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法新闻是报纸版面上一个重要内容,它以报道内容的宽泛性和强大的社会关联性受到读者的关注。政法新闻的采写与其他新闻在方法上大同小异,但最关键的是要把握一个“度”。站在大局的制高点,审视其指导性。这是新闻媒体担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重任所决定的,丝毫马虎不得。政法新闻因其宣传内容的特点而决定其更需如此。采写政法新闻,在选材方面要有所取舍,坚持导向性和典型性,不能逮着什么就采写什么。若是正面报道,要看是不是能供人学习和借鉴;若是反面内容,要看是不是具有代表性,报道后能不能让人引以为戒,能不能促其整改,能不能弘…  相似文献   

2.
一从媒体的角度讲,突发事件报道是新闻业务的重点和难点;从受众的角度讲,突发事件报道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面对突发事件,媒体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呢?也就是说,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报点”到底在那里?应该让社会关注什么?又给受众提供些什么?  相似文献   

3.
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服务性新闻已成为各个媒体特别是平面媒体努力抢夺的重要制高点。和其他传统媒体相比,平面媒体在服务性新闻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服务性新闻最重要的三要素是实用性、时效性和权威性,只有把握这三个要素,一篇服务性报道才能“站”得起来,得到受众的认可。在各种新闻类型中,都可以容纳进强烈的服务意识,在报道“硬新闻”的同时,  相似文献   

4.
传统新闻学理论认为,标题是帮助受众选择新闻信息的向导、是引导受众理解和阅读新闻的纲要,是满足受众新闻信息需求的手段,一句话,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和“广告牌”新闻已经进入“读题时代”正成为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标题的本质特性有了什么变化,而是指标题在实现新闻信息有效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其在单篇新闻作品乃至报纸整张版面中的地位空前显著从“题为文眼”到“读题时代”,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它至少由三个方  相似文献   

5.
编辑每天面对大量的、来自四面八方的新闻稿件,哪些是鲜活的,哪些是能抓住读者目光的,这就要求编辑具备一双慧眼,从众多稿件中选编一些新鲜的、生动的、形式活泼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给受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根据笔名多年的编辑工作实践,就编辑心目中的鲜活新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现场新闻现场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的新闻作品这样的新闻作品不仅鲜活、而且能使受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比如,宿迁日报发表并获1999年度宿迁市报纸新闻二等奖的作品《爆破声中唤精品》,就是作者深入该市重点建设工程宁宿徐高速公路靳桥分离式立交桥拆除  相似文献   

6.
新闻标题应该产生动势、应该“动化”,多年来,人们对这一识见的确认可谓坚定。但在论及这一问题时,指出的最常见的路数却是极其有限,多强调的是,要想表现标题的这种动态,必须在选用最确切、最有个性的动词上下功夫。这一做法当然卓有成效。因为,动词最富有活泼、生动的因素。只是,这一做法还远远不够。笔者认为,事物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新闻的本源就是变动着的客观事物,新闻即是变动着的事物的反映,新闻应该是一幅“动态画”。而要想臻于这一境界,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索。情节缩微入标题将情节高度缩微后入题,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可闻、…  相似文献   

7.
从李一到张悟本,再到王林;从风水培训班受热捧,到地方办公大楼“风水”怪相百出……在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知识爆炸的年代,破绽百出的“大师”们居然还能受到如此多权贵名流的追捧;在这样一个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年代,不少官员“不问苍生问鬼神”早巳不是新闻;在这样一个“神人”辈出、“风水”盛行的年代,我们应该反思什么?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播发展到今天,一批以读者的需求为自己需求的都市报迅速崛起,并占领了市场的制高点。综观这些都市报的成功,无疑不是凭借其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贴近性、服务性征服受众。文化新闻作为都市报新闻的一个“卖点”,大多占据了报纸的一个版,而且是一般市民阶层所喜欢阅读的。生产能满足市民阶层的文化新闻一直是都市报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成都商报》于2001年10月关于“成都10元周末音乐会”的一组文化报道取得了成功。该组系列报道不仅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褒扬与积极参与,同时引起了舆论界的广泛赞誉。这组文化新闻的运作程序可分为四个方面: 缘由:  相似文献   

9.
家风     
正这篇文章让我思考与反省:女儿刚满3岁,老话说三岁看老。她经历了人生的第一个关键期。这三年,我给了她什么呢?以后,我要继续为她做什么?近两年看了一些儿童心理学书籍,赞同有的理念:创设合适的环境,引导孩子与环境互动,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身心发展的目的。什么是合适的环境呢?我想,在传统语境的表达中,应该就是我们所谓的家风了。中国人注重传承,家庭观念很重,在一个家里最宝贵的、最持久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4,(21):8-8
现在,改进作风到了节骨眼上,社会上有种种议论和思想情绪。很多人担心活动一结束就曲终人散,“四风”问题又“涛声依旧”了。还有一些人盼着紧绷的弦松一松,好让自己舒服舒服。一些人等着看中央还要出什么招,看左邻右舍有什么动静。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看书看皮,读报读题。”这话,若理解为看书只需看一下封皮,读报只要读一读标题,那岂非作家、记者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极大浪费?若以皮为“诱饵”,以题作“抢眼术”,则可大张旗鼓地做“戏”。今以新闻为言,新闻人要做好标题,自然更要做好新闻。新闻毕竟是主体,标题再好,岂能囊括所有新闻的内容?所以,写作新闻,若不是殚思极虑,也得是精心用心,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仅视为不起眼的雕虫小技。写作新闻,应该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很值得研究和探讨。国外提倡故事化新闻写作,今作些介绍,给大家参考——什么叫新闻故事化那么,什么是新闻故事…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家县(市)报,缺乏到奥运会现场采访的便利条件,要在奥运这个重大主题宣传上出彩比较困难。但是,《张家港日报》巧妙地通过与各大媒体紧密合作,加强本地新闻策划,做到了既博采各家所长,又集纳本地特色,把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将奥运新闻做得有声有色。一直以来,传统媒体将受众置于被动接受地位,很少将受众作为传播权利主体,常常是“新闻媒体刊登什么,读者就看什么”,  相似文献   

