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工业化引发了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城乡结构的深刻变化并由此带动生产要素和资源的空间重构,其中劳动力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流动方向主要表现为从农村向城市聚集,而短时间大量涌入城市的移民一方面在城市中处于"农村人"和"外来人"的双重弱势,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城市既有的平衡并引起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社会融合理论以同一空间区域内共存的异质人群为研究对象,以达成异质人群间和谐共处为目的,试图探讨外来移民从受排斥到与本地居民逐步融合的动因、过程、阶段性特点和融合度的测量等。文章基于社会融合的视角,以世界上工业化较为彻底和成功的英国和德国为案例,审视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流动产生的经济社会问题,总结其以问题为导向的公共政策,对改变我国当前"半城镇化"现状和实现"人"的城镇化可提供一个理论视域和一个经验范本。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形成与沿革的宏观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中国当代户籍制度是50年代中期在国家工业化进程发生曲折的情况下逐步建立和形成的。这一制度的功能特点主要表现为:(一)它是根据中国工业化赶超战略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行政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一个核心制度,起着让农村支撑城市、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积累的功能;(二)它的建立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刻矛盾,并在这个矛盾冲突中固化和加重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三)它用行政手段把全体公民划分为城市人和农村人两个不平等的集团,城镇居民享有福利待遇和劳动就业机会,而农民则被束缚在土地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身分等级制度。这一制度既有碍公平,也有碍效益,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一、城市群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潮流城市群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是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从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 ,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地域空间及其影响范围发生了根本变化 ,大城市逐步被城市化区域所取代 ,形成规模庞大的大城市群。从 70年代开始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也出现了向大城市群发展的趋势。目前世界上有 6大城市群 ,它们分别是 :以波士顿和华盛顿为核心的美国东北部城市群 ;以多伦多、芝加哥为核心的加拿大和美国之间的大湖城市群 ;…  相似文献   

4.
黎湘  王玲玲 《奋斗》2006,(7):16-17
从全球视野和历史角度来看,每一个迅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国家。都会经历一个对于技能人才大量需求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期。中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发展职业教育、培育各类技能人才,是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中国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供大于需、劳动力技能素质与市场要求不匹配的国情来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改变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扩大就业和促进再教育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借鉴西方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区位与空间分布理论,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不同阶段的经验,剖析了城市的空间分布架构的典型特征,区别了城市发展结构、规模、格局对城市化发展路径的不同选择,从而得出簇群式城市化空间架构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必然相随的合理模式的结论。同时,文章还联系海峡西岸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给出了三大簇群城市、沿海临港簇群城市、跨省西向簇群城市的发展思路,对海峡西岸城市化的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加速推进,城乡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从基本温饱逐步向讲求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益寿延年方向迈进。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城镇范围也在拓宽,失地的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成为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劳动力大军,同时也加大了城市的就业压力。与此同时,随着城市中国有企业的改制,一些与先进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工业企业的关、停等各种原因也导致了部分劳动力的歇业,就业难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7.
如何使大量富余的劳动力大军有较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如果未能在现有的产业结构中劳动力供需失衡的情况下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那么全国的小康乃至现代化进程将会受到严重的阻碍。所以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农村工业化道路仍是我国实现小康乃至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本文试从泉州市乡镇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来探索乡镇企业在推进泉州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资本主义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发展农村工业,实现工农结合的设想。恩格斯说:"要使这些被排挤出农业的人口不致于没有工作,或不会被迫集结城市,必须使他们就在农村中从事工业劳动"。战后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克服工业向城市高度集中所带来的种种危害和极端不利的结果,在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农村工业世界各国农村工业化大致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实行农工一体化。二是将城市的工业向农村疏散。三是利用农村劳动力、场地、资源优势逐步形成对外和对城市工业的加工区。我国农村工业化是在五十年代提出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确定了我国农村经济要走农、  相似文献   

