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令世界折服的外交家 我是1980年8月16日被解放军总医院派到邓小平同志身边工作的。在给首长做专职保健医生的3年时间中,小平同志先后会见外宾187次,接受外国记者采访7次。我曾多次亲眼目睹小平同志接见外国元首和接受记者采访的各种场面,他的外交家风采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记忆最深的是他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利比亚  相似文献   

2.
折服世界●三年时间里,他会见外宾百余次,思考问题敏锐,言辞铿锵有力,令世界为之折服。在我给小平同志做专职保健医生的三年时间中,他先后会见外宾187次,接受外国记者采访7次。我曾多次亲眼目睹小平同志接见外国元首和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各种场面,他的外交家风采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记忆最深的是他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利比亚总统卡扎菲,还有他接受法国、南斯拉夫、西班牙、英国、丹麦等国广播电视记者的采访等。那时,他已是76岁的人了。然而,给人的印象全然不像年近八旬的老人。他的精力很旺盛,外事活动频繁,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一天会见几批客人是常事,他都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对答如流。就拿1982年9月24日来说吧,我作为专职保健医生,对小平同志24日那天紧张的安排、繁忙的工作很担  相似文献   

3.
正她是"二十世纪采访女王""世界第一女记者",因1980年采访邓小平在中国声名鹊起;她强硬地与世界对话,敢爱敢恨,永远无所畏惧,即使面对上帝,也从不妥协;她曾两次获得圣·文森特新闻奖,1次获得班卡瑞拉畅销书作者奖,其作品《风云人物采访录》已成为美国大学新闻专业学习的重要读物。法拉奇说,"做一名记者,对我来说,意味着做一个不听话的人;  相似文献   

4.
1980年8月,以采访世界风云人物著称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专程来华探访邓小平。这位著名记者的独家报道常常轰动全球。 8月21日,邓小平第一次会见法拉奇。法拉奇果然名不虚传,锋芒毕露: “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永远保留下去……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法拉奇几乎是步步进逼:“对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有话要说法拉奇是意大利著名的女记者,1980年8月21日~23日,邓小平两次接受了她的采访。法拉奇的问题实际上就一个——对  相似文献   

6.
交点记者作为一名社会活动家,他在采访过程中一直处于一种交际的状态。要把被采访对象从拘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被采访对象嘴里获取所需要的新闻素材,就需要记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公关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调动采访现场气氛和被采访者的情绪,使得双方的交流有一个交点。交情在采访中,记者所采访的对象形形色色,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阶层,上到各级领导干部,下到基层群众。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记者就需要以不变应万变,和他们交朋友,把他们当作是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和名县委书记对话时受到触动,情绪有点失控,掉了眼泪。按所谓的新闻专业主义,采访对象不管是官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应该视同仁。在记者眼里,应该没有官员和普通民众之分,只有采访对象和非采访对象之分。时政报道,因事涉时政而导致采访对象主要集中在官员群体中。在当下的政治环境里,官商勾结利益输送严重,局部地方官场甚至出现塌方式腐败,时政记者很难只把官员当作一般的采访对象样对待。在实际操作中,媒体往往对官员更严苛。这种大环境下,一名时  相似文献   

8.
《支部生活》2013,(8):24
不管是解答居民的困惑、组织民主选举,还是帮助贫困户,他们都倾注一片真诚,因为他们明白: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真的没做什么,这些小事都不足挂齿。"当记者拨通昆明市五华区大观街道办顺城社区常务书记马骏的电话,说明采访意图后,马骏谦虚地说。记者所联系采访的几位常务书记,言语间都流露出类似的意思。然而走近他们,从小事中记者发现了他们的大爱。用心为民解惑"大妈,我们是社区工作人员,来家里了解一下朱飞跃的情况。"2012年  相似文献   

9.
新闻记者想写出为时而作的好作品,前提之一是必须进行成功的采访。而采访要获得成功,其中的学问很多,像我这样中途改行,且一直在编辑岗位上的人,显然功夫没到家,谈此问题说服力肯定不强。不过,从一些新闻采访实践中,我体会到,采访的过程是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记者在采访中,只有在“身人”的同时,做到“心人”、“情人”,写出的作品才有可能打动人。 1999年6月中旬的一个周一,一上班我便得到一条消息:两天前的一个凌晨,华庄镇黄巷村一家三兄弟勇追窃贼,老二肖国忠、老三肖国清受了伤,现在老二还在医院治疗。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条好新闻。5年前,这个镇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华志明毫无畏惧地与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新闻采访呢?我的回答是新闻线索的发现。新闻线索的发现,是指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所蕴藏的新闻价值的先知先觉,并作出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判断。她使新闻线索确立,她是新闻采访的先导,她更是新闻写作前提的前提。也就是说,发现决定了新闻线索,决定了新闻采访,决定了新闻写作,更决定了新闻精品的成败,大记者、名记者的过人之处,首先在于他们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即发现的能力。我们通常所说的记者的“悟性”与“敏感”,西方新闻是所指的“新闻鼻”,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指向记者的发现力。因此,我以为…  相似文献   

