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要慧眼识宝,同时还要掌握新闻采访的技巧。否则,即便发现了新闻,也因为不会采访而贻误战机,使“活鱼”在你眼前溜掉,甚至让被采访对象厌烦。因此,无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只要进行采访活动,就必须掌握新闻的采访技巧。当然,新闻采访技巧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要掌握提问技巧、观察技巧和比较技巧这三大基本功。一、提问技巧。提问是记者运用频繁的一种采访方式,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对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气氛。相反,如果记者不学无术,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势必给采访带来阻力,甚至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缄口不语。…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新闻采访呢?我的回答是新闻线索的发现。新闻线索的发现,是指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所蕴藏的新闻价值的先知先觉,并作出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判断。她使新闻线索确立,她是新闻采访的先导,她更是新闻写作前提的前提。也就是说,发现决定了新闻线索,决定了新闻采访,决定了新闻写作,更决定了新闻精品的成败,大记者、名记者的过人之处,首先在于他们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即发现的能力。我们通常所说的记者的“悟性”与“敏感”,西方新闻是所指的“新闻鼻”,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指向记者的发现力。因此,我以为…  相似文献   

3.
1998至2001年度,我曾连续四次担任江苏省报纸好新闻评选的评委。我深感,好新闻评选的过程,既是对当年度全省报业新闻业务工作的回顾、检阅和总结,也是一次生动、现实的业务学习和研讨的机会。每次评选带回来的省好新闻作品可以说是开展业务研讨的一笔笔财富。这些新闻佳作,从总体上反映了江苏报业过去几年在新闻改革中的探索和创新。一、在报道事实上求新,捕捉鲜活事实,回归新闻本义新闻的要义在“新”,好新闻评奖的一个基本标准也在“新”字上。构成一篇好新闻作品的要素之一,首先是内容新鲜、题材重大的事实。经济和社会生活既丰富多彩,又瞬息万变,给报纸新闻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敏感地抓取发展变化中的新题材,写闻所未闻之事,或从老主题里淘出新含义,及时引  相似文献   

4.
一篇新闻一定要有一个主题,而且要有一个好主题。一篇新闻没有主题,就散,就乱,会让读者不知所云。什么是新闻主题呢?我认为新闻主题就是一篇新闻作品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或要表达的主要看法和观点。一个事件,记者观察的角度不同,记者的立场观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主题。我们要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深入研究,反复推敲,才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挖掘出一个有意义的好主题。如何选择、挖掘、提炼新闻主题呢?我的体会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选择意义重大的主题。一个新闻事件有时包含有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意义重大,有的意义一般,有的没有什么意义,我们要选择反映党的方针路线,反映改革开放政策,反映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大典型意义,指导性强的问题作为新闻的主题。这样才能使新闻具有教育、启发、指导  相似文献   

5.
赵喜英 《学习论坛》2002,(10):36-37
新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其职责和使命就是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鼓真劲、鼓实劲 ,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能否当好喉舌 ,出色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宣传报道任务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工作者能否联系群众 ,联系实际 ,深入调查研究。因此 ,新闻工作者必须学会调查研究。换言之 ,调查研究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首先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大家都知道 ,新闻采访和写作是记者的本职工作。采访决定写作。报道的成败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的深入与否。那么 ,什么是采访呢 ?采访就是一种有…  相似文献   

6.
一、在信息化时代,记者不可能也不需要有闻必录,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注重典型性与非典型性的区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处在大量的信息包围之中。它们通过各种传播渠道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我们的受众面临着选择,作为新闻记者的我们也同样面临着选择。因为新闻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次次选择。“选择贯穿于新闻产品采集、写作、播发的全过程。新闻线索、采访对象、新闻事实、报道角度、新闻主题、报道形式乃至稿件的播发时机和版面等。由此可见,选择是新闻记者的水平、本领、发现力和新闻敏感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提高新闻采访的成功率,首先要注意掌握采访的技巧。同行们常说,新闻靠的是“七分采,三分写”。采访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新闻作品的好坏。而新闻采访中首要的一步就是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让他说出所了解、记者又想知道的一切,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在采访中如何迅速“接近”采访对象,在最短的时间内作最深入的采访。采访要接触人,采访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就是:如何接近采访对象,使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从记者的修养角度讲,任何人在记者工作领域内,都是同等的采访对象,这就要求记者平等待人,平易近人,不能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或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当记者第一次和采访对象见面时,要让人感到热情大方、和蔼可亲,这样大家才愿意介绍情况,甚至把心里话说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隐性采访的基本特点是:新闻记者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即记者的这种隐瞒行为主观上是故意的;隐性采访事先未征得被采访者的同意,即隐性采访是在被采访者不知情的状况下进行的;隐性采访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新闻事实的原貌,即隐性采访保持了新闻事实的“原汁原味”。  相似文献   

