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婧洋 《工会博览》2009,(12):56-56
2007年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在再审程序这一部分,作出了重大修改,直击“申诉难”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最高立法机关对于施行了十六年的民事诉讼法首次出台修改决定,其中的一些重大变化十分引人注目。在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再审程序的相关内容,进步之处,问题的所在以及解决问起的建议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张昊  刘伯建 《法制博览》2013,(11):41-42
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将再审检察建议程序化、法典化,成为与抗诉并列的民事检察监督权行使的核心路径。再审检察建议在性质、具体适用程序、法律效果等方面与抗诉制度存在差异,在效率、成本和实体性收益、价值冲突的协调能力等方面比抗诉更具有优越性。应当通过建立递进式双轨监督机制、检法沟通协商机制等方式推动二元型、协调型民事检察监督体系的构建,努力实现两种制度的协调运行及监督效能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王统 《法制博览》2023,(22):133-135
三维评价以再申请事由的审理内容和相应的裁判结果为出发点进行审查。这种审查模式还包含了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或情形为审查基础的评价要素建立起的评价体系。二段式模式则是建立在原有的“分案—裁判”程序之上的新模式,包括裁判部分功能的强制和新的“分案—裁判”两个阶段,用于区分再审案件繁简分流和审判所对应的阶段。最后通过对样本案件统计分类,完成对模式的验证。以上两种模式的建立有利于统筹再审案件的形式要素和事由要件,快速地完成对关系的识别和对当事人审判程序能够享有权利的清晰判断,从而提高民事再审案件的效率和准确率,提高民事再审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4.
欺诈例外是内地与香港间拒绝承认与执行法院判决的法定理由,根据判决样本的分析结果,内地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欺诈"的内涵、范围、审查标准尚有诸多问题."欺诈"内涵的认定应注意内地《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欺诈"与本文研究主题的区别;认定"欺诈"范围应更细化具体,不应一刀切否认内在欺诈;"欺诈"的审查标准可以参照内地再审制度的规...  相似文献   

5.
在民事行政诉讼活动中,基层检察机关负责监督和维护民事以及行政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充足的民行申诉案件来源是基层检察机关做好民事行政法律监督职能的前提基础。修改后的民诉法规定,民事申诉再审程序,这造成了大量的申诉案件集中到了高级检察院的手里,而基层案件源非常少的现象。本文就基层检察院申诉案件案源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点解决案件源少问题的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6.
杨红艳 《法制博览》2023,(35):28-30
《民法典》第九百三十三条以有偿、无偿为标准对委托合同作出了区分,但未对其适用范围进行限制。本文认为,从目的性限缩解释角度出发,应当排除任意解除权在混合合同中的适用。原因在于,对民事、商事委托进行区分有其特定的理由,商事委托中任意解除权存在的正当性低,应当严格限制适用。例如,商事委托中排除特约有效,民事无偿委托中排除特约无效,民事有偿委托中排除委托人权利的特约无效,排除受托人权利的特约有效。  相似文献   

7.
林常丰 《法制博览》2023,(16):104-106
当下人民法院对生效判决提起再审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当事人申请再审,二是人民法院依照职权再审,三是检察机关提起抗诉或者再审检察建议再审,三者分别对应当事人的诉权[1]、人民法院审判监督权及人民检察院的检察监督权。本文主要针对其中检察机关提起抗诉及检察建议而再审民商事案件审理现状加以研究,探讨当下民商事抗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三款新增设了第三人撤销之诉,第三人撤销之诉是一种事后救济制度,它与第三人参诉制度、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对第三人的保障制度。我国设立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目的在于保障第三人权益和抑制恶意诉讼,但是第三人撤销之诉除了一个法条规定外,并没有更多的涉及到具体适用方面的问题。在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构建方面,应该由做出生效裁决的法院专属管辖,并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但是也应该适当限制第三人提起撤销之诉的权限,注意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案外人申请再审在适用中的衔接。  相似文献   

