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入世、迎接十六大、筹备2008年奥运会……历史性事件接踵而来,我们的时代在前进。各行各业都在话创新,报纸也不例外、以《无锡日报》占据“半壁江山”的专版为例,除开办多年的“太湖副刊”之外,几乎全部改造一新,或转轨变型,或另起炉灶。面对新风扑面的21世纪,报纸专版正在探索如何“与时俱进”。如何看待专版谈起专版,业内人士总是众说纷纭。尤其是在报纸改版期间,鲜明的观点更是咄咄逼人。有的说:报纸是新闻纸,应以新闻版为主,专版应当压缩。专版可以摘摘编编,不要对它要求过高,更不要多花人力、财力。而另外有人认为:新闻招客,专版留客。在“硬新闻”过少、“软新闻”过多的环境里,办好专版对一张报纸来说至关重要。其实,任何夸大或贬低专版作用的言语都是没有意义的。新闻版与专版恰似一部车的两个车轮,一个前轮、一个后轮,缺一不可,没有新闻版,一张报纸就没有冲击力,炸不开市场,抢不到读者的“眼球”。同样,假如没有专版,一张报纸就没有亲和力,单一刊登新闻的报纸让人难回味,更谈不上珍藏。时下已进入厚  相似文献   

2.
报纸是“新闻纸”,它要求对各种信息能够作出及时迅速的反应。随着新闻竞争的愈演愈烈,报纸对时效性的要求被强调到了一个极其突出的位置,“抢新闻”也已成了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但是毋庸讳言,在这种快节奏运作的机制中,报纸编辑的日常性工作,许多时候确实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其劳动或多或少地带有“从属于人”、“受制于人”的被动性质。而多年编辑工作的实践又告诉我们:编辑,特别是报社内部采编合一部门的责任编辑,他不应该仅仅是修改稿件的文字工作者,而更应该是读者市场上的经营策划人。编辑的职业水准应体现在对选题的策划、对作者的引导和对材料的开掘等诸方面。作为编辑,怎样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打破就稿编稿、应付出版的被动状态呢?从这个意义上讲,选题策划无疑是关键。因为选题策划不仅是编辑主动性、创造性的劳动,更是责任编辑的责任,进而应把选题落实到位,使版面凸现新闻亮点,并展示出报纸的精彩创意。不仅如此,选题策划还是“打造精品”、争取受  相似文献   

3.
从新世纪第一天起,《济南日报》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在办好《读者之声》专版的同时,推出一个新的舆论监督阵地——“党报热线”。热线开通以来,每天都接到三四十条群众来电,对群众关心、政府关注的有价值的线索及时安排记者采访报道,刊发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稿件,提高了党报的新闻性、时效性、可读性和群众性,使党报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民心线”。通过十个月的实践,我们认识到,设立“党报热线”,是党报深化新闻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是党报坚持党性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相似文献   

4.
内参的创办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专门开会讨论。在谈及记者与省市委的关系,稿件是不是一定要送审等问题时,毛泽东强调说:“中央给记者的任务就是如实反映情况,记者反映情况就是执行自己的职责,不论是省市委喜欢的不喜欢的,他都要反映。中央怎样判断,这是中央的事。省市委书记不是记者,不能到处去采访,如果让他任意扣压记者的稿件,中央还要派记者下去干什么?”1957年上半年之前,内参基本能够正常地反映问题。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新闻普遍“报喜不报忧”,对群众意见极大、后果极坏的问题,内参却未…  相似文献   

5.
《党建》2002,(6)
现在,许多媒体都拿出黄金时段和重要版面开设舆论监督专栏、专版,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和欢迎。但是,有少数新闻单位和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却不能出以公心,有的单位将新闻宣传当“胡萝卜”,舆论监督做“大棒”,在他们媒介做广告,就可以帮助“挖新闻”,不做广告,就实施所谓的“舆论监督”;有的单位与一些企业达成协议,企业每年向该媒体投放一定的广告量或联办促销活动,而媒体遇到群众对这些企业的投诉一概不予发表;有的单位为抢新闻,不问投诉真伪,统统曝光。对于此类问题,各个新闻单位都应引起高度…  相似文献   

