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费正清与拉铁摩尔都是传统汉学向现代中国学转型时期的主要推动者.费正清作为学院式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创始人,其学术贡献主要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30年代则可以看作是他学术积累的重要时期(包括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在哈佛大学任教),而在这一时期,拉铁摩尔以其丰富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实践活动堪称30年代美国中国研究的"领军人物",并以《太平洋事务》为主要阵地推动了"单枪匹马"式的美国中国研究.今天,我们研究这位在30年代的美国中国研究中曾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并赋予其应有的学术地位,对促进美国中国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对中国抗战史的研究由来已久。如果从抗战期间美国不少记者和人士来华考察访问并撰有著述算起,此种初步的“研究成果”当时堪称连篇累牍,为其他反法西斯国家所不及。及至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到50年代,美国本可对中国抗战的全过程进行研究却因冷战影响未真正起步,到六、七十年代随着美国的中国学研究的复苏和迅猛发展,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始渐兴起,陆续发表和出版了抗战时期美国访华人士所撰若干回忆和涉及抗日根据地、国共合作以及中美关系的一般论述。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开始,美国的中国学研究逐渐突破“挑战-反应”的模  相似文献   

3.
1944年8月,赫尔利作为美国总统特使来华调处国共矛盾。1945年3月,赫尔利回国述职并做短期停留后再度来华。 赫尔利在第一次来华期间曾同中国共产党积极联络,表现出对中国共产党的浓厚兴趣。从1944年10月中下旬开始,到1945年2月下旬,赫尔利为促进国共两党合作,呕心呖血,多方奔走。他对中国共产党所表现的巨大热忱和他为促进国共合作所做的努力,曾受到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的热烈称赞。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涛 《学习论坛》2005,21(1):50-53
早在 2 0世纪初 ,著名学者唐庆增就曾提出并思考过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必须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吸取营养这一重要的理论课题。他当时就提出完全搬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现成理论不能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他还讨论了各国不同的制度变迁对创建各国经济理论的影响。唐氏当年的见解今天仍能引发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思考。在中国现代经济学的建构中 ,我们没有理由不吸取中华传统经济思想中的积极成分。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的东方学及亚洲学研究领域里,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是一位著名而有争议的学者.美国学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说:费正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研究现代中国建设问题的最重要人物.事实正是这样.费正清一辈子奉献给“中国问题研究”.他的中国化的名字,就等于西方“中国通”(China Hand)的化身.他是位元老,其门下弟子遍布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各个机构和世界许多著名大学里.他的学生的学生现在也都已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而他本人,则于1991年9月14日因心脏病发逝世,享年84岁.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10月18日,任期最长、年龄最大的外裔全国政协委员沙博理与世长辞,永远告别了他深爱的生活了67年的中国,但他在传播中华文化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巨大贡献,将永载史册。在没有见到沙博理之前,我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不少关于他的情况。他在其自传《我的中国》一书中写道:"我在中国的时间比我在出生地美国的时间长!我对中国的感情比对生我、养我的美国深。中国老一辈朋友都说我比中国人还像中国人。每3年一次的探亲假,回到美国不到假期过完,  相似文献   

7.
(二)美国的研究动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加强了对中国的研究,并把研究的主线从清末前的中国转移到近代中国上来。由于美国对华政策的连连失败和中国革命的节节胜利,接着又把研究重点逐渐移向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方面。从全世界范围的比较情况来看,美国对中共党史和毛泽东的研究,无论在机构的设置还是在拥有学者的人数和出版物以及资料库存的数量等方面,都是属于第一流的,堪称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国家。据悉,全国共设置了研究中国问  相似文献   

8.
超越官僚制:现实抑或乌托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介绍以韦伯范式为核心的传统官僚制模式的内容与缺陷的基础上 ,分析了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后现代公共行政思潮为主的现代行政学理论对传统官僚制模式的批判与反思,以及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开启的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实践对传统官僚制的现实超越。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本文认为对官僚制的超越仅仅是一种乌托邦理想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 ,目前都只能表现为对官僚制的进一步修缮 ,而不是抛弃官僚制的基本制度框架与组织结构本身。文章最后分析了官僚制的现状与未来及其对中国行政发展的启示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美国政府明知奉行与其他国家相比更高的通货膨胀率的经济战略,在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和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的国家的外汇市场上,必然会造成美元币值高估的局面,进而对美国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却要长期坚持实行较高通货膨胀率的经济政策。美国对中国的贸易中出现巨大逆差,但中国大量购买了美国的国债,为了避免已经购买的美国国债缩水以及中国经济二次探底,中国要慎重地选择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策略,并加强对所购买的美国国债的合同管理,积极调整产业政策;加强中美经济对话,协调货币政策,敦促美国取消一些限制出口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费正清是美国中国学巨擘,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问题研究中,他将中美关系研究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的邦交看作是必然而必须的学术对象和政治归宿。费正清在"文革"期间访华,对"文革"造成中美隔阂表示谴责,也对美国对华遏制政策进行抨击。在他心中,中美邦交是一种文化信仰,更是一种学术使命。中美邦交的敦望最终变成了事实,是包括费正清在内的正义和平人士的共同成就。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美关系及中国共产党对美方针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以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从来就是支持蒋介石进行全面内战,用武力消灭中国共产党;马歇尔调处不过是一场骗局。随着研究的深入,有的论者提出:美国侵华总政策不变,而其策略手段则前后有所不同,起初是扶蒋容共,后来转变为助蒋灭共。这一变化的关节点,是在1946年3、4月间马歇尔回国述职与再度来华。这种看法应该说更接近客观事实。然而进一步考察起来,在此关节点之后,美国  相似文献   

