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威胁认知与朝核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尝试运用认知分析的方法,特别是国际危机中的威胁认知理论,解读朝核问题.文章在系统分析"威胁"的概念、威胁认知的影响因素等理论性问题之后,研究了朝核危机发展的国家心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朝核问题的关键因素:制度性地解决朝鲜的安全关切.  相似文献   

2.
现有国际关系理论从不同视角或层面解释了中欧合作现象,不过这些理论难以对历次中欧战略合作提供前后一致的解释。针对这一不足,本文提出了威胁认知-主权干预的理论解释模式。该理论解释认为,如果中国和欧洲大国之间具备共同的威胁认知,并且满足互不进行主权干预的条件,双方就能实现某种形式的战略合作,包括近年来建立的中国和欧盟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文章通过选取外交史典型案例以及有关数据库检验了该理论解释,并从对象和时段两个维度扩展了其解释范围。在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该理论模式之不足以及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杨美姣 《当代亚太》2023,(4):4-32+166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在亚欧非等不同地区建立了不同的联盟机制,组成了美国全球大战略中的联盟体系。随着国际社会“时”与“势”的重要转变,美国联盟体系不断演进并表现出不同特征。美国在不同地区联盟的设置诱因,它们在体系、结构、认知等层面的关联,以及如何影响“印太战略”的实践是文章的研究核心。文章从国际政治的权力动态转移出发,根据位势的强弱和威胁认知的高低,深入阐释了美国不同联盟机制的演变及影响。强位势优势及高威胁认知影响了同心多边机制及其变种的产生,强位势优势及低威胁认知则可能会催生出强多边机制及其变种,弱位势和低威胁认知下的结构关系较为松散,这些联盟机制均服务于建立、维护和拓展美国的全球霸权。随着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美国战略东移以及地缘政治博弈的逐渐升级,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战略也体现了“变”与“不变”,弱位势及高威胁认知,刺激了美式小多边机制的产生。文章对美国联盟体系演进的分析突出了行为体间及其内部的互动逻辑,拓展了无政府状态下研究国家战略的视角和维度,在回溯历史和研判当前国际局势的背景下,为管控当前美国通过“印太战略”建立美式小多边开展“阵营化”对抗所带来的地区风险,提供了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王震 《战略决策研究》2022,(2):42-61+106-107
老挝的对外政策选择有深厚的安全动因,次区域权力结构和威胁认知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当面临次区域内国家的威胁,需要选择外部依赖对象时,对象国提供安全保障的可能性而非单纯的实力是老挝考虑的主要因素。本文以1827年阿努王起义和1977年之后老挝外交政策选择为案例检验了上述假设,认为,泰国与老挝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老挝对越南、中国的外交选择。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高度重视对东盟公共外交,在合作性公共外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成就,但在竞争性公共外交方面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危机性公共外交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进一步合理有效地发展对东盟公共外交,有助于我国推进周边外交和"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周边合作和增强竞争优势,妥善处理危机和解决热点问题。为此,中国应加强与东盟的互动,促进合作性公共外交的发展;提升在东盟的影响力,增强在竞争性公共外交上的优势;精心设计对东盟的危机性公共外交,妥善处理危机。进一步明确对东盟公共外交的发展方向,可以为中国和平崛起营造健康、稳定、繁荣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美战略竞争在亚太地区的不断发酵,美国亚太盟友在中美之间的战略选择已成为国际关系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面对美国构建新一轮对华遏制包围圈的战略动向,美国的亚太盟友表现出不同的战略选择.日本与澳大利亚选择积极对接美国的"印太"战略;韩国则左右为难,矛盾心态突出;而菲律宾和泰国则对美国的一系列战略构想持审慎态度.针对美国的亚太盟友在中美战略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华战略形态的显著差异,文章认为,这主要是受"同盟结构"和"威胁认知"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具体而言,与美国"同盟结构的紧密程度"以及对华"威胁认知的强弱程度",决定了美国的亚太盟友在中美战略竞争的结构中存在四种双向对冲逻辑,即"追美制华""左右为难""左右摇摆"以及"左右逢源".通过对日本、韩国、菲律宾和泰国的具体分析,文章进一步验证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7.
面对新的周边环境和国际挑战,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对周边外交政策进行了适时调整,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即是这一调整的集中体现。周边外交政策的调整表现为:周边外交在外交全局中的地位获得提升,处理与周边国家经济关系的理念由"互利"到强调"惠及",政策目标由维持周边稳定和密切经济合作提升为建设"命运共同体",总体上突出更加奋发有为地全面推进周边外交工作。文章根据政策调整的主要方面,结合现实问题和有关周边外交政策的争论,重点分析了"亲、诚、容、惠"理念及其相应政策问题,认为周边外交工作的重点应偏向争端解决与区域合作等突出的议题。  相似文献   