9.
采访是记者的主要工作,也是记者生产新闻作品的主要环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时候,对有的记者,采访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甚至是多余的程序,采访的过程成为做样子。这就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   这种奇怪的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从主观上讲,是由于记者缺乏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依赖思想又较为严重:一方面在平常没有积累,在采访前没有准备,在采访中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没有很好地用自己的嘴去问,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手去记录,用自己的头脑去作深刻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基本上是被动地听…  相似文献   

10.
正在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我明白了一个人的生命必须和百姓相连,百姓的是就是我们新闻工作的是,这样才能写出好新闻,值得回忆的好新闻!还记得2003年初,我在新疆巴楚地震灾区采访,被这看似贫穷落后的琼库恰克乡乡民感动,也被党中央及新疆各族人民帮助巴楚灾区重建家园的场景感动。作为一名汉族记者,我在维吾尔族村落里采访时,得到维吾尔族百姓最热情的招待,从而改变我了对记者工作的看法,更加执着地爱惜这个工作了。  相似文献   

11.
田洋 《党史纵横》2007,(12):45-45
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地市一级的媒体主要面向基层,碰不到大题材,没法写出好新闻。小事件真就写不出好新闻、大新闻吗?答案是否定的。基层并不缺少好题材,关键在发现。一些小事件蕴藏着大主题,只要记者善于发现,找准角度,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以小见大,采用新颖的写作手法,托出事件独特的新闻价值,小事件同样能写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3.
魏巍是人们熟悉的作家,为了痛击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他曾在五十年代初赴朝鲜战场,与志愿军生活战斗在一起,并先后发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等许多优秀通讯报告。作者以炽烈的感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崇高思想品质。《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些作品中影响最大的一篇。“最可爱的人”成为全国人民对志愿军最亲热的称呼,最崇高的赞美。在时隔半个世纪和平建设的今天,我国的一些地方腐败现象愈演愈烈、触目惊心,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关注。老作家魏巍对此深恶痛绝,毅然执笔写了《谁是最可恨的人》。它深刻地剖析了腐败的根源和危害性,提出要坚决与腐败作斗争,与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 听听老作家的声音吧——  相似文献   

14.
感天动地的新闻人物在新闻报道中极具新闻价值,抓好杰出新闻人物的采访与写作,是新闻工作者应当肩负的神圣使命。新闻人以慧眼、用事实全新树起的  相似文献   

15.
新闻记者想写出为时而作的好作品,前提之一是必须进行成功的采访。而采访要获得成功,其中的学问很多,像我这样中途改行,且一直在编辑岗位上的人,显然功夫没到家,谈此问题说服力肯定不强。不过,从一些新闻采访实践中,我体会到,采访的过程是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记者在采访中,只有在“身人”的同时,做到“心人”、“情人”,写出的作品才有可能打动人。 1999年6月中旬的一个周一,一上班我便得到一条消息:两天前的一个凌晨,华庄镇黄巷村一家三兄弟勇追窃贼,老二肖国忠、老三肖国清受了伤,现在老二还在医院治疗。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条好新闻。5年前,这个镇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华志明毫无畏惧地与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的新闻理论界,普遍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为了保持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记者在写作时要尽量把自己的情感和主观意识隐藏在客观的叙述之中,在这样的理论观点指引下,一些避免带有感情和是非色彩的纯客观报道开始流行起来。  相似文献   

17.
有记者就保障房建设问题采访某市某委宣教中心,一位杨姓女处长接电话时态度很不友好,记者表示了不满,杨处长这样教育记者:“你不要搞错,你来采访,我解答,你才能拿到稿费。我代表某委拒绝回答……”同事问:“公众的疑问你们也不答?”杨处长说:“你能代表公众么?你以为你能代表谁?”——瞧杨处长这火爆劲儿,继续说下去.估计“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这样的话就要飙出来了。  相似文献   

18.
某新闻单位在机关内部办了一期新闻理论培训班,组织记者、编辑脱产一周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结果到第三天,参加学习的人已是应到人数的三分之二,以后逐渐减少,到第六天,会议室里参加学习的人已所剩无几。那些记者都到哪里去了呢?采访去了!为什么不学习而去采访?一位从第三天起就开始“逃学”的记者说:“当记者的有腿功,  相似文献   

19.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当代贵州杂志社记者深入基层,下一线、进农家、入社区、跑工地……在田间地头倾听百姓心声,在工地、园区触摸发展脉动,在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交流中收获感动。在基层这个广阔的新闻空间,他们,用实践回答着"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曾经,在初中课堂上,我充满感情地朗读着这篇感动我们半个多世纪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那热情洋溢的文字,激荡起我们昂扬的爱国之心。魏巍走了,他走得那样仓促,那样突然,以至于我都来不及看上他一眼,与他说上最后一句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