6.
新闻贵在“独家”,新闻竞争的关键就看谁先喊出“第一声”。在当今的地球村时代,仅靠抢在别人之前,提前发布消息的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以日为计的报纸新闻,在网络时代时效性已无优势可言。网络媒体有24小时滚动刷新的信息平台,电视屏幕也在不停地滚动发布新闻,报纸何以在“以快制胜”之外找到自己的“独家”?突破口何在?作为新闻媒体,过去强调的独家新闻更多的是依靠第一时间采访获得。在当今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传播环境中,仅强调新闻第一时间采访已无法满足需求,更难发挥报纸优势。作为报纸媒体,应该“刷新”独家理念,在众多新闻媒介中扬长避短,不断调整自己的功能,突出自己的特点,在竞争中展示自身魅力,立于不败之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占领“眼球经济”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编辑,每天都会遇到很多稿件,每天也会枪毙一些稿件,这些被枪毙的稿件有些确无新闻价值,“死”得其所,可有些稿件如果加以改动,不但可以“起死回生”,还会为版面增光添彩。而我们的记者每天奔波在第一线,风里来雨里去,为了一篇稿件要跑几个部门,甚至遭受别人的白眼,考虑到这些因素,编辑要有珍惜记者劳动的意识,把稿件打入地狱之前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造“死”稿子。  相似文献   

8.
2002年,我采写的人物通讯《本继:植绿两山一沟的僧人》。分别获得“甘肃省2002年度好新闻通讯一等奖”,“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好通讯二等奖”、“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副刊、星期刊好作品二等奖”,“中国地市报作品好通讯三等奖”、“甘肃省第十六届‘环境好新闻’三等奖”共五个奖项。总结起来,这与我近些年来认真研读、实践梁衡同志的新闻理论不无关系。我这个人比较偏爱梁衡同志的新闻论著,这篇作品能获奖,可以说是得益于他的有关新闻论著。梁衡先生在《传媒新论》中认为新闻可以分为“瞬间新闻和稳态新闻”,瞬间新闻由于时效性强,稍纵即逝,因而“记者写这种新闻关键要快,叫‘抢’新闻。”他还认为“稳态新闻”是指事件“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  相似文献   

9.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系张咏华、陈怡、方圆在《新闻记者》2000年12期刊文,通过对美国传媒有关总统选举报道失误引发思考,他们提出“时效性并非新闻报道的唯一原则”。他们认为:“追求新闻报道迅捷,本是时效性的要求,为此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希望在报道时间上领先一步,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地理解时效性以及如何把握好时效性同新闻工作的其他原则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时效性的要求不应被理解为在报道时间上越抢先越好。凡事都有个适度的问题,正所谓‘过犹不及’。逾越了适当的度,事物就会走向反面。如果因为一味抢先而导致报道失误,则有损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而真实性恰恰是新闻的生命所系。”  相似文献   

10.
经常翻阅报纸、杂志,也经常会看到一些曾经在某报某刊上早已拜读过的佳作,但令人们奇怪的是在其它刊物上除了作者的姓名与之不同外,其余可以说是如出一辙,这使我想起了“克隆稿件”来。  相似文献   

11.
与10年前相比,新闻界的变化实在太大了。10多年前,在报社工作和生活,可以说是无忧无虑。报社对记者每月写多少稿件也没有任务,即使定了个任务,也是象征性的,完不成也不会少拿一分钱。记者用不着出去找稿件写,许多单位想宣传宣传,他们自然会找上门来,派车接你、送你,帮你准备资料,还要陪你吃饭。可是,“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的新闻界又有另一番景象。不仅每个记者都有任务,写多少稿拿多少钱,还要实行末位淘汰。为了保住饭碗,多拿工资,记者不得不多写稿。哪有那么多好素材呢?只有争和抢,有时,一件事情发生,跑去几个记者。如今当记者的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媒体竞争的不断加剧,对新闻资源的抢夺也日趋激烈,获取有特色的新闻甚至是独家新闻成为了各电视台的法宝。如何“抢”到好新闻,“抢”到独家新闻成为各媒体亟需解决的课题。本文从实际出发,详细分析了电视新闻中“抢”新闻的具体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希望能为电视媒体及新闻工作者更好的“抢”新闻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3.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传媒的时代。对这一说法相信大多数人没有异议。这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中,媒体无处不在,我们的信息大多数来源于媒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体的力量已经壮大到了我们不曾想象到的地步。既然媒体有如此的力量和作用,那么它也应该具有相应的责任。作为新闻信息流永不干涸、永不停息的推动力,记者的角色定位与责任也就十分重要了。记者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最有生气、最具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守门人”。记者与新闻密不可分:新闻因记者而被发现、挖掘和传播,记者因新闻而存在、而出名。新闻与记者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同一性,对新闻的要求有…  相似文献   