12.
史迪威将军在指挥中缅印战区中美军队抵抗、反击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也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外交活动。因其数次来华,对中国政治社会形势有较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他的若干见解主张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抗战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中美外交关系。史迪威代表和执行了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主要是根据他在华期间关系到派遣美军观察组、租借物资分配、制定军事计划和惆动军队等实质性问题时,他的活动表现来研判的。第一,史迪威抵制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史迪威对国民党集团早…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演变与国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共两党关系由于受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关系的影响与制约,不断调整变化。其中,尤其是美国作为战时中国的主要盟国,其对华政策的演变对中国国共两党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一 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是美国的“中立”到援华制日政策的过渡时期。 抗战爆发后的最初阶段,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微妙多变。其时,美国的远东政策处在一个转变时期,它一面对日姑息、妥协,参与策划“远东慕尼黑”阴谋,鼓动日本进攻苏联;一面又不愿把整个中国拱手让给日本。随着日美矛盾上升,美国逐渐由“中立”向援华抗战转变,援华制日因素逐渐成为美国政策的主导方面。1938年12月,美国首次给中国2500万美元的信用贷款;以后又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姿态,如提供经济援助、宣布中国适用于《租借法》、可以提供武器、派遣军官来华进行军事合作等。这些情况说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为了保护其在华利益,有了支持中国抗战的要求和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14.
特朗普执政之后,奉行"美国优先"的价值原则,强调盟友以及战略伙伴作用的发挥,对其全球战略进行了重新评估和部署,并适时推出了"印太"战略。"印太"战略提出之后,美国与南太平洋地区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化,政策体系臻于完善,涵盖了区域安全、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美国做出这样的政策调整和布局,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和战略考量,即应对中国逐渐上升的影响力,以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体系。科学认知和评估"印太"战略下的美国南太平洋政策,有利于中国做出超前部署、妥善应对。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思想博大精深。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从实现党的伟大历史使命出发,就全党乃至全国人民在经济建设中应当"学些什么"、"为什么学"以及"怎么学"等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从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而又富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学习观。  相似文献   

16.
美国对华贸易保护抬头:偶然巧合还是必然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从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理论之争、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的历史渊源,以及美中经济和政治环境的现实根源等三个方面分析,其产生具有必然性。可以预测,因美国次贷危机等引起的美国经济减速甚至危机、美国中期选举后民主党大获全胜的政治影响以及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贸易结构不断升级等原因,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并有可能进一步升级。  相似文献   

17.
近几个月以来,美国高层接连访问中国。8月,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来华“战略对话”;10月,美财政部长斯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首的经济班子集体访华,随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到京;11月,美国总统布什到访。美国高层如此密集访华,既有现实需要,也集中体现了美国对华政策更趋理性、更趋现实的调整,美国对华“接触加遏制”的政策正由倾向“遏制”向更加倾向“接触与合作”转变。出现这种微调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方面:一、美国认识到中国的崛起不可阻挡经过很长一段时期的认识徘徊,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遏制中国论”,美国朝野…  相似文献   

18.
行政学的鼻租,美国学者威尔逊在他的<行政学研究>一书中提出的公共舆论是权威的评判家,要对文官进行培训,以及行政学研究本土化的思想,对我国公共政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正>一代伟人刘少奇,不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是全国各族人民崇敬的领袖,他在治理和管理国家事务特别是在制定有关国计民生的方针、政策、路线时,注重倾听基层意见,坚持深入调查研究。今天,回顾他老人家特邀农民"秘书"坚持深入调研的论述及实践,对我们每一位党政领导干部都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他的思想理论、工作深入以及人格风范将永远激励我们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勤奋进取、服务奉献。  相似文献   

20.
刘顺鸿 《世纪桥》2007,(2):59-59,66
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长期对中国采取歧视性出口管制政策,无论在立法精神上,还上在具体内容上都是对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安全例外条款的滥用。美国的做法违背了WTO自由贸易原则,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扭曲了世界市炀价格,从而减少了两国和与此相关的第三国的福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