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盟方式"与东盟地区一体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寒溪 《当代亚太》2002,(12):47-51
东盟自成立以来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组织和决策方式,即"东盟方式"."东盟方式"有利于东盟国家的政治合作,是东盟一体化初期阶段的重要基础.但是在"东盟方式"的制约下,东盟难以建立超国家权力机构,缺乏集体行动能力,因此不利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使东盟难以在经济和安全领域进行危机管理.认识到这一点,东盟正在尝试采取有限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
赵银亮 《当代亚太》2006,(11):47-53
新的治理理论强调参与、伙伴、磋商与共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种与东南亚推行“软”地区一体化相吻合的趋势。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南亚经历了深刻的制度变迁,建立在各国和谐共生基础上的软治理模式日益成为地区合作的新动力。基于地区综合安全的思考,也需要在国际制度层面寻求构建东南亚自身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3.
2007年是东盟成立40周年,对于一个人而言,40岁是“不惑之年”,对于一个国际组织来说,走过40年的风风雨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40年里,东盟克服种种困难,经受了许多考验,发展成为一个包括本区域所有成员的、受到尊重的、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她与世界上所有的有影响力的大国都建立了对话伙伴关系,她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东亚地区一体化中的中-日-东盟三角关系之互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锡镇 《东南亚研究》2003,(5):31-36,42
东亚地区一体化,特别是东亚自由贸易的目标之所以迟迟未能实现,其原因在于该地区现存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区外大国势力的牵制、国家利益和地区利益的处理失当以及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历史问题与现实威胁而导致的民族隔阂和互不信任.而作为核心大国的中、日两国之间互不谅解和不合作是东亚一体化主要的障碍.在东亚一体化的缓慢进程中,东盟发挥了倡导和牵头人的作用.中国采取了迂回战术,以东盟促日本,带动了日本的积极参与和合作.中-日-东盟三角互动关系成为东亚一体化过程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5.
"东盟方式":现实与神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东盟方式"的赞誉和批评都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因此"东盟方式"也有其一定的现实性与神话性.前东盟秘书长舒云路所强调的法制以及著名学者阿查亚的"本土化"概念都为观察东南亚地区合作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新视角,作者主张使用历史和动态的眼光看待和评价"东盟方式".  相似文献   

6.
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勤 《当代亚太》2006,(11):10-15
近年来,东盟的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并出现了一系列格局性变化。从特惠贸易安排到自由贸易区,再到经济共同体,展现了东盟区域一体化浪潮的发展远景。为应对全球性区域一体化浪潮的迅速兴起,东盟积极制定和调整区域一体化战略,各主要成员国也不断增进双边互信和合作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和非传统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上取得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东盟在东亚合作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冷战后区域一体化现象中的新生事物,备受世人瞩目的东亚合作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并呈现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旨在分析和评估东盟在东亚合作进程中的独特作用.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东亚合作的基本进展与现有机制;接着论述东盟领导下的东南亚地区一体化进程,指出它不但是构成东亚合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也为东亚合作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基础积累.第三部分着重分析冷战后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东盟转向东亚合作的原因和过程,在指出东盟主动发起和推动东亚合作既是外部压力的结果也有求得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同时,突出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日本和东盟是决定东亚一体化发展前景的三种主要力量;它们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未来东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本文试图运用国际政治理论中传统的战略三角关系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日本-东盟三角关系的四种可能结构,从而展望在不同的结构下东亚一体化可能出现的四种模式.  相似文献   