8.
长存朴素     
浙江位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然而受产业和企业特点的影响,浙江工业企业的单个规模长期以小型为主,技术水平也相对较低,市场占有呈“双低”格局。随着工业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浙江产品的竞争能力有逐步弱化的趋势。增强企业实力,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重要的一点是亟待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9.
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都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但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逐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浙江表现的尤为突出。文章从城市化率/工业化率,第三产业占比,特大城市占比和城市首位度四个方面考察了浙江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现象。浙江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导致:难以孕育出航母型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缺乏发动机;经济首位度和产业首位度低,缺乏对高级要素的集聚力;生产性服务业落后与对外经济依存度高互为因果循环。消解浙江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要发挥市场机制在城市化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工业结构的现代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市化战略”代替“强县战略”,完善以城市群为载体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推进制度变迁和体制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与产业组织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枳鑫 《学习论坛》2005,21(8):38-40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空间形式,不仅能为企业带来设施同享的外部规模经济,而且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开展,会带来很多的经济、社会、文化效应。产业集群作为整体,其市场结构既影响着集群外的企业竞争行为与绩效,又影响着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行为与绩效,产业集群是对产业组织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过程与经济结构转型过程密切相关。现代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出现路径分化,一部分国家实现了高度城镇化伴随着高收入化,一部分国家高度城镇化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数据表明生产率分是不同城镇化的主要原因,提高生产率顺利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是城镇化成功的关键。生产性服务业是提高服务业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正确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是经济追赶型国家城镇化成功的基础。无就业支撑的城镇化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制度供给不足、发展战略失误和宏观经济不稳定。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要注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部门的有序转移;提升制造业竞争力,适时推动产业升级和梯度转移;注重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保障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五期间,中央的目标是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万,但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体规模较大,文化素质较低,再加上城市下岗职工增多,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呈下降趋势,它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转移,为了加速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我们要注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同时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并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嵌入、产业集群创新、资源观等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福建省298家集群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网络嵌入对集群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关系嵌入能够促进集群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而技术、管理与市场等方面的知识资源发挥部分中介作用;(2)结构嵌入与认知嵌入不直接促进集群企业创新绩效,而是通过管理知识与市场知识的完全中介作用实现;(3)技术、管理与市场知识资源都能促进集群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提高,市场知识的促进作用强于管理知识和技术知识。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了企业通过嵌入集群网络获取知识资源进而提升服务创新绩效的路径与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二、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互动并进 (一)借鉴苏州三化互动经验,处理好伊犁州产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回顾苏州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出于经济发展要素的不同来源,要求不同的区域空间格局为其服务,并推动着不同的空间管制模式与之适应。在乡镇企业阶段,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主要来自农业剩余,因此镇村被赋予了较大的发展权限,  相似文献   

15.
生产性服务业因其在改变城市产业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在经济结构转型时期重点发展的行业。本文认为,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成都市应在生产性服务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下,从促进产业融合、鼓励创新、推进集聚区建设等方面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从而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对经济结构转型的促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满元 《求实》2006,(4):46-48
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化不仅能够通过需求扩张来拉动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升级,而且它也是提高产业效率的重要前提、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以及建立中国现代经济运行秩序的重要空间依托。鉴于城市化发展对经济结构转型及调整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以及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尚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现阶段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是有着相当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的:建立与完善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转变政府职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与完善城市的创新体系、切实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城市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化在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园区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投融资渠道不畅、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政策体系不完善、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因此,必须优化投融资模式,破解资金难题;优化产业集约,提升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优化产业政策环境,完善政策体系;优化人才结构,形成文化人才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主线,资源型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尤为迫切。济宁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煤炭行业一业独大,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高污染企业较多,产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品结构不舍理,亟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前,济宁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包括积极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努力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当然,资源型城市也需要通过思想引领、龙头企业带动、园区集聚、品牌提升、人才支撑、政策导向等战略举措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9.
区际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相辅相成,劳动力流动和资本流动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是相反的,劳动力流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一个国蒙内部的区际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包括"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九省二方"在内的我国省区间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存在劳动力流动规模大、趋势强、资本反向流动、产业结构趋同化等特点和问题.在劳动力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要顺利实现"泛珠三角"区域内的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需要合理引导区际要素流动.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阻碍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若干因素中,从劳动力需求方看,包括以下障碍因素:(1)乡镇企业吸纳功能锐减;(2)转移成本中行政中介费用过高,(3)“腾笼换鸟”冲动.从劳动力供给方看,包括以下制约因素:(1)均田制强化了农民的恋土情结;(2)人力资本短缺是农民跨地区、跨产业转移的巨大壁垒;(3)中国农民的消费欲望、水准还很低,追求财富的内在动机不足。通过对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各组对策进行绩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城市吸纳──目前有限,但有潜力;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农村余劳的主要载体,农业内部消化──“蓄水池”的自我蒸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