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1年12月1日,台湾进行了“立法委员”和县市长选举。透过台湾选举,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台湾岛内各政党实力的变化及影响,正确认识台湾形势,把握两岸关系的新动向。一、选举中的大较量台湾选举,历来是台湾各党派的重要争夺战,是各政党摊牌解决政治危机的时机。“立法委员”选举和县市长选举也是台湾各政党实力的较量,直接关系到台湾未来各政党版块的分合、地方执政权的划分等政局走向。各政党都为选举而使出浑身解数。(一)这是一场朝野两大党从来没有打过的选战。第一次拥有执政优势的民进党和第一次失掉政权下野的国民党,在…  相似文献   

2.
2004年3月20日晚,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出炉.依据台湾当局"中选会"公布的数据,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得票数为6471970票,得票率为50.11%;国亲两党候选人连战、宋楚瑜得票数为6442452票,得票率为49.89%.全台湾投开票所是13749个,废票高达33万多张.投票结果出来以后,泛蓝阵营候选人连战、宋楚瑜认为选举不公,枪击案"疑云重重",提出"选举无效与当选无效之诉".泛蓝阵营展开了政治和法律上的抗战,岛内陷入政局动荡的多事之秋.  相似文献   

3.
透过台湾的选举制度看台湾的“民主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当局一向标榜台湾是民主社会,实行的是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选举制度,法律意义上的选举制度实际上是发扬民主理念,充分体现人民的权利和意志.但在台湾五花八门的选举实际运作过程中,人民的意志往往被权力、暴力、财力所左右,人民无法真正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也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意志,台湾所谓的"民主政治"既没有民主的实质内容,也没有民主政治的精神原则.透过台湾的选举,就可以看到台湾"民主政治"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多日来,台湾政坛上,蓝绿两大政治阵营之间的"倒扁攻防战"如火如荼地上演着.6月27日,台湾"立法院"表决"总统"罢免案,未获通过.这一结果意味着,尽管"倒扁"的社会舆论仍旧余波未了并会继续发酵,"法理罢免"已是尘埃落定.罢免案的来龙去脉及其引发的政治博弈,为我们旁观者观察台湾政治生态提供了比较理想的个案.  相似文献   

5.
一、社会严重撕裂,政局持续混乱 台湾"三二○"选举引发的种种重大争议,已为未来几年的台湾政局埋下动荡与不安的祸根.陈水扁凭借扑朔迷离的枪击案引发的部分选民的同情心,以微弱的优势当选.对于这样的结果,泛蓝阵营及其支持者拒不接受,提出了"选举无效"和"当选无效"的司法诉讼,并发动了多起大规模的街头抗争活动.蓝绿双方在政坛的对抗十分剧烈,泛蓝阵营及其支持者不断升高抗争层级.自"三二七"、"四○三"、"四一○"等大规模街头抗争后,有许信良的绝食抗议及50万人的大聚会,更有愤怒的民众撕毁张贴陈水扁当选的公告栏,并砸破"中选会"的玻璃门.  相似文献   

6.
2001年12月1日,台湾举行了第5届"立法院"和23个县、市长的地方选举.正如人们所预料,没有一个党在"立法院"中赢得明显多数,但选举结果却大大出乎民意调查预测.  相似文献   

7.
2008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重大转折以来,一系列民调数据和2012年大选结果显示,“统派”在台湾社会的边缘地位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反映出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异化问题仍相当严重。大陆必须注重关于“和平统一”的论述。当前最主要的是加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之间的连接,并利用各种可能的途径,促进台湾社会“中国认同”的重塑,奠定两岸统一的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8.
台湾“九合一”选举对两岸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民党在县市长选举中的溃败,说明蓝、绿执政县市格局已发生变化.鉴于民进党在县市长席次及其所掌控的人口过半,国民党在2016年地区领导人和立法机构选举中将面临更大的危机.民进党的执政版图向都市大幅拓展后,有无可能调整大陆政策?台湾的政治生态有无可能从两极对抗走向趋中妥协?这些是影响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  相似文献   

