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大鼠尺神经损伤平面和修复时间对爪内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尺神经损伤修复后靶肌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42只SD雄性大鼠分为肘部、腕部2组实验组和1组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在肘部和腕部完全离断两前肢尺神经后即刻、1个月、3个月修复一侧神经(另一侧为对照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电镜技术,观察和比较大鼠爪内肌细胞凋亡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即刻修复组大鼠爪内肌促细胞凋亡基因Fas、Caspase-3表达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修复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增高,且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抑细胞凋亡基因Bcl-2蛋白表达随修复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伤后即刻、1月组实验侧Fas和Caspase-3蛋白表达较相应对照侧低(P〈0.05);而3月组实验侧与相应对照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相同修复时间,不同损伤平面组间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靶肌超微结构改变及细胞凋亡的发生与神经损伤后修复时间有密切关系,与损伤平面关系较小。在法医学鉴定时机认定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2.
Zheng R  Sheng YW  Wang T  Luo PB  Zhao ZQ 《法医学杂志》2008,24(3):178-181,241
目的通过对大鼠尺神经不同损伤断面和不同修复时间的实验研究.观察其支配的爪内骨骼肌形态学的改变,探讨法医临床学对尺神经损伤鉴定的最佳时机。方法选用SD大鼠42只.建立尺神经损伤修复模型,取爪内骨骼肌称量湿重,经HE和Masson染色,测量肌肉湿重、肌细胞横截面积和胶原纤维占肌纤维截面积的比率。结果(1)尺神经损伤后早期修复组的爪内骨骼肌萎缩程度均低于实验对照组.且即刻修复组比1个月修复组爪内骨骼肌功能恢复效果好。(2)失尺神经支配后爪内骨骼肌中的胶原纤维逐渐增多。(3)腕部与肘部尺神经损伤后,在相同时间修复尺神经,爪内骨骼肌萎缩的变化规律一致。结论尺神经损伤即刻修复能完全恢复爪内骨骼肌形态学改变,1个月修复能部分恢复其形态学改变.3个月修复则无法恢复其形态学改变;爪内骨骼肌中胶原纤维的增多是影响手术疗效和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原因之一;腕部与肘部的尺神经损伤修复对爪内骨骼肌形态学改变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改变与靶肌肌力级别的相关性。方法 60例病程6个月以上的单侧肢体神经损伤(正中神经12例、尺神经13例、桡神经13例、腓浅神经12例、腓深神经10例)患者,根据Lovett肌力0~5级分级标准,确定受损神经支配的靶肌的肌力;采用DNI-200+型肌电诱发仪行患侧与健侧肢体MCV检查,观察不同级别肌力靶肌MCV指标变化。结果所测5种神经MCV各指标(健侧-患侧)/健侧变化率均与靶肌肌力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其中波幅和面积下降率在肌力2级与3级、4级与5级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潜伏期延长率和传导速度下降率在肌力1级与2级、4级与5级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CV与周围神经损伤有较好的相关性,可用于推断神经受损程度,并有助于肌力级别的判定,是评价周围神经损伤程度的客观方法。  相似文献   

4.
Lu H  Hu BW  Huang LN  Li Q 《法医学杂志》2007,23(4):295-298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主要分支损伤的法医学鉴定。方法取自本室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66例84条臂丛神经主要分支损伤的案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鉴定人中男性青壮年占较大比例;锐器伤引起神经损伤居多达94%;神经损伤伴有骨折的占34%,其中50%尺神经损伤伴尺骨骨折;曾行肌电图检查的为34条神经,占40%,其中有15条临床未确诊为神经损伤。结论臂丛神经主要分支损伤的法医学鉴定,关键看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后果,鉴定时机宜术后20天 L(神经断端远侧的长度)/R(生长速度) 90天。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检查对于确证尺神经损伤的价值,初步研究各项MNCV相关指标与肌力(MP)的相关性。方法以25例尺神经损伤的男性患者作为患病组,同时选择25例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MNCV测定指标包括:潜伏期,波幅,MNCV值。测定前,由同一操作医师测定患者相应的MP(小指展肌、第一骨间肌和尺侧腕屈肌)。结果两组间对比,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患病组MP与MNCV和波幅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MNCV检验可用于确证尺神经损伤,并可初步推测相应肌肉的MP丧失程度,可为尺神经损伤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检测技术在尺神经损伤预后评估的应用前景.方法 对12例健康青年志愿者、1例尺神经完全损伤者双手第1骨间背侧肌的代谢物进行1H-MRS检测,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健康女性成年人第1骨间背侧肌的细胞外脂质(extra-myocellular lipids,EMCL)峰下面积高于男性(P<0.05),胆碱、肌酸、细胞内脂质(intra-myocellular lipids,IMCL)在两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手间各峰下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尺神经损伤者患侧EMCL峰较健侧偏高,且FDI面积缩小.结论 1H-MRS对肌肉代谢物的无创性以及定量检测对周围神经损伤的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上肢锐器伤致手功能障碍的法医学鉴定2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临床法医学鉴定中,常遇到因上肢锐器伤后手功能障碍的案例。现行人体轻重伤鉴定标准对这类损伤的程度评定无明确的规定,鉴定时限也没有统一标准。本文作者拟通过对23例此类损伤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损伤程度评定的依据和进行法医学鉴定的适当时限,供同行参考。1案例资料 1996年1月至2000年11月间的23例上肢锐器伤致手功能障碍的案例,均有病历资料、X线片及神经一肌电图检查。23例伤者,男性21例,女性2例;年龄在18~5l岁之间。伤在右手一腕2例,左右腕一肘分别为8例和7例,左右肘一肩各为3例。 本组资料,20例伤及神经,其中尺神经损伤12例(2…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脑挫伤组织周围C-FOS、AQP-4表达的时序性变化规律,分析评价其在脑挫伤时间推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SD大鼠开放性脑挫伤模型,于伤后0~168h不同时间点取挫伤区脑组织,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合图像分析及统计学技术进行分析,并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大鼠脑挫伤后0~168h时间内脑皮质挫伤区内C-FOS、AQP-4的表达随损伤时间的变化呈明显的时序性变化,C-FOS阳性表达于伤后12h、AQP-4阳性表达于伤后72h分别达高峰。根据实验组各时间点IOD值,分别建立根据C-FOS、AQP-4表达推断损伤时间的回归方程。结论脑挫伤部位C-FOS和AQP-4的表达规律在脑挫伤时间推断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鼠弥散性轴索损伤后β-APP的表达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朱金龙  朱少华  任亮  刘良  周亦武  陈虎  邓伟年 《法医学杂志》2005,21(3):165-168,F0003
