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监狱领域既要以罪犯为本,又要以监狱警察为本,还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这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监狱工作的价值取向上,三者所处的层次之间是一种递进深入的关系。以人民群众为本,即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宗旨,确立这一理念旨在解决“为谁执法”的问题;以民警为本,即以民警为监狱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确立这一理念旨在解决“靠谁执法”的问题;以罪犯为本,即以罪犯顺利回归社会为监狱工作的根本目的,确立这一理念旨在解决“怎样执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国家的性质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个根本政治制度。”为此,本文拟对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出两点建议,以期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所裨益。 一、强化人大的监督职能,彻底改变人民代表大会重立法,轻监督的状况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  相似文献   

3.
邱霞 《政府法制》2012,(26):24-24
以“真正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出发点解决民生问题,是陈云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大经验。在解决老百姓基本生活问题方面,陈云认为,“吃穿用,柴米油盐这是人民的大事。共产党必须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谈为人民服务,则是空话一句。”他首先强调“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特别重视粮食问题,他说“粮食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粮食问题没办法解决就“只好‘回延安'”。  相似文献   

4.
刘国湘 《法人》2008,(11):90-91
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日前指出:“现代市场经济是候鸟经济,哪里经济环境好,产业就会转移到哪里。”这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当今时代,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越来越表现为发展环境的竞争。好的环境能产生吸引力,形成聚合力,焕发创新力,催生后发力。谁任优化环境上取得实效,谁就能在加快发展中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5.
十七大确立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公民立法”可以说是彰显民主进程的一个探索性范本。立法法中明确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这既是对间接民主的民意保护,也体现了对立法程序的民意监督。  相似文献   

6.
邀约(上)     
<正>“你要杀的人是谁?”我问。“我自己。”米切尔回答道。又来了,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我没有大惊小怪,也没有犹豫,说:“我没必要非得清楚你为什么要死。不过,也许你可以考虑满足一下我些微的好奇心。”“我欠了一屁股债,只好用保险费来偿还。剩下的钱,或许还能让我太太和两个孩子过上好日子。”“你确信这是唯一的办法了吗?”我问道。他毫无表情,点了点头。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为了谁、依靠硅、我是谁”是新形势下贫彻群众路线需要深入回答的霞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历史和现实常常会向我们发问:谁是历史前进的最大推动者?谁是现实发展的最大受益者?窃以为,人民就是历史前进最大的推动者.至于谁是最大的受益者,窃以为,仍旧是人民。具体到律师行业,我就曾请教过一些著名的中青年法学专家、但答案总是见仁见智社科院法学所新近成立了一个中国公法研究中心,并借成立之际召开了一次“中国的法制改革与公法研究”座谈会会上,我曾叩问在场的与会学者:“谁是司法改革最大的推动者.谁是司法改革最大的受益者?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我希望是律师,但事实上不可能;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我也希望是律师,但…  相似文献   

9.
凯尔森与施密特的论战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论战。对论战核心争点即对“谁应该成 为宪法的守护者”之理解必须以理解双方的“宪法”概念为前提。两位宪法学家对“宪法是什么”这个 宪法学元问题的立场不同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谁应该成为宪法守护者”的回答。凯尔森从纯粹法的规 范层级理论视角界定宪法的规范本质与合宪性问题的规范内涵,在此基础上论述建立专门宪法法院 是实现合宪性保障的最科学的司法技术机制。施密特从政治宪法概念出发,将宪法界定为确保政治共 同体生存自保的政治决断和体现人民统一意志的政治状态,并认为在议会散失国家统一意志形成功 能的情况下,高度政治性的宪法争议只能交由人民直选的国家首脑行使才能确保宪法的正当性基础。 凯尔森与施密特宪法思想在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上都包含了真理颗粒。但是,如果从现代宪法革命勘 定的价值内核着眼,两者的宪法概念都排斥个人自由与天赋人权对于宪法的内在规定性与构成性意 义,因而偏离了宪法最重要的价值基准。这是我国在借鉴他们宪法的理论时需审慎评估之处。  相似文献   