9.
宋甜蜜 《法制博览》2013,(7):218-219
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规定于我国新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三款,与审判监督程序有很多相似之处,是与之并列的纠错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参照适用。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相比于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在起诉主体、诉讼种类、起诉理由等条件上规定的更为合理,能够给予第三人更为宽泛的救济。  相似文献   

10.
王亚卓 《法制博览》2022,(15):132-134
审执分离、执行机构改革是推行司法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探索民事执行体制改革的路径,通过体制改革促进权力的高效运转,以权力的高效运转来破解"执行难"难题.本文通过介绍民事执行权的性质和运行现状,阐述公正与效率和"法官责任制"与"行政化"管理模式两组对立统一体在民事执行权中的博弈过程,分析"法官责任...  相似文献   

11.
民事送达贯穿诉讼的始终,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基础性的诉讼制度,具有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利益和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的功能。然而,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在制度设置上也只是将送达作为传递诉讼信息的手段,送达程序也远未达到高效的要求。在我国目前的民事审判中,送达问题逐渐地成为影响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效率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12.
胡志翔 《法制博览》2013,(10):178-179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地保护环境公共利益,但是我国2012年民事诉讼法中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还只是初步性、试探性的,与制度化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建议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进一步完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应明确检察机关和环境保护组织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应设置环境公益诉讼的前置程序以避免滥诉并提高环境公益保障的效率;应加大适用物质性赔偿甚至惩罚性赔偿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民事上诉制度在我国的民事审级制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几经修改,特别是今年的修改值得关注,但我国的民事审级制度还存在着不足,在民事上诉制度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针对我国民事诉讼上诉制度存在的缺陷,应当依据我国具体国情,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民事上诉制度,完善我国现行的二审程序,建立有条件的三审终审制,不断完善我国的民事上诉制度。  相似文献   

14.
模拟审判是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民事模拟审判的开展需要一系列有效的庭前指导,包括讲解审判程序、选取案例、分配角色、介绍法律文书等。教师对模拟审判的庭前指导能减少学生在准备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模拟审判质量。  相似文献   

15.
王崇鑫 《法制博览》2014,(2):109+101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是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之一,笔者就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的主体问题特别是检察机关是否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从权利义务的角度出发,在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以及检察机关以抗诉方式提起再审程序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证明检察机关是民事诉讼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并且在不同的阶段享有不同的权利义务。  相似文献   

16.
莫荣春 《法制博览》2015,(2):198-199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作为检察院一项比较新的业务,其在产生、适用及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从一开始的质疑,到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拥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权,可谓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那么,我们为何要开展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其理论依据在哪里?本文将尝试从理论方面阐述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开展民事执行监督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潘璐璐 《法制博览》2023,(25):38-40
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环境损害赔偿案件不断增加,但是环境损害赔偿标准的认定还处于探索的阶段,各地法院在司法实践中的操作也不尽相同。文章基于当前环境损害赔偿标准的主要依据,分析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环境损害赔偿标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完善建议,让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能够更加完善,为我国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李振华 《法制博览》2023,(16):31-34
从法哲学视角对民事程序选择权的确立基础可从程序正义理论、程序主体性原则、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发展趋势和我国民事诉讼体制转型等四个方面予以探讨。程序正义理论中的程序参与性原则和程序主体性原则为民事程序选择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当下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民事诉讼体制的转型为民事程序选择权提供了充分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民事执行和解制度作为我国的民事执行程序具有较高的重量。通常情况下,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如若双方当事人可以自愿和解的,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缩减执行的成本,还可以有效的缓解执行的难度。但是,当前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和有关的司法解释未曾对和解制度做过多的限制,并且其可操作性不高。故而,我国的民事执行和解制度亟待完善,而研究民事执行和解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民事诉讼法围绕着执行难和申诉难问题,对执行、审判监督程序进行了部分调整与修改,这对民事审判工作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将对民事诉讼法修改对民事审判工作的影响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