目的观察大鼠DAI损伤后β-APP表达和Gless神经纤维轴索染色在诊断DAI损伤及判断损伤时间的价值。方法按Marmarou法复制大鼠DAI损伤模型,脑组织常规取材后进行β-APP及Gless氏神经纤维轴索染色观察。结果β-APP及Gless氏染色法在大鼠DAI损伤后0.5h即可见神经轴索断裂、扭曲变形、增粗膨大,12h以后可见到轴索收缩球。二种方法均显示DAI损伤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伤后12h明显,1d达到高峰,3d后开始修复,10d后基本恢复正常。β-APP表达强度在实验组不同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3h呈明显阳性表达,1d达到高峰,3d后逐渐减弱,10d基本恢复正常。结论β-AP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Gless氏神经纤维轴索染色法,对DAI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并能从病理形态学上反映DAI损伤的时序性。β-APP表达强度变化是推断早期DAI损伤时间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周围神经损伤鉴定中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38例锐器伤、钝挫伤、骨折及撞击造成的单侧肢体外伤病例,应用东芝Aplio 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高频超声检查,将其特征性表现与30例正常周围神经的高频超声图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高频超声检查,确诊38例周围神经损伤中发生于颈部5例、下肢5例,上肢27例(肘部以上3例、以下24例)。损伤类型包括卡压性损伤8例、创伤性神经瘤28例、神经完全断裂2例。特征性表现为:卡压性损伤神经受压处变细,近端神经节段性增粗;创伤性神经瘤与神经干相连的梭形增粗段,增粗段神经外膜的线性强回声中断,内部回声紊乱;神经完全断裂表现为神经外膜强回声线与神经纤维低回声束完全中断,断端两侧均呈梭形瘤样改变。结论高频超声能够明确周围神经损伤类型及发生节段,可为法医学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鼠局灶性脑挫伤后Homer蛋白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FY  Li RB  Liang HX  Shen Y  Guo XC  Wang ZY 《法医学杂志》2011,27(6):409-412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挫伤后Homer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其表达变化与损伤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大鼠钝力性局灶性脑挫伤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Western印迹法观察脑损伤后不同时间脑组织中Homer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假手术组及伤后0.5h组脑组织中有少量Homer蛋白染色阳性细胞,伤后3h组脑组织H...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脑外伤后脑组织MMP-9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在损伤时间推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健康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损伤组、假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损伤组采用自由落体方法建立脑损伤模型;致脑损伤后分10个时间点,采用HE染色观察损伤区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时间点阳性细胞的种类和比值,并与假损伤组和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损伤组伤后1h可见中性粒细胞阳性着色,6h后可见神经细胞阳性染色并逐渐增强,伤后5d阳性细胞数达到峰值,而后开始减弱,14d基本消失。假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未见阳性表达。将实验组中2h~7d阳性细胞比值与其它各时间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时间点与假损伤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结论损伤后MMP-9阳性表达的规律性,有望成为脑损伤时间判定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肢体挫伤后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特征,分析其法医学意义。方法实验选用SD大鼠,用自由落体装置分别击打大鼠右侧大腿根部,按垂直打击高度控制力度,设置为对照组、轻度打击组、中度打击组和重度打击组等4组。取实验鼠血清检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酐(Cr)、尿素氮(BUN)、α-羟丁酸脱氧酶(HBDH)及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的变化,使用SPSS12.0软件分析各指标变化趋势。结果7种血清生化指标AST、CK、CK—MB、HBDH、BUN、Cr随打击力度增加而上升,其中轻、中、重打击组作为整体损伤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AST、CK、CK—Mb在打击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打击组肢体周径与未打击组肢体周径比较有明显变化,且与打击力度呈线性相关。结论肢体软组织挫伤造成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的显著变化,提示了发生早期心功能损害的部分机制,并且其损伤程度与打击力度呈现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大鼠脊髓损伤后HIF—1α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在脊髓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法医学应用。方法建立大鼠静压脊髓损伤模型,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SP法对伤后不同时间(0、3、6、12h和1、3、5、7、11、14d)HIF-1α和HIF-1α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BI2000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结果。结果正常及假手术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内有低水平的HIF-1α mRNA表达,但几乎检测不到HIF-1α阳性细胞;脊髓损伤后,HIF-1α及HIF-1α mRNA表达开始升高,其中HIF-1α mRNA表达在伤后3h开始增加,3d达高峰,14d时恢复正常;HIF—1α表达在伤后3h开始增加,1d达高峰,较HIF—1α mRNA的达峰时间(伤后3d)提前。HIF-1α免疫阳性产物可见于脊髓神经元、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及间质内的血管内皮细胞。结论脊髓损伤后HIF-1α基因表达开始升高,对组织和细胞起低氧保护作用,其表达的时序性规律可望用于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15.
