信力不足是许多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又影响着政府公信力增减。建设和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要从政府自身做起,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建设服务型政府;尊重公众知情权,推行阳光行政,促进廉洁政府建设;积极搭建互动平台,改善党群、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