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裴矩是个很值得琢磨的人。前半辈子,他在隋朝做官,是个以逢迎拍马而著称的谀臣。隋炀帝好大喜功,裴矩就唆使他讨辽东、征西北,穷兵黩武,闹得天怒人怨。隋炀帝喜游乐,裴矩就命人绘制天下美景以进,并亲自督造豪华游船,制订旅游路线。隋炀帝好嬉戏,裴矩就将天下各种杂技戏耍都集中于洛阳,以博隋炀帝欢心。可归顺唐朝后,他却一反前态,来了个180度大转变,成了个敢于直言相谏的诤臣。不仅经常对朝政发表不同的意见,有时甚至敢于当面与唐太宗争议,其忠直敢谏,不亚于魏征,深得唐大宗赞赏。  相似文献   

2.
蔡建军 《党课》2013,(10):65-67
“讲真话,前提是要听真话。”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时列举了在隋唐两朝先后为官的名臣裴矩。裴矩在隋朝做官时,阿谀逢迎,想方设法讨好隋炀帝;可到了唐朝,他却成了敢于在唐太宗面前直谏的净臣。  相似文献   

3.
刘诚龙 《唯实》2006,(6):63-64
成林先生将隋炀帝与唐太宗从功过两面进行了比较谈,从政绩方面来说,炀帝干了几件惠泽千秋的“形象工程”,他首开科举,凿通大运河,开发西域,仅以运河的实际功用来看,功胜长城;唐太宗除了所谓贞观之治,实在例举不出几件大事,从“贞观”经济来比,隋朝实际上也富过唐太宗.从“败笔”方面看,两人是半斤对八两,成林先生举了十二条来比较,如争位,两人都曾夺嫡;如孝行,炀帝疑杀其父隋文帝(无确证),太宗则幽禁其父致死;如悌德,炀帝对作乱的四弟五弟未杀,太宗则杀了其兄斩了其弟,等等,有比较则有鉴别,就这些来看,炀帝并不逊比太宗,但在后世后人的心目中,两人的形象则差若霄壤,一个是千古暴君,一个是万代明君;一个狗屎不如,一个光辉灿烂;一个遗臭万年,一个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是在经历了残酷的隋末农民战争和血腥的玄武门之变后登上帝位的,这使他对人才的作用和价值有着比常人更为深刻的认识。他在晚年写的《帝范》一书中就反复强调:"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在他的一生中,可以说一直都在广开才路,推心待士。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在中国帝王中是很突出的,并且具有很多特点,其中渗透了丰富的人才管理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供企业管理者借鉴。一、不拘小节,敢于用人魏征是贞观时期最著名的诤臣之一。他早  相似文献   

5.
唐太宗是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他的“从谏如流”,不仅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景慕,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所启迪。(一)唐太宗在实践中能做到虚怀听纳,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础。首先他对自己有自知之明。他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使君主,也不能遍知天下之事,独断天下之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个封建社会历史悠长的国度,其间称孤道寡的帝王数不胜数,大浪淘沙,许多曾高坐金殿、统御万民的王者早被历史尘封于故纸堆里,不为今人所知。历久不衰、至今仍能流传在人们口头和笔端的,往往是一些有过“耀眼”或者“刺眼”光芒的人,如以武功盖世的秦始皇赢政、纳谏如流的唐太宗李世民、荒淫残暴的隋炀帝杨广、敢于“牝鸡司晨”的女皇武则天、诗词歌舞以亡国的陈后主李煜……而明太祖朱元璋,则是以重典治贪名传千古,尤为今人所称道。朱元璋惩治贪官的手段之严厉,在历代帝王中是首屈一指的。他规定,官吏贪污钱财至60两以上的…  相似文献   

7.
魏征识人的『六正』、『六邪』□耿余耀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谏臣,颇得太宗的器重。他帮助太宗安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与他知人善任,广揽天下人才无不有关。他曾向太宗陈述自己观人的秘诀:“……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  相似文献   

8.
《资治通鉴》是一部著名的有深远影响的史书,编撰者司马光的主旨是“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以“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读《资治通鉴》,边读边想,每有会意,作点眉批及标识符号之类,待全部读完,略加归纳梳理,间或发点议论,杂七杂八倒也凑了若干条,算作“杂记”,又加了个正题,权充为文。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历朝历代,凡明君贤臣都注意这个问题。唐太宗李世民常思其为何主,慕尧、舜,耻桀、纣,察秦二世而亡,鉴隋炀帝之暴失天下。以至当直臣魏征死,竟痛切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  相似文献   

9.
《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曾要修建洛阳乾元殿,臣张玄素进决,说他不该大兴土木。太宗不因张触犯自己的尊严而处罚他,反而赞扬他直言敢谏,立即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从中悟出了发人深省的道理:“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涛涛”。唯唯者,随风顺势;请译者,直言辩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的人遇事唯唯,扛顺风旗,有的人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争辩。作为领导者应当分清是非,坚持原则,不能以感情用事,厌恶“诗评”,偏爱“唯唯”。如果领导者能够广泛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博采众议,从善如流,群众就敢于发表意见,就会支持领导者…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戒奢尚俭王君唐太宗李世民自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继皇帝位之后,为了巩固其政权,实现自己封建统治的政治抱负,非常重视以史为镜,大力提倡戒奢尚俭。尤其是在其天下初定的时期,总是反复研究前朝的历史经验,注重总结历代王朝兴亡的原由。他曾诚恳地...  相似文献   

