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哈尔滨市某小型轧钢厂在2000年3月为农民于某建造两个钢架结构的蔬菜大棚,索价二万多元(不包括于某自备的塑料薄膜等辅料一万多元),保修期为二年.大棚建起不久,于某雇了三十多人在两个大棚同时栽种黄瓜秧苗.一天,大家正在干活时,两个大棚突然同时倒塌,所幸的是没有砸伤人.于某当日就去找轧钢厂要求修理,并赔偿损失.经计算,损坏的黄瓜苗、塑料薄膜等价值一万多元,还有违误农时、黄瓜晚上市所受的损失.过了几天,轧钢厂来人要求与于某和解,村委会派人去找于某没找到,就把于某的弟弟找了来.于某的弟弟说兄嫂没在家,不知去哪儿了,轧钢厂的人就让他代表其兄嫂签个和解协议.  相似文献   

2.
沈阳某机关干部徐某问:我有一个亲属是开夏利牌出租车的个体户,该车现价为10万元人民币。因其妻重病在身,使家中经济入不敷出。为给妻子继续治病,1996年4月,他向某个体饭店老板李某借款7万元,期限为2个月。李某让其拿价值10万元的出租车作抵押。双方约定,届时若还不起债务,该出租车就归李某所有。2个月以后,我的亲属虽拼命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潍坊市某农机公司张经理来函问:我公司于1996年12月1日与某贸易公司签订购销合同一份。合同约定:我公司5天内向贸易公司提供价值15万元的农业机械,贸易公司则应于1996年12月30日前付清全部农机货款。为保证合同的履行,我公司要求贸易公司将其库存的2000床驼绒被作为抵押物进行担保,并签订了抵押合同,约定:如果贸易公司在1996年  相似文献   

4.
5.
王永与于波均为某市居民。双方于1997年11月13日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协议。协议约定:王永将坐落于该市莲花街10号的商业用房一套卖给于波,价款21万元人民币,双方还约定:房屋买卖中发生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由王永承担;税金及过户费,由于波承担;公证费双方各负担一半;同时还约定了违约金条款,如一方违约,应向对方支付违约金5000元。双方签订协议  相似文献   

6.
沈阳市某商贸公司问:我公司是一国有商贸公司,于1995年改组为有限公司,同时设立5个分公司,在我公司章程中规定,下属分公司经理的委任,须经董事会决定,董事长签字。1995年6月,我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某未经董事会决定,擅自委任其亲戚杨某为营口分公司经理,同年7月,杨某持分公司营业执照和合同文本与南京某厂签订购买空调合同。1996年4月,刘某因经济问题被撤去董事长职务,杨某的问题也被发现,现营口分公司被注销,南京厂要求我公司代为偿还,我公司认为:杨某并非公司职员,其任职是刘某一人所为,没有经过董  相似文献   

7.
本刊自1996年开设“法律咨询”栏目以来,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许多读者纷纷来信,对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咨询。为此,1997年本刊决定继续保留此栏目,并聘请赵炳贵等同志为法律顾问,组成法律顾问处,及时回答有关法律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1996年9月10日,某市浩泰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与新月集团公司驻该市办事处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合同约定,浩泰公司将新建成的位于市中心的豪华写字楼第五层租给新月集团公司驻该市办事处,租期为3年,即从1996年9月20日至1999年9月20日,每年9月下旬交一次房租,租金为每年12万元人民币。合同同时还约定:浩泰公司负责交纳该层写字楼的采暖费用,新月公司自行承担水、电费用,同时保证不破坏写字楼的现有设施及现有装修。合同签订后,新月集团于1996年9月23日向浩泰公司交付人民币12万元。1997年9月初…  相似文献   

9.
正【案情简介】2012年9月,王某、刘某、季某3人来到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要求某项目部支付所欠6—8月份工资4.3万元,并要求该项目部支付因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王某等3人从6月5日在该项目部承包了钢筋绑扎工作,并与该项目部签订了一份劳务协议。协议中规定:王某3人按照甲方(某项目部)的技术要求,负责工地的钢筋绑扎工作,待工程竣工验收后,按照协议中的约定一次性向王某等3人结算4.3万元。同  相似文献   

10.
龚亮 《理论与当代》2004,(11):27-28
在合同法律制度中,合同作为一种双方法律行为,在本质上是双方或多方意思表示的合意。意思表示是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心意愿,以一定的方式表达于外部。合同的成立,是指基于当事人的合意,即意思表示一致。合同订立的过程就是当事人双方使其意思表示一致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一过程是由“要约—承诺”或者“要约—反要约—承诺”的步骤构成的。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合意”一词,合意一词源于罗马法,按拉丁文的原意,它是指合同当事人内心意思的一致。因此合同的成立应当以各方当事人内心的真实意思的一致为准。这就要求意思表…  相似文献   