13.
中国崛起了,中国开始强大了.这一事实让国外一些仇视社会主义中国的人.一些认为本国的国际地位受到挑战或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的人.一直以来.用层出不穷的卑劣方法抹黑中国。这些险恶用心的人都用了哪些恶毒手段?请看下文描述。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已告别短缺经济时代,报纸早已不是卖方市场。在受众阅读需求趋向多元化、客观上可供选择的报纸又太多的情况下,报人特别是地市报人应该怎么办?我们常德日报社的思考和实践是:在增强必读性上下功夫。增强必读性,必须强化受众本位观念,将市场规律与新闻规律结合起来,嫁接各类报纸优势,使新闻传播的形式和内容更具影响力、吸引力。一、强档推出“特别报道”,靠冲击力增强必读性。“新闻要短”、“新闻以短取胜”,这是业内人士的共识。但是,今天的党报读者,其阅读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浏览短、平、快的新闻,但他们特别喜受有深度、有厚度的,由表及里,与人们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15.
报纸四面楚歌——看对手报纸,作为新闻报道的元老,命中注定要受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磨难,在经历了电视新闻的冲击后,近年来网络新闻的出现再次让它产生生存危机,不好好动脑筋,路越走越窄,就是死路一条。因为——全世界,凭借超大的信息容量、迅捷的时效性、独特的互动传播模式、强大的搜索、链接、存储功能,网络媒体正以其技术优势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任何人,任何时间,只要上网,就能获得新闻,满足新闻欲。电视新闻,凭借新闻现场再现、全方位信息展示、甚至快速口播等方式,抢占着市场的一席之地。央视的24小时新闻滚动播…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家县(市)报,缺乏到奥运会现场采访的便利条件,要在奥运这个重大主题宣传上出彩比较困难。但是,《张家港日报》巧妙地通过与各大媒体紧密合作,加强本地新闻策划,做到了既博采各家所长,又集纳本地特色,把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将奥运新闻做得有声有色。一直以来,传统媒体将受众置于被动接受地位,很少将受众作为传播权利主体,常常是“新闻媒体刊登什么,读者就看什么”,这严重削弱了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不可否认.正如一些观众所说,“《舌尖2》的节奏过快,有些美食的镜头太短.让人看得不过痣”。和《舌尖1》相比,从已经播出的《舌尖2》首集《脚步》的内容看,故事性、人情味的增加,美食、美味镜头的减少,确实让期待中国美食视觉“饕餮盛宴”的观众.在强烈的心理期待下产生失望情绪。我们都是看美食的,  相似文献   

18.
消息写多了,总会有种“疲惫感”,这是不少长期从事新闻采写工作同行的感受。于是,一些布局僵化、内容空洞、行文呆板的文章,频繁出现在报端,报纸因此变得暮气沉沉。对此,明智的报社领导惊呼:将消息写活,让报纸新闻版变得朝气蓬勃,生动活泼。细探写活消息的必要性,主要来自受众(读者)、媒介、社会系统三方的不同需要。心理学家托尔提出,人类需求的系统理论包括,身体健康、个性发展、情感发展、智能发展、与他人关系、精神需求等方面;而人类又因生物、心理、社会结构、文化上的差异,使其需要随着年龄的更迭而改变。作为新闻之“首”的消息,唯有寻找与人的需求相符的新闻内容,刺激受众的视神经,才能达到信息正  相似文献   

19.
知耻近科勇     
艾迪 《党课》2006,(7):86-87
因为从小就接受过是非教育,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长辈们时时苦口婆心,老师们常常循循善诱,所以,人们从小就应当知廉识耻了。但是随着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是非观一定会受到冲击,于是,有些人开始变得不知廉耻了。不知耻的后果就是“百事可违”,没有什么勾当干不出来。难怪古语中将“不识廉耻”视为第一位的骂人之话。本来,在古汉语里,“廉”与“耻”都是褒义词,前者的意思是让人懂得什么是清正,后者的意思是让人懂得什么是羞愧。  相似文献   

20.
褚朝新 《廉政瞭望》2014,(22):45-45
最近,贪腐新闻太多,目力所及,少有写出新意的文章。审丑疲劳,让老百姓对官场贪腐“习以为常”。现在,贪官家里藏2亿元现金还能让人觉得惊悚,再过一阵子,恐怕类似消息也不会让人觉得意外了。 看多了,其实也能看出一些门道。比如,诸多贪腐新闻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落马贪官大多在某个领域或某个地域内是个“能吏”,很容易让人恍惚生出“官越能干越容易坏”的感概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