11.
魏徵拒升官唐初政治家魏徵先后向唐太宗陈谏200余事,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发俭”,“任贤受谏”等等,辅助唐太宗创造了“贞观之治”。一天,唐太宗宴请群臣。他说,为国家利益着想,敢于向他提意见,帮助他纠正错误的只有魏徵。他决定加封魏徵的爵位,以表彰其卓著功勋。魏徵却担心个人爵位高了容易滋长骄气;个人俸禄高了容易趋于奢华。他婉言谢绝了太宗皇帝的加封。又一次,魏徵主持修完了朝廷的“五礼”(祭礼、朝天子礼仪、军礼、婚礼、丧礼)。唐…  相似文献   

12.
虚怀与兼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元628年正月的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偶然问起魏征:"人主何而为明,何而为暗?"引出了魏征的一段著名议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举例说,过去的尧帝和舜帝,经常向老百姓询问下情,听取各种意见,所以耳聪目明,别人都蒙蔽不了他们.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人,偏听偏信,都没有得到好下场.所以只要兼听广纳,别人就不能欺瞒您,下情也可得以上达.李世民听了大加称赞,认为说得好.  相似文献   

13.
倡廉者兴     
腐败者亡,倡廉者兴.这是一条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贯穿始终,凡是反腐败成功的朝代,必然兴盛;凡是腐败的朝代,必然灭亡.隋炀帝因“为主贪而丧其国”,“为官贪”而“丧其身”,成为腐败亡国的教训,唐太宗施反腐举措,裁并机构,鼓励农耕,革新政治,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从正反两个方面证实了“腐败”与“廉洁”关系到一个国家政权的盛衰存亡.目前.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部署.纪委、监察部门相继出台了反腐败的措施,深得党心民心.  相似文献   

14.
从隋炀帝的好讲排场说起○蔺永刚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因其残暴之至、荒淫之极,仅在位14年,就身亡国灭。他给后人留下的,除开凿了一条大运河外,就剩下残暴荒淫导致亡国的教训了。他曾为了向在洛阳的西域人夸富,每年正月在洛阳大街上设百戏场,演出...  相似文献   

15.
政治者,天下之大事,人心之向背也。孙中山说:“天下为公。”一个政治家总是以他为公的程度,以他对社会付出的多少来换取人民的支持度,换取社会的承认度。有人得天下,有人失天下。中国从有纪年的公元前841年算起,不知有多少数得上名的君臣、政客,他们也讲操守,也讲牺牲,以换取人心,换取天下。唐太宗爱玩鹞鹰,魏征来见,  相似文献   

16.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异常杰出的帝王,他就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登位以前,目睹了暴君隋炀帝在农民战争的暴风骤雨中惨遭灭顶之灾的全过程。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劳动人民具有“载舟覆舟”的强大力量。登位以后,他以隋亡为鉴,高度关注民心、民情和民意,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诸如减少苛捐杂税,不过分奴役和压迫农民;严惩贪官污吏,奖励功臣良将;重视科举取士,选拔统治人才;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不断改进统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物资充足,生活渐好…  相似文献   

17.
据《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曾对魏征说:“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这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如果用对了一个人,则天下所有贤德之士都将从中得到鼓励;而误用一个恶人,那么天下的奸滑之徒就将挤进官府。可见,如何用人,用什么样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人才的选用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对于被选用的人来说,它包含了对其价值的认可、肯定和褒奖,而对其他人来说,这也是一种价值宣传。无论是对什么人才的选用,其事件本身都会传播一种长远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耳是人体接收声音的器官。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耳管听的,而且作用极大。来自社会和自然界的声音,听什么,不听什么,全由耳选择。古今贤哲,喜欢听“逆耳忠言”,以兴利除弊,治国安邦。历史上的唐太宗就是这样,他特别善于听取敢于直谏的魏征的意见或建议。毛泽东同志曾教导全党,要认真听取来自各方面  相似文献   

19.
魏征对于国人来说,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作为谏议大夫,他的敢说真话,在世人中是有口皆碑的。   魏征虽官居三品谏议大夫,但他不怕失去得来不易的高官厚禄,屡屡犯上进谏,与皇帝据理力争。在玄武门兵变被俘的生死关头,他劝李世民:“日后如嗣大位,但愿能铭记创业之维艰,体谅百姓之寒暖,守业安邦,励精图治,莫蹈亡隋旧辙。”在开创了歌舞升平、经济空前繁荣的太平盛世后,他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在选官任能之时,他劝唐太宗切忌偏听偏信,广开言路,纳天下英才为大唐所用。据有关史料记载,魏征…  相似文献   

20.
每当人们谈起中国古代著名战略的时候,常常引用的一个脍炙人口的例子,就是隋末农民大起义中李密给杨玄感进的三策。当时正值隋炀帝发动了第二次征讨高丽之役,在后方督运粮草的重臣、前丞相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乘隋炀帝大军在外徒劳无功、国内动荡不安民怨沸腾之机起兵反隋。作为杨玄感的谋士,李密给他出了三个战略:北据幽州,断炀帝后路,"高丽抗其前,我乘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