11.
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隐性采访的基本特点是:新闻记者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即记者的这种隐瞒行为主观上是故意的;隐性采访事先未征得被采访者的同意,即隐性采访是在被采访者不知情的状况下进行的;隐性采访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新闻事实的原貌,即隐性采访保持了新闻事实的“原汁原味”。  相似文献   

12.
提高新闻采访的成功率,首先要注意掌握采访的技巧。同行们常说,新闻靠的是“七分采,三分写”。采访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新闻作品的好坏。而新闻采访中首要的一步就是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让他说出所了解、记者又想知道的一切,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在采访中如何迅速“接近”采访对象,在最短的时间内作最深入的采访。采访要接触人,采访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就是:如何接近采访对象,使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从记者的修养角度讲,任何人在记者工作领域内,都是同等的采访对象,这就要求记者平等待人,平易近人,不能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或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当记者第一次和采访对象见面时,要让人感到热情大方、和蔼可亲,这样大家才愿意介绍情况,甚至把心里话说  相似文献   

13.
4月的江南,正是梅雨季节。那纷纷飘落的细雨,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什么。4月初,记者与中共湖南省委《当代党建》的同志一起,从长沙到湘西,再到湘潭,追寻着郑培民同志的足迹,作了一次“迟到”的采访。 在整理采访笔记时记者发现,根本无需记者加工,被采访者那朴素、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成功率的高低决定着工作开展得顺利与否。我虽然从事采访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成功和失败的经历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胆大、心细、“脸皮厚”是确保采访顺利完成的三大“法宝”。胆大,是指记者坦然面对一切采访对象的胸襟。人称记者是“无冕之王”,但事实上这个职业充满了挑战,他们每天面对的是陌生的采访对象,碰“钉子”的事经常会发生。怕生和胆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但对于记者来说,这往往是采访中的第一只“拦路虎”。记得有一次我打电话联系一个采访对象,因过分紧张,说话声音像蚊子叫,对方没等我把话讲完就把电话给挂了。其次,在采  相似文献   

15.
尽管现在采访的物质手段越来越现代化,但谈话采访不仅不可替代,且仍然是记者采访成败的关键。那么,能不能打开被采访者心灵的闸门,深入挖掘采访对象的内心世  相似文献   

16.
当我如约走进客厅时,积多年采访经验的我愣住了,客厅里应该是两个老太太,但现在看去是母女俩,或是婆媳俩。得知着旗袍、蹬高跟鞋、身材笔直苗条的那位,就是今天要采访的对象,美藉华人沙聂惠珍,我不能不惊讶——怎么看都不象83岁的人。 难怪她能在如此高龄,还一人带着大箱子飞越半个地球,利索地到大陆省亲、四处旅游。 两个多小时的采访,她不仅思维清晰,叙述生动,而且始终挺直腰身,精气神儿十足地端坐在沙发上。请她靠着沙发后背,她谢绝说,只要落座她就一贯如此。  相似文献   

17.
柳絮 《新长征》2014,(9):41-43
一大早,记者来到长春市朝阳区南湖街道二二八社区,刚刚走到社区门前的小广场,就看到几位老人正在这里一边聊着天,一边利用小广场上的健身器材做着运动。记者走近他们,聊起了社区书记,没想到老人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他们有的说:“刘书记可没少给我们办实事、办好事,外面的绿化好了,冬天屋子里也暖和了,这都是她的功劳啊”。有的说:“我得为刘书记竖起大拇指,她是好样儿的,她为我们居民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社区这些年的变化可大了”……说起这些时,记者注意到,老人们的脸上洋溢的是幸福而满意的笑容。而被这些老人们交口称赞的“刘书记”,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有一次采访,采访对象跟记者闲聊时,说到他们在工作中发现,有一个村委会以几万块的租金",永久出租"了某集体资产,而另一个村的茶山,也用"长期"的时限被承包出去。该采访对象有些生气,又有些无奈":不管是出租还是承包,这些都是有时限规定的。该是多少年,合同上就必须明确写出来到底是10年还是20年。什么叫永久、长期,分明是打着出租、承包的幌子买卖!"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06,(6):69-69
采访俄语外籍教师拉丽萨整整和她约了一个半月,每次打电话给她,她都很忙碌。见面那天,拉丽萨也是抽出了一堂课和半个午休的时间来接受记者的采访。走起路来,拉丽萨也是风风火火,加上她本就高大的身材,让人不得不跟在后面小跑。拉丽萨说,她已经习惯于这种忙碌的生活了,在哈尔滨的这十几年里,她过得既快乐又充实。  相似文献   

20.
“金达菜花,当你在山的一隅开放时,我就知道春天来了.”记者走进站前社区采访时,社区居民热情地朗诵起这首散文诗.在大家眼里,殷莉莉就是“一株芬芳的金达莱”,是她给社区带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初见殷莉莉,很多人都会感觉到这个北方女子身上的英姿与豪气,但在居民看来,她的耐心与细致同样有口皆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