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任务依然艰巨。对此,"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六大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就业精准扶贫是人社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尽管各地采取多项有效措施,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助推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但是就业扶贫工作仍然遇到一些难点和问题,亟须采取相应对策。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要  相似文献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两者存在统一性、层次性、互动性的辩证关系。在统一性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脱贫攻坚是社会主义本质体现、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以及共同致力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在层次性上,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与完成脱贫攻坚"底线任务"高低两分、立破有别;在互动性上,为切实巩固与拓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成果,需要在平衡性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协调性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可持续性上确保脱贫后不返贫,进而开启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与决战脱贫攻坚一起部署一起推进,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大特色与亮点。  相似文献   

3.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成功的秘诀在于不同时期推动贫困治理的理念和方法与时俱进.党的贫困观与减贫路径经历了一个有重心的、分步骤的梯次推进过程,即贫困观从以阶级关系为重心、以经营体制为重心、以区域条件为重心向以家庭因素为重心过渡,分别对应从土地革命与阶级翻身、公有制依托与福利下乡、市场化改革与政府开发到精准施策与多元协同的减贫路径.这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理论的迭代创新逻辑,以及通过减贫持续推进贫困群众全面发展的实践逻辑.从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看,党贫困治理的经验对乡村的组织振兴、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等方面亦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雯 《法制博览》2023,(21):48-50
乡村治理的法治化不仅是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正确路径,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乡村法治建设必须立足农村基层实际,因地制宜、以问题为导向,从党建引领、立法先行、明晰权限、资源下沉、文化润泽、人才引擎等多方面打好“组合拳”,形成合力,从而实现乡村善治,助力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正8年,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源自平凡。致敬脱贫攻坚的伟大奇迹,更要致敬用生命书写奇迹的那些平凡英雄。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有的甚至付出了热血和生命。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目标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分为七大内容,分别是:第一,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第二,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第三,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第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第五,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第六,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第七,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以及实践逻辑来看,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仍然存在法制保障原则化、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割裂化以及权利保障象征化的窘境。在法治保障视角下,一是要通过完善制度供给与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整体设计;二是通过数字赋能链接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结构扁平化;三是通过平台赋能“数字协同”强化权利保障,以期达到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精准扶贫是国家权力携带资源"回归"乡村社会的延续,资源的输入与权力的下渗深刻改变了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格局。在精准扶贫场域内存在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双重治理目标、外部与内生的两种治理资源、正式与非正式的多维治理规则以及多元化的治理主体,由此形成复合治理的结构样态。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治理更为关键的是使复合治理结构运转起来,即不同治理要素之间实现融合互嵌。但在社会转型与治理逻辑转换的大背景下,国家治理精细化、直接性、标准化和组织化的逻辑与乡村治理简约化、间接性、非正式化和个体化的现实在精准扶贫的实践过程中碰撞。有效调适精准扶贫场域内复合治理的张力进而实现治理要素的融合互嵌,需要推进国家与乡村社会的目标耦合、机制并轨与规范融合,根本上需要在政党引领下激活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从而实现常规化、制度化减贫。  相似文献   

9.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了带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过上美好生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进行了不懈的艰苦努力和实践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和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指引下,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极大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减贫理论与实践.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和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更加坚定了全球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信心,有力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发展和全球贫困治理理论的创新发展,彰显了多重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2016,(10)
正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近日,在安徽省调研时,他又来到了革命老区金寨县,重点考察扶贫问题。中央对扶贫工作的重视程度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2020年一步步走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时间点近在眼前。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农村贫困人口要全部实现脱贫,全国59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哪怕还有一入生活在贫困中,小康社会就不能算全面建成。脱贫攻坚,是一场必克的攻坚战。  相似文献   

11.
<正>中原千里沃野,喜迎八方宾朋。2019年6月28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河南省委共同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在河南省兰考县举行。本次专题宣介会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首次通过党的对外工作渠道,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向外国政党政要介绍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促进"三农"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16,(26)
正颁奖词如何帮助贫困人口走向自我发展的道路,金融扶贫特别是面向贫困家庭的小额信贷是重要力量。中和农信比较好的兼顾了扶贫效果与财务可持续性,目前是中国最大的公益小额信贷机构。对于越来越多的力图通过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企业来说,中和农信能够提供一定的经验。2016年是精准扶贫战略全面实施的一年,中央政府承诺到2020年7000多万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中国的扶贫工作已经进行了整整30年,"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整村推进"都  相似文献   

13.
杨兆鹏 《工会博览》2022,(27):52-54
<正>2021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在举国上下的不懈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次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可敬可佩的人和事。《脱贫故事绘》以连环画的形式聚焦“脱贫攻坚”这一时代主题,用35个故事通过不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多角度描绘了决胜脱贫攻坚中的模范人物和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14.
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抗日战争时期对日工作总方针及战后日本的新情况,我国确定以"区分开来"原则处理与日本的关系。在"区分开来"原则指导下,中日双边关系以"民间外交"为突破,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邦交正常化,并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迅速发展。冷战结束后,中日双边关系从本质上讲是战略竞争关系,尽管如此,我们在处理与日本关系时仍应坚持"区分开来"原则。  相似文献   

15.
<正>贫困问题当前仍然在全世界广泛存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国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做出了巨大努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有七亿多人成功实现脱贫。为了使更多贫困人口顺利脱贫、使现有贫困地区摘掉贫困的帽子,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将在"十三五"期间实施精准脱贫,决胜全面小康。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西方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曾经在很长时期影响着中国社会组织研究的内容和结论。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治理在理论研究上更多地从中国实践出发,在治国理政的高度探索中国特色社会组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了基于中国故事的社会组织研究问题意识和话语体系;在社会组织治理实践上也体现为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有机衔接的"上下结合"政策演化路径与运行机制,最终在社会组织治理的理论体系、发展战略、制度设计、发展路径和发展保障等方面呈现出完整的内在逻辑,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自2018年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再次被凸显。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在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城乡全面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一过程中,乡村社区的法制教育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吉林省,这个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传统农业大省,乡村社区法制教育的状况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具有显著影响。乡村社区法制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农民增强法治意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更能通过引导农民依法经营、依法生活,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出发,深入探讨了吉林省乡村社区法制教育的现状、问题、挑战以及对策。通过对吉林省乡村社区法制教育的深入研究,本文强调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入推进乡村社区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对吉林省乡村社区法制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法构建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倾斜性保护原则",但是,该原则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遇到了相应的阻力与挑战,这都源于我国社会法基本原则建立之时闯入了一些误区。对这些误区的分析,将有助于我国社会法基本原则的设计与建立,有助于我国社会法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从嵌入汲取型到整合服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力量是影响乡村治理模式的两个变量,二者只有巧妙融合才能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嵌入汲取型的乡村治理模式符合中国政权建设与经济发展需要,但嵌入式结构以及汲取性的功能容易造成乡村治理的内卷化、碎片化,造成乡村治理的困境.而整合服务型的乡村治理模式以乡村振兴总要求中的"治理有效"为出发点,以建设和服务乡村为核心,强调治理主体、治理结构以及治理逻辑的转换,能够有效地提升乡村治理绩效,不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正"劳模"——这个闪光的称号,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曾写下无数绚丽篇章。时下,在如火如荼的扶贫攻坚一线,也活跃着劳模们的身影。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说:"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要为劳动模范更好施展才华、展现精神品格提供全方位支持,使他们的劳动技能、创新方法、管理经验能广泛传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劳模是人才资源,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动力,在精准扶贫中让劳模走进扶贫一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