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宾塞对社会有机体的研究做了有益的探索,但他的理论具有内容牵强,思维机械而且认识极端的缺点。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也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的说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关系及其上的上层建筑可以理解为社会有机体的结构,生产力可以理解为社会有机体的功能。社会有机体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体现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有机体理论。马克思的有机体理论与其唯物史观是一脉相承的,其最根本特征在于其理论是建立在实践观基础之上的。这种有机体理论把社会看成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有机体,突出了整体性、动态性等特征,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历史单位问题是历史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关涉到对历史哲学研究对象的理解。在历史哲学史上,诸多西方哲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但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同样也存在诸多疏漏。今天,我们应当对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研究单位即社会有机体予以新的反思,以推进我们对唯物史观的认识,打开我们对历史认识的新视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充分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运行特征,深入挖掘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内涵,提升它在中国现代化实践中的地位有着重要的价值。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过程就是社会有机体不断分化与整合的过程,探讨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对社会主义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所有社会生活方面加以考察,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当作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结构来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不仅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变迁的整体性视域,而且对成功推进中国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彰显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重要论题。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发展思路的需要,我们力图破除机械思维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精深之处。本文力图追根溯源,基于逻辑与历史的方法,从四重维度:前提性维度(自然环境)、关键性维度(实践)、共时性维度(社会结构)、历时性维度(社会形态),梳理并透析社会的有机特性,形成对社会有机体的全面把握,以更深切认识"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周志山 《理论探讨》2007,1(5):43-46
建构良性互动和有序整合的社会有机体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总体目标,在当代全球一体化趋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之际,为我们进一步阐扬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视阈中的和谐社会意蕴提供了实践论基础;而彰显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和谐社会意蕴,又为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方法论启示,也必将拓展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领域和阐释力。  相似文献   

7.
刘辉 《学理论》2009,(25):40-42
近年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研究取得了不少共识,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主要涉及:关于社会建设中"社会"一词的理解;关于社会建设的具体内涵;关于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深化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研究,需要正确理解社会建设中"社会"的含义,全面把握社会建设的具体内涵,明确区分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我们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论。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和谐社会的构建,就必须坚持人的主体性,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建设全面的和谐社会;必须树立生态文明观,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9.
社会有机体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强调任何社会都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有机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具有完整性和整体性,还具有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意蕴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之中的。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奠定了哲学基础和依据,也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撑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一个诸要素有机统一体.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立足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础上,从人及其人的现实活动和实践出发,对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分析,从哲学上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的、动态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12)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主要有三个构成部分,即前提性构成、基础性构成和上层性构成,是物质基础、决定力量、有序保障和智力支持的统一。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内蕴含丰富的和谐思想,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指明了一条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即坚持科学发展,诉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公民社会,致力人与社会的和谐;重建精神世界,实现自我身心和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科学分析,论证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特征和趋势,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和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但他们并没有阐述未来社会组织方面具体的预定看法,未来社会主义的实际模式“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628—62页,第35卷,154页)因此,不应该把他们关于未来新社会发展的一般原则阐述当作固定的公式和教条用以剪裁现实。正确的态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提供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主义实际生活中的新问题、新情况,总结实践发现的新经验,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谁来当书记     
时下,在党组织负责人的任用上,存在着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这就是劣将反而成了帅。 如某企业厂长不思进取,热衷于吃喝玩乐,把企业搞得死气沉沉,被上级纪委一再通报并无悔改。于是,上级党委一纸文件,免去其厂长职务,任厂党委书记。又如,某局长在位多年,老气横秋,政绩平平,甚至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实在难以为继,于是摇身一变,成了党委书记。 党委或支部的书记是“帅”,应该由党的队伍中最优秀的分子来担任,让那些败将、莠将或劣将任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辩证汲取了先前思想家有机体学说的思想养分,是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演化图式的高度浓缩。其历史生成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莱茵报时期、唯物史观形成时期以及唯物史观深化时期。这一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依据和方法论基础,当代中国发展在基本立意、价值取向、运行机制、认识方法等方面延展了其思想蕴含。理解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历史生成和当代延展,对于不断丰富社会演化图景的认识具有重要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域中的制度是对象化活动尺度的具体化以及社会有机体运行关系的集合,其自身亦具有对象化活动的属性。作为总体的社会运行机制,是在历时与共时的发展中规范着社会有机体整体及实践主体的人的发展,作为具体的社会运行机制,则是包括社会动力、整合、激励、控制、保障机制在内调节社会有机体诸要素和关系协调、良性运行和发展的规范性总和。同时,制度本身对于社会有机体的运行亦具有积极与消极作用,制度创新与变迁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阈中的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探寻中提出并发展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实践性、整体性、人主观能动性及运动性是其重要的理论特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们分析社会历史提供了一种整体性思维视角,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启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积极发展社会事业,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开放,走国内外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企业发展需要人才,这已是大家的共识。但有一些企业需要人才,却并不重视培养人才,他们把内部培训当成形式,把外出培训看作负担,热衷于“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式的人才引进,称之为人才培养社会化。表面上看,企业的培训费用节省了,眼前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十分合算,但从长远看,这  相似文献   

18.
《瞭望》1984,(21)
目前正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发出了一个时代的强音:改革! 改革,是中国的“大趋势”。改革,是四化的希望所在。改革的春风正在吹遍祖国大地。“春江水暖鸭先知”。当这一股改革的春风正在蓬勃兴起的时候,一批全国知名的改革者于五月上旬在合肥召开了一次新技术革命和体制改革学术讨论会。这些改革者,大都是在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方面的先行者。他们交流改革经验,纵论  相似文献   

19.
如何摆正和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各级干部常说常新的重要话题。前不久,国务委员、公安部长孟建柱在全国公安机关进一步深化“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这朴实的话语,言简意赅,寓意深远,启发着各级干部认真思考并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百人百性”。人各有不同于他人的性格,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作风上各有其特点。譬如,有人内向,平时沉默寡言,讨论会上更是慎重,不轻易发表意见;有人则心直口快,有想法就讲出来,对领导有意见也直通通地往外倒。对这两种人往往褒贬不一,甚至给予不公正的对待;前者可能被认为是思想不开展,态度消极;而后者可能被认为是政治上不成熟。这固然与思想方法的形而上学有关,但对同志缺乏理解,误把个性当缺点也是一条重要原因。出现这类事情,很容易挫伤群众的积极性和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