Jin J  Li B  Jiao BG  Fu J  Huang H  Song Y  Peng QY  Liao ZG 《法医学杂志》2007,23(2):84-85,89,F0002
目的 分析不同死亡时间和死亡原因大鼠肝脏组织内磷酸果糖激酶-2(PFK-2)含量的变化.方法 大鼠105只随机分为三组,以不同方式(失血、窒息、断颈)处死.分别于死后0、1、2、4、8、12和24h取大鼠肝脏组织,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大鼠PFK-2变化.结果 三组不同死亡原因大鼠肝脏组织内PFK-2的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呈规律性减弱趋势.结论 大鼠肝脏组织内PFK-2的变化可以反映死亡时间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脊髓挫伤后BDNF表达的实验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挫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脊髓内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建立大鼠脊髓挫伤模型,以正常脊髓组织为对照,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SABC法对伤后即刻、1h、3h、6h、12h、1d、3d、5d、7d大鼠脊髓组织中的BDNF和BDNF mRNA进行检测,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大鼠脊髓组织细胞内有低水平的BDNF mRNA表达和少量BDNF阳性染色细胞,BDNF mRNA和BDNF的积分光密度(IOD)值分别为45.83±3.545、20286.225±2094.955,BDNF阳性细胞数为16.50±3.391;伤后6~12h,BDNF mRNA和BDNF呈升高趋势,5d达高峰,二者的IOD值及阳性细胞数分别为795.83±112.55、54272.143±2704.239和158.17±12.287。伤后7d,BDNF mRNA和BDNF的IOD值及阳性细胞数分别为655.17±80.871、42249.928±809.391和100.17±5.529。各组之间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DNF免疫阳性细胞在损伤早期主要是脊髓神经元和少量星形胶质细胞,后期则以小胶质细胞为主。结论大鼠脊髓挫伤后,脊髓组织细胞中的BDNF及其mRNA增多,并随伤后时间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鼠脑震荡后不同时间大脑多巴胺D1受体在不同部位的表达变化。方法用金属单摆打击装置复制大鼠脑震荡模型,将56只大鼠随机分为脑震荡后1、2、4、8、16和24d 6个损伤组和1个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于大鼠脑震荡后不同时间取内侧隔核(MSN)、左右Broca斜角带垂直支(VDB)、丘脑网状带(RT)脑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观察脑组织不同区域多巴胺受体(D1)表达情况,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各组大鼠脑组织D1受体免疫组化阳性表达变化情况:在MNS区,脑震荡后1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减弱,到16d细胞阳性表达最弱,16~24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增强,但在24d仍比对照组的表达弱。在VDB区,脑震荡后1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减弱,2d细胞阳性表达最弱,脑震荡后2~24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增强,但在24d仍比对照组的表达弱。在RT区,脑震荡后1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减弱,4d细胞阳性表达最弱,4~24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增强,到24d与对照组表达接近。结论大鼠脑震荡后不同时间,脑组织多巴胺D1受体在MSN、VDB、RT不同区域的表达轻微下调,但下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鼠急性脑干损伤致死后脑干组织细胞色素C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C含量测定在脑干损伤死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重物自由落体造成的大鼠急性脑干损伤模型,通过酶联免疫(ELISA)的方法,检测脑干损伤致死大鼠与非脑干损伤致死大鼠脑干组织细胞胞浆细胞色素C含量。结果急性脑干损伤组神经元细胞胞浆细胞色素C的含量(8.276±0.425)较非脑干损伤组(2.002±0.514)为高,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干组织细胞色素C含量测定对急性脑干损伤的死后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