11.
沈阳某进出口公司陆丰问: 我公司于1993年9月购买了一批柞木木料,拟加工成木器出口。进货后,我公司与河北省涿州市某产品公司协商,准备与其签订加工合同,并将木料托运到该公司的库房。但由于双方在加工费问题上分岐太大,未能达成协议。双方商定,木料暂存于该公司,待我公司联系到车皮后提走。后因我公司领导班子调整,提木材之事被耽搁。谁知去年初我们去提货时,该公司已经动用我公司木料生产了近20立方米的木器产品,并声称是按我公司提出的价格为我公司生产的。我们提出双方并未签订合同,因此,不接受对方的产品,同时要求其赔偿损失。但该公司拒不同意。在协商无效的情况下,我公司只好诉诸法院。一审法院审理后竟认为,被告行为虽然不妥,但因其加工的产品规格型号及价格都符合我公司当初提出的要求,因此,在被告已实际履行的情况下,我公司应该接受其已加工出的木器产品,因此判决我公司接受该产品并支付加工费35万元。请问,法院的判决正确吗?我们应该为被告支付加工费吗?  相似文献   

12.
合同成立与生效在当今民法理论界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传统热点问题,学者论述不少,但是对于合同成立与生效问题的理论起源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都尚欠分析。我国民法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阻碍了合同成立和生效制度的建立,对于合同成立与生效的要件区分也有待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3.
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是合同法律制度巾两种不同的制度,<合同法>对此做了一些规定.然而,我国目前现行民法和合同法均未对此做严格的区分,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把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混淆.大多数情况下,合同成立时即具备了生效的要件,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因而其成立和生效时间是一致的.但有时合同成立并不等于合同生效,不成立也不是无效.本文试图从合同成立与生效的概念、构成要件等方而来阐述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正确认定合同法律关系、合同效力及正确处理合同纠纷.  相似文献   

14.
《北京支部生活》2007,(7):66-67
2003年8月我和单位签订了四年期聘用合同。2007年6月,单位在内部管理网站上发布了《关于做好续订聘用合同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明确了续签聘用合同的人员范围是:2003年8月同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及《岗位聘任合同》且合同期限即将届满的人员,  相似文献   

15.
沈天仁是一个普通职工,1985年结婚,1987年10月得一子,取名沈庆.1994年,沈天仁的妻子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去世.他和儿子相依为命.2002年12月,噩运再次降临到他的头上--在一次常规体检中,被查出患了肺癌,而且到了晚期.这对刚上高一的沈庆来说,真是晴天霹雳.  相似文献   

16.
某单位一名主管财务的领导为尽快实现家庭现代化,几次借用本单位公款将近六千元,购买了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组合家具、高级照相机等用品。当财务大检查时,他最后一次借款的时间也已经过去了五个月。还有一名推销员,挪用了大笔公款,与别人合伙走私、投机倒把,在查帐时他作了交待。这两种挪  相似文献   

17.
末位淘汰制是指企事单位根据其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设定一定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此指标体系为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对得分靠后的员工进行淘汰的绩效制度。人们对末位淘汰制的看法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它的实施大大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力地避免了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不良状态;有人则认为末位淘汰制不符合人本管理的思想,容易造成员工心理负担过重、同事关系紧张等恶性局面。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18.
甲公司于去年3月份通过电话向乙公司提出:打算在乙公司仓库存放进口货物100吨,得到乙方同意后,双方又多次通过电话和传真进行了协商,就仓库储存条件、储存时间及仓储费的计算和支付等问题达成一致,这些都有公司的电话记录和双方的传真件为证。但甲公司在原定的交货期限到来之前突然电告乙公司,由于甲公司与外商签订的进口货物合同取消,不再需要乙公司的仓库,要求解除仓储合同。乙公司表示:解除合同可以,但甲公司必须赔偿自己的损失,包括退还其他人所交的定金、以及为准备储存条件而支出的费用共计1万元。甲拒绝。为此,双方发生争议,并诉至法…  相似文献   

19.
对于学术界来说,有争论是好事。因为许多问题只有通过讨论、争论,问题的本质才会显露出来。最近一段时间,文学理论界对有的学者提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进行争论。提倡“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学者认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高级轿车、城市广场、时装表演、环境设计、居室装修、高级旅游、健身房、咖啡厅等等成为人们的渴望,文学理论研究的重心不应再是传统的文学,而应该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只有去研究“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肯定“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文学理论才会有光明的前途,否则作为一个学科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党建》2010,(9):40-40
2010年8月12日,带着中宣部《党建》杂志社的深情厚意,在安徽省文明办、滁州市、定远县和藕塘镇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党建》杂志社记者王锦慧、姬长根冒着高温来到沈锡美家里,送上杂志社全体工作人员自发捐助的10400元钱。沈锡美激动得热泪直流,她说:“你们辛苦了!谢谢《党建》杂志社的同志们,我还从来没有数过这么多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