8.
9.
中韩两国关系自建交以来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但近些年,两国关系由"暖"变"冷",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韩国人对中国形象的负面认知,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或避而不谈,而应积极加强对韩公共外交,促进两国友好关系顺利发展。韩国是中国的重要邻国,中韩两国关系良好发展的意义不仅局限在两国关系上,它对于改善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局势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主要就韩国人对中国形象的负面认知及其对中韩关系所起的负面影响作用以及应对之策,做简要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邢瑞利 《东南亚研究》2023,(1):42-61+155-156
拜登政府推出“印太经济框架”后引发东盟高度关注,但东盟各国的反应却存在明显差异。经济预期和威胁认知是影响东盟国家对“印太经济框架”认知差异的两个重要变量。经济预期直接塑造了国家的经济决策偏好,威胁认知则会影响国家外交政策行为的倾向,两者共同决定了东盟国家加入或拒绝加入“印太经济框架”背后的行为逻辑。具体而言,新加坡、越南、菲律宾对“印太经济框架”持积极的经济预期,且对华威胁认知均比较强烈,因而坚定加入该框架;印尼、泰国都谨慎加入“印太经济框架”,但前者持比较消极的经济预期、对华威胁认知趋强且在一定限度内,而后者则持比较积极的经济预期且对华威胁认知较弱;柬埔寨对“印太经济框架”持消极的经济预期且对华威胁认知很弱,因而拒绝加入该框架。东盟国家对“印太经济框架”的差异化反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干扰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中国有必要对东盟各国的态度立场加以辨别,诉诸精细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2月19日,"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学术讨论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召开,亚太所所长张宇燕教授主持了会议。来自国内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有关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就当前中国周边外交存在的问题、周边地区在中国未来总体外交战略中的定位、以及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开展周边外交的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沟通。为了反映这次会议的思想成果,本刊特设此专题,与广大读者交流。(稿件根据发言录音整理,并经作者本人审定)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2月19日,"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学术讨论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召开,亚太所所长张宇燕教授主持了会议。来自国内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有关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就当前中国周边外交存在的问题、周边地区在中国未来总体外交战略中的定位、以及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开展周边外交的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沟通。为了反映这次会议的思想成果,本刊特设此专题,与广大读者交流。(稿件根据发言录音整理,并经作者本人审定)  相似文献   

13.
"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美国"意象"的由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锋 《美国研究》2005,19(3):33-59
近一个时期以来,在美国甚嚣尘上“中国威胁”论并非只是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或者多数美国人对中国问题缺乏了解,而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必然反应。“中国崛起”及随之而来的美国的“中国威胁意象”,既与美国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独特的地位有关,也同美国在中国问题上传统所坚持的“价值、利益和政治”所驱动的政策需要紧密相联。这种“意象”与美国的意识形态因素关系较少,而更多地与美国在国际权力结构中的地位相关联。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周边外交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12月19日,"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学术讨论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召开,亚太所所长张宇燕教授主持了会议。来自国内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有关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就当前中国周边外交存在的问题、周边地区在中国未来总体外交战略中的定位、以及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开展周边外交的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沟通。为了反映这次会议的思想成果,本刊特设此专题,与广大读者交流。(稿件根据发言录音整理,并经作者本人审定)  相似文献   

15.
伊拉克战争以来 ,大西洋同盟遭遇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 ,美欧之间的矛盾与分歧几乎宣告“西方的终结”以及“大西洋同盟的崩溃”。与冷战时期相比 ,今天大西洋两岸矛盾的根源在于 :一是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二是共同威胁消失 ,两者共同导致相互依赖关系下降。因此 ,大西洋同盟如果不能恢复一种保持稳定的权力分配格局 ,不能寻求一种共同、致命的威胁 ,从而继续维持相互依赖关系 ,那么其走向衰落并解体的命运将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2月19日,"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学术讨论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召开,亚太所所长张宇燕教授主持了会议。来自国内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有关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就当前中国周边外交存在的问题、周边地区在中国未来总体外交战略中的定位、以及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开展周边外交的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沟通。为了反映这次会议的思想成果,本刊特设此专题,与广大读者交流。(稿件根据发言录音整理,并经作者本人审定)  相似文献   

17.
赵可金 《当代亚太》2019,(6):前插1,4-25
边疆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意义。传统的边疆发展研究更多关注边疆经济发展本身的意义,更多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边疆的资源禀赋和经济潜力,缺少有关边疆政治发展对边疆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事实上,边疆概念的本身就是政治权力建构起来的,决定边疆发展的关键是政治建制,而边疆的开发也是经略周边的重要依托。文章在构建周边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选择呼伦贝尔作为案例,检验中国的沿边开发战略及其效果,发现作为中国与蒙俄两国的边疆,呼伦贝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形态从根本上受当时的国际关系和政治建制的左右。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呼伦贝尔未来的发展取决于政治建制的水平和形态,而该地区的开发及对蒙俄的开放也将拓展中国周边外交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中国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的态度变化进行了回顾,并把中国面临的国际热点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周边地区的热点问题;另一类是其他地区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在这两类热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很大不同,在后一类热点问题中,如何发出适当的信号是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为此,中国采取的政策也应有相应的变化.最后,本文对中国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的政策选择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国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的态度变化进行了回顾,并把中国面临的国际热点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周边地区的热点问题;另一类是其他地区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在这两类热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很大不同,在后一类热点问题中,如何发出适当的信号是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为此,中国采取的政策也应有相应的变化。最后,本文对中国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的政策选择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亚太地区秩序变革的最终形态取决于大国的竞争,也取决于中国发展最终能达到的程度以及中国希望扮演的角色。中国要在地区秩序各方面扮演更加积极有为的建设性角色,还应恪守一些基本的战略底线。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谋求亚太地区霸权,不在周边经营势力范围,是中国亚太角色的战略基石。不谋求地区霸权的角色定位,主要由中国各种“内生性”因素所决定。新时代中国需要在亚太秩序的稳定和变革方面与美国达成基本共识,增强亚太区域合作方面的战略互信。中国要明确界定不称霸、领导权、主导权等概念,处理好增强“地区能力”与不谋求地区霸权之间的关系,关注和引导国内有关中国角色的舆论,树立“亚太的中国”而不是“中国的亚太”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