14.
党报周末刊是不是新闻纸?是否同新闻正刊一样,共同担负着紧跟时代反映现实、折射历史的党报任务?它有没有同新闻正刊共同的新闻属性?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既是新闻理论上的有益探索,又是新闻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党报周末刊走出困境、迎接挑战,参与传媒竞争,构筑新的发展平台的必然需要和唯一出路。《石家庄日报·都市周末》在6年办刊实践中,从理论探讨和受众感受两个方面,比较理性地重新审视了党报周末刊的新闻属性及其特点。从受众的角度看,读者对报纸的需求,首先是信息消费,而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和消费是不分周始和周末的,周末刊也只有保证了其新闻含量,才能满足读者对报纸的基本消费和总体需求。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党报周末刊同所有报纸一样,只能生存在“新闻生命线”上。因此,几年来,我们有意识地按照“新闻纸”的要求,逐步增加新闻动态内容,不断注入活力。特别是去年年初提出并  相似文献   

15.
《篱笆墙的影子》这首歌开头有这样两句唱词:“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风风雨雨,党报已不再是那个报纸,党报发行也不再是那个发行。党报无论在办报理念、发行机制、发行标的、发行策略、发行经营、发行管理等各方面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党报的发行人和从事党报发行工作的同仁,从思想观念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作风都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实现党报发行工作的与时俱进。一、办报理念:从抢新闻到既抢新闻又抢发行。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各地党报,为了更多地争取读者,争取市场,每年的改版都在“新闻扩容,压缩专版”上下功夫,而且在人财物等方面不惜工本,抢抓独家新闻,千方百计增加报纸的信息量,提高新闻的含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同志传承发展了党的新闻思想,显现出新思维特征:强调与时俱进。强调科学发展观,强调亲民,核心是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性。其新思维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尊重舆论宣传规律,提高新闻舆论引导能力;二是提出“三贴近”原则,引导新闻传播向大众化方向发展;三是强调真实性、时效性、针对性“三性”要求。发挥新闻传播信息和舆论监督作用;四是倡导整合媒体传播方式,提升新闻宣传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党建》2000,(7)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为推进我国跨世纪发展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许多新闻宣传单位积极配合,开辟了宣传报道专栏、专版、专题;新闻工作者也深入到西部地区的城市乡镇,采写新闻,传递信息,报道当地干部群众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业绩,反映全国各地支援西部的情况。但是,也有极少数人,把西部大开发作为自己捞取好处的时机。他们不是深入到一线调查采访,而是走马观花,听听汇报,拿拿材料,指手画脚,当地苦稍有异议,则扣上“西部观念落后”“不懂得宣传自己”;有的更是只为“利”去,张口广告、赞助、专版,生活上也是极尽挑剔之能事,以“…  相似文献   

18.
对于从事舆论监督的记者而言,“情绪”有时会影响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把握、对舆论导向的正确把关,这是十分有害的。但另一方面,从事舆论监督的记者没有“情绪”,也不是件好事,因为长期接触“负面”问题,有可能将记者本应有的“热情”之心,“磨”得“冷冰冰”,从而对侵犯人民权益、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法行为,漠然处之。  相似文献   

19.
《新长征》2012,(12):34-34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自开展以来,一直深受百姓欢迎和喜爱,其关键的一点就是记者沉下去,活鱼抓上来。也正是因为记者两脚沾泥,与农民打成一片,才有一篇篇带着泥土芳香的鲜活稿件跃然纸上,变成了广大农民朋友争相抢阅的精神大餐。党的服务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理所当然要根植于民、服务于民。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上有些人眼里,对媒体曝光怕得要死,恨得要命,认为记者戳了他们的“痛处”,揭了他们的“伤疤”,便恶语伤人,把正确的批评性报道斥之为“乌鸦新闻”。其实,乌鸦是益鸟,只是由于它的叫声粗厉嘶哑,加上一身黑装,往往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但乌鸦警惕性很高,当它发现有什么动静时,就会发出惊叫声,有“预报”之功能;而迷信者则认为,乌鸦总是口出“丧信”,给人带去的是“凶信恶报”,难怪一些心中有“鬼”的人,把批评性报道诅咒为“乌鸦新闻”。什么叫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语),当然也包括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预告、预警等。特别是被一些人污蔑为“乌鸦新闻”的批评性报道,除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批评,起到警示作用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