9.
陈建荣 《东南亚研究》2004,(4):42-45,64
作为"东盟方式"的延伸,东盟地区论坛与"第二轨道外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东盟地区论坛的成立及运作两个层面分析了"第二轨道外交"与东盟地区论坛的相互联系,文章指出,"第二轨道外交"促成了东盟地区论坛的产生并成为论坛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国内政治与东盟一体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东盟成立至今,尽管一体化有所进展,但步履艰难。其原因之一是成员国内部复杂的政治环境。脆弱的国内政治生态及敏感复杂的国内政治问题导致东盟成员国在主观上不愿建立一种以让渡主权为特征的超国家权力机构,客观上不能提供一体化进程所需要的强有力的核心推动力量,致使东盟内部分化加剧;统治集团的私利、不成熟的民主制度所导致的政治动荡都让东盟一体化进程面临重重障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在双方的努力推动下,合作机制和制度基础不断得到完善.2004年签署的<中国-东盟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标志着双方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中又取得了实质性的新进展.本文在总结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进程与新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经济合作的薄弱之处和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2.
After the ASEAN Concord II called for the building of an ASEAN Community in 2003, the creation of an ASEAN Community became a concrete part of the political agenda for the nations of Southeast Asia, and an ASEAN Community is scheduled to be created in 2015. However, it will all be for naught if the ASEAN Community that is established does not truly contribute to the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of the region.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article will attempt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of an ASEAN community concept and efforts to create it. To clarify the ideal of a true community, this article will take up Karl Deutsch's concept of “pluralistic security communities” and reconsider what a community requires. The article will state that the efforts to create an ASEAN Community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and the blueprints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ASEAN Community outline the formation of a true regional community. It will, however, conclude that in reality there exist factors within the ASEAN region that may shake the development of an ASEAN Community. It has to be said that the fostering of a sense of community at the level of ordinary people, as well as the creation of a community in which fundamental values and norms are shared, are distant propositions.  相似文献   

13.
Mark Rolls 《East Asia》2012,29(2):127-139
Security has undoubtedly been a central and continuous feature of ASEAN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While it has modified its basic thinking on security and adapted elements of the attendant principles, aims and ways of operation to meet changed circumstances, the level of consistency is still readily observable. Centrality of a different sort has been evident, too, during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ASEAN has consciously sought to position itself at the heart of the developing security architecture in both East Asia and the wider Asia-Pacific. The Association has been largely successful at limiting competition and preventing inter-state conflict among its members and at fostering a stable regional order in Southeast Asia (and an incipient one outside of the boundaries of Southeast Asia). Broadly speaking, this stability has been aided and abetted by the policies of the major external powers in whose interests it has been, up until now. The extent to which a stable regional order remains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major powers will be one of the great questions for the next phase of ASEAN??s life.  相似文献   

14.
强烈的收益预期和解除安全之忧是区域一体化的两个必要条件。但由于东南亚地区不具备这两个条件 ,因此东盟虽然经过 30多年的发展 ,仍然没有超出国家间合作的范围 ,其发展只能采取一种向外扩展的外延式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已成为东盟未来旅游发展的关键。如何有效提升东盟旅游区域竞争力,以从整体上带动区域各国旅游经济发展,这也成为东盟区域旅游合作的目标和动力。本文针对东盟目前旅游发展的区域竞争力态势进行分析,结合迈克尔·波特的国际竞争“钻石模型”,探讨东盟作为整体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策略,认为东盟的区域旅游竞争力策略主要体现在科学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日趋完善的旅游生产要素、日益贴近游客需求的旅游条件和协调便捷的旅游支持性产业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东盟的"5-1"决策方式和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决策惯例是东盟正式决策机制所没有的,是东盟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的一个创新,是东盟决策机制的创新;这一创新很好地解决了国家利益和地区利益之间的冲突问题,是东盟具体合作得以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民主化的实践对于东南亚区域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东南亚地区合作的不断推进,政治转型成为该地区当下所面临的重要议题。本文拟结合民主化与区域主义两者关系的分析,探索传统上以精英为主导的区域主义正在经历的深刻嬗变。研究表明,民主化对于东南亚区域主义发展范式的影响是复杂的,以公民社会为主要载体的参与式区域主义方兴未艾,两种类型的区域主义勾画了东盟地区治理的图景。  相似文献   

18.
环境问题是区域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东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性成为东盟必须认真考虑解决的问题.为应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东盟建立了不少合作机制,签署了若干宣言、倡议和协定,并积极与域外国家和环境组织开展合作,然而治理成效还是有限.从东盟存在的环境问题、合作机制和面临的挑战来看,制约东盟环境治理成效的因素,既有东盟层面的,也有东盟成员国层面的.东盟的环境治理尚未摆脱以国家为核心的传统治理模式,区域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导致治理成效不佳.其中,"东盟方式"是最大的障碍,如何突破"不干涉成员国内政"这一原则的限制,将是东盟环境合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东盟治理能力的缺陷和缺乏有效的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区域意识淡薄、区域合作治理意志与决心不强、集体行动迟缓,说明东盟仍只是一个松散的国家集团.因此,如何协调政治—安全、经济、社会一文化三大支柱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东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9.
20.
译者按:本文描述了东盟成立40年以来,东南亚各国安全合作的发展进程,评价了东盟在该领域所获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并特别审视了菲律宾在东南亚安全合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