9.
主张台湾"独立"的民进党人陈水扁上台一年来,台湾岛内社会动荡,矛盾重重,风波四起,乱象丛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外国干涉势力和岛内分裂主义分子互相结合,使台湾当局领导人至今仍不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而在"台独"的分裂泥淖里愈陷愈深.台湾当局领导人企图回避和模糊"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做法是不得人心的.其惟一的明智选择就是尽快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人民翘首以待!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自古就苦苦追求大一统,不一统,死不瞑目."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就是这种高尚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台湾却至今孤悬海外,成为中华民族最大的一块心病.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始终不渝地贯彻落实江泽民在九年前所提出的"八项主张",台湾问题才有望获得圆满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2005年 12月 3日晚,台湾"三合一"选举结果揭晓,其中以影响深远的县市长选举结果最为引人注目.国民党大胜,而民进党惨败.国民党在县市长选举中取得 14席,不仅过半,而且攻下指标性的关键县市台北县、以及所谓的"民主圣地"宜兰县和嘉义市.如果加上国民党在台东县自行参选的吴俊立、金门县新党的李柱峰、连江县亲民党的陈雪生,泛蓝阵营共夺得 17席县市长.民进党则大败,仅固守选前民调的优势选区,执政版图退守到浊水溪以南的 6个县市.  相似文献   

12.
陈水扁当选的主要外部原因是美国不顾中国反对台独和"公投"的严正立场,对台独采取明批暗扶的政策.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对"一个中国"原则的遵守仅限于口头,美国以<与台湾关系法>为借口,不断加强对台独的支持,成为台独势力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根源.美国玩弄"维持现状"和"两岸平衡战略"战略,目的是阻挠中国统一.美国偏向"泛绿",目的在于借台独保持台湾与大陆的分离局面.台湾选举后,美国阻挠中国大陆采取一些反对台独和促进祖国统一的措施,客观上起到了为陈水扁政权打气作用.美国已成为中国统一和中国崛起的最主要外部障碍,中国不应当对美国寄予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对党的性质作出了全新的理论表述。但在学习十六大精神的过程中 ,围绕“两个先锋队” ,产生了四种不同观点 :一、“两个先锋队”早在瓦窑堡会议上就已提出 ,因此不具备创新意义 ;二、“两个先锋队”就是要把党变成“全民党” ;三、十六大为了把党变成全民党而又减少政治阻力 ,才在理论上坚持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 ;四、“两个先锋队”与勃列日涅夫提出的阶级党和全民党如出一辙 ,因此也谈不上创新。本文针对上述四种观点一一展开理论辩正  相似文献   

14.
在列宁的思想中,新经济政策是保证俄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政策.对当时各种曲解新经济政策精神的论调,特别对所谓新经济政策意味着布尔什维克走回头路及其内部发生演变的论调,列宁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西方列宁学"所谓列宁思想上发生了"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之课的路线改变"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列宁依靠工农群众的力量进行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路线十分正确,措施十分得力,使这个斗争充满了胜利的希望."西方列宁学"说这是列宁"最后的绝望斗争",是认识和判断上的完全错误.  相似文献   

15.
"法理台独"的目的是要"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现状",是现阶段最具有危险性和危害性的"台独"分裂活动.陈水扁当局推动"法理台独"的举措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宪改"完成"一边一国"的法理架构,二是通过修改"法律"如"两岸关系条例"实现两岸关系的重新定位.陈水扁当局推动"宪改"受到岛内各种政治力量和台湾民众的制约,但是基于巩固个人权位的需要,陈水扁不会轻易放弃"新宪公投"议题作为政治斗争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6.
比较分析台湾地区两大政党内部派系的结构变迁和特点,可以看出国民党的派系具有隐性运作、缺乏组织化的特点,而民进党的派系则存在制度化的公开运作方式和派系共治的历史传统;国民党的派系可以区分为倾向型和侍从型两种类别,民进党的派系则可以区分为原则型和利益型两种类别。在台湾选举政治的影响下,近年来国民党、民进党内部派系结构的变迁呈现某种程度的趋同性,侍从型派系今后有可能成为两党内部派系运作的主要形式。但从短期看来,两党的派系组织仍将保持其由历史遗绪和意识形态所塑造的特性,难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我国对台的一项基本政策,有效地回应了长期割裂的两岸关系现实。它为完成中国现代化任务以及海峡两岸和平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政治环境;它是和平共处原则在处理台湾问题的灵活运用和新的创举:它为海峡两岸提供了政治整合以及政治权力分配的思维路径;它体现了两种不同民主制度共存的可行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它为两岸政治秩序提供了和平发展的构建模式。“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为构建两岸和谐发展和统一关系,将继续发挥重大的框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罗平飞 《理论前沿》2007,493(4):5-8
本文对双拥工作的性质特征、地位功能、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向作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处于社会主义阶段的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发展难题,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所必须解决的难题.回顾自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为解决这一难题所作的理论探索和战略选择,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区域发展的前景和新思路,是很有理论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