10.
通过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对“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科学论断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充分认识到它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是我们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出路。发展的问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首要问题,是解决一  相似文献   

11.
《公民与法治》2006,(1):1-1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证。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人民赋予的。因此,要把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12.
你代表什么     
茫茫人海,悠悠世界,你是谁?你代表什么? 这是一个很容易却又很不容易回答的永恒主题。 新千年的春天,江泽民同志视察南方时,首先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说,我们中国共产党 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保证党和国家事业永远兴旺发达的最重大的问题。后来在“两会”上及其他 不同场合,江总书记还多次强调,这个思想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的确,这是一个高屋建瓴,总揽全局的重要思想,这是一个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13.
徐呼和 《中国司法》2008,(12):34-35
维护和保障人民权益是司法行政机关的重要职责。胡锦涛同志指出:“维护人民权益,是党的根本宗旨的要求,也是做好政法工作的目的;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法为民,司法公正,把维护好人民权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国家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这给司法行政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谈到党风廉政建设的问题时,国人有句十分凝炼而富含哲理的警言,这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那么究竟谁属“上梁”?有人会不加思索地回答:领导干部当属“上梁”。这种回答不能说没有道理。的确,各级领导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身居要津,毫无疑问属“上梁”之列。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至关重要,极易产生“上行下效”的结果。有鉴于此,党中央决定把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列为近期反腐败斗争重点,要求认真搞好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领导干部只有自身廉洁了,才能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发言权和主动权,才能动真的来实的,…  相似文献   

15.
2010年3月14日上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胜利闭幕。会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仅是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这三者不可偏废。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其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刑法解释?目前我国刑法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众说纷结,莫衷一是。本文拟在评议诸说的基础上,发表笔者的一管之见。目前关于刑法解释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说:1.规范含义阐明说。此说认为,“刑法的解释就是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此说为多数学者所主张广2.规范含义及其适用阐明说。此说主张“刑法解释就是阐明刑法规范的含义及其适用。”②3.规范的内容、含义及其适用原则阐释说。此说将刑法解释界定为:“是对刑法规化的内容、含义及其适用的原则等所进H‘的阐释。”③4.刑事法律意义、内容及其适用说明说。此说指出:…  相似文献   

17.
吴革 《法治研究》2006,(1):23-25
为谁服务?这是每一名律师开展工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果答案是为有钱人或者至少是为能够付得起律师费的人服务,这个回答毫不奇怪,因为律师是有偿服务的、靠收取律师费生活,不为有钱人服务,不为付得起律师费的人服务,律师的生计如何解决?作为个体,每一名律师和每一个律师事务所,都可以自由选择服务对象。而作为法冶文明组成部分的律师制度,其设置目的是什么,它要承担什么样的社会功能,则是律师业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法学》1991,(5)
2.“无本位说”的批评及“本位说”的反批评权利义务无本位论者认为,权利和义务是法的核心问题,两者之间不存在着以谁为本位的问题,撇开法律赋予谁以权利和加给谁以义务这一本质问题,讨论法以谁为本位是没有意义的。本位说的根本缺陷在于;(1)它把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绝对化,将权利的主导地位固定化,“以所谓重点论否定了两点论。”(见《当代法学》1990年第4期马新福文)事实上不存在着固定的和普遍  相似文献   

19.
鸟瞰上海     
一位事前不肯透露采访内容的老外导演问我:“为什么拍上海?”我回答说:“因为我是上海人。”
  “为什么选择登高拍摄?”,面对接踵而来的第二个问题我回答说:中国古人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想他不一定知道王之涣是何许人也,也不知道翻译是如何翻译的。但老外听完后点了点头说道:“高度很重要!”。  相似文献   

20.
庄秋水 《政府法制》2013,(27):46-46
1922年,梁启超应苏州学界之邀作一一篇演讲。他向在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进学校?”他估计回答十之八九是“求学问”。然后他又问:“你想学些什么?”回答则可谓人言人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