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纪桥》2006,(3):81-82
“十五”期间,新华社每年都组织评选当年的国内十大新闻。如今,站在“十一五”时期的新起点上,回眸这些国内重大新闻,可以清晰地看到“十五”期间中国前进发展的轨迹。2001年  相似文献   

2.
新华社评出2021年国内十大新闻(按事件发生时间先后为序)1、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大关2021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了新的大台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佚名 《廉政瞭望》2014,(10):72-72
美国报界曾评出十大最离奇的新闻,其中一则新闻是这样的:这一年的3月23日,纽约警察总局的法医检查了一具尸体,得出结论:此人死于头部枪击。  相似文献   

4.
百科文摘     
《新湘评论》2005,(1):32-33
2004年国内十大新闻;2004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2004年国际十大新闻;建立服务型政府应树立九大理念;我国已有六十六个国家卫生城市;如何创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机关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由经济参考报社主办、首都14家新闻单位负责人联合评选的2001年中国十大经济新闻是:  相似文献   

6.
时事点击     
2000年十大国内新闻;2000年十大国际新闻。  相似文献   

7.
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该杂志评出的2001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这十大突破是:1.纳米技术领域获得多项重大成果。继在2000年开发出一批纳米级装置后,科学家2001年进一步将这些纳米装置连接成可以工作的电路,这包括纳米导线、以纳米碳管和纳米导线为基础的逻辑电路、以及只使用一个分子晶体管的可计算  相似文献   

8.
2005年11月26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光明日报社等十家新闻单位联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了“第二届中国民营企业十大新闻人物”排行评选仪式。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农业部副部长刘坚等国家领导人出  相似文献   

9.
博览     
博览997年中国反腐倡廉十大新闻(原载︽漫画世界︾)为何推不动陈学君画焦点1997年12月29日,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在集中广大读者意见的基础上,经中央纪委、中宣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监察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  相似文献   

10.
《世纪桥》2010,(6):64-64
2010年1月,中国低碳网评出2009年全球最受关注的十大低碳新闻。 一、国际新能源组织成立75国加入 国际新能源机构(IRENA)于2009年2月正式成立,它在全世界专注于新能源发展。75个国家签约成为成员国。其发起国有德国、西班牙和丹麦,IRENA现在成员有法国、印度、阿联酋和肯尼亚。  相似文献   

11.
《先锋队》2004,(2)
最近,《检察日报》评出2003年中国十大廉政新闻:一、中央出台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意见等规定,改进领导干部作风。二、中央纪委确定今后五年反腐倡廉目标。三、中国政府签署《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四、中央建立和完善党内巡视制度。五、刘方仁、程维高等一批严重违法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军事新闻史上,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刘回年将军,是一位独特的人物。新华社60多年的历程中,大记者不乏其人,集将军和记者身份于一身的,只有他一人。 昨日的新闻,就是今日的历史。从邢台地震到1998年中国大抗洪,从人  相似文献   

13.
党员博览     
《江淮》2010,(8)
<正>2010年十大尖端科技揭晓"这些技术会改变世界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权威科技杂志《技术评论》今年以此为评选标准,评出"2010年十大尖端科技"。  相似文献   

14.
汪志新 《党史文苑》2012,(17):14-17
毛泽东一生雄才伟略,智识过人,无论军事、政治都有出奇的惊人之笔。穿越历史功过,透过纷扰红尘,不难发现,其实毛泽东一生也有过许多普通人的梦想。比如,他一生不灭并且演绎出了许多趣闻轶事的记者梦。"科班出身"毛泽东一生与新闻结缘,不少作品至今仍脍炙人口。2001年,新华社出版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作品》一书,收录了毛泽东的新闻作品58篇,篇篇都堪称新闻学的经典范文。毛泽东在新闻领域独树一帜,除了他长年累月积淀的古文功底外,还得益于他"科班出身"的特殊阅历。  相似文献   

15.
新书览要     
《前线》2001,(5)
解读“十五”中国高层权威访谈录何平主编 新华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该书收录了新华社记者在“两会”上采写的访谈文章,其中有北京、上海、重庆三个直辖市和十八个省、自治区等各地和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等十个部委的领导同志细致分析本地区、本部门如何落实“十五”计划的内容,也有刘国光、厉以宁、林兆木、吴敬琏、萧灼基等专家、学者关于“十五”计划新形势、新特点的分析,还收录了新华社记者用新闻眼聚焦“十五”大势的深度分析文章。该书内容丰富、材料翔实、文字生动,是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理解“十五”计…  相似文献   

16.
从2001年至今,朱幼棣在国务院研究院社会政策司司长的岗位上待了十年,被形容为“高级幕僚”。过去几十年从未对现实政策有过公开言论的他,在61岁这一年,作为前新华社中央组组长、如今的国务院研究院社会政策司司长,却因一本抨击中国医改徘徊不前的《大国医改》,颠覆了多年谨小慎微的官员形象。  相似文献   

17.
方学友 《党课》2006,(3):67-69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人类科技史上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全世界的科学家取得了许多科技突破,美国著名科普杂志性活科等窃就从中评出了十大科技事件。  相似文献   

18.
新闻真实与失实是客观存在的一对矛盾。有新闻就存在新闻失实的问题,这可以说是新闻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远的不说,仅以新闻真实性得到大大增强的最近10年为例,新闻的失实、报道的虚假还是相当严重,可谓面广、量大。面广就是从中央到各地新闻机构,都普遍存在着这个问题。1979年新华社国内新闻共发了更正66条,平均每月5条半。1983年11月至1984年5月,某一省报仅在半年多一点  相似文献   

19.
刘少奇在他的革命生涯中,曾经直接指导过新华社的工作,并数次就新华社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新华社的国际新闻报道与国内新闻报道,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等问题作出指示,为推动新华社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关于新闻工作的精辟论述,为发展、完善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对于当时、今天乃至以后的新闻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在审阅新华社稿件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批示和修改意见,成为新华社永远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华社办公厅档案处的热情帮助下,我们从大量档案材料中整理出这份史料,旨在把老一代革命家对新华社的关怀留存后世,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刘少奇与新华社的密切关系,以作为对他的一种纪念。史料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一)关于新华社和新闻工作的讲话、指示;(二)给新华社的电文、信函;(三)对新华社稿件所作的批示; (四)审阅、修改过的新华社稿件目录。  相似文献   

20.
<正>人民日报全新改版、全彩印刷,做大做强报网端微十多种载体,覆盖用户7.86亿人次;新华社发布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推出"AI合成新闻主播",创建"媒体创意工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整合优势资源,集聚350多家媒体机构形成矩阵,打造全国广电"联合舰队"……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