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党刊看党建     
正脚沾泥土才能饱含深情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文中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一个没有人民情怀、没有家国情怀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创作不出打动人心、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基层文艺工作者只有扎根人民、脚沾泥土,深入火热的百姓生活,才能真正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展现群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2,(8):42-4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黄金机遇期。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丰富资源,推陈出新、鼓励原创,创作生产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3.
刘文韬  黄武 《党建》2012,(3):58-59
●小剧场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多样性的产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是大众文化的必要补充。 ●历经30年发展,人们在欣赏小剧场这道独特风景的同时,也充满新的期待。 ●促进小剧场市场健康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多方共管,打造更多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4.
沈利华 《唯实》2006,(8):20-23
2005年,江苏人均GDP已经达到3038美元,经济发展迈入全新阶段,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拿出让各阶层居民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目前江苏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人》2011,(Z1):66-67
<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强调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进一步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不断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我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活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创作生产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关乎人的心灵世界、民族精神面貌、社会文明进步。繁荣的文化创作生产活动,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是人民群众精神食粮的重要源泉,是实现公民文化权益的重要保证,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6.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坚持二者的有机统一。要抓紧抓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五个方面的工作,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民族的命脉,政党的旗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建设历来都是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  相似文献   

8.
正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经典。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领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部又一部反映时代声音、体现时代价值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其产生的时代鼓舞了人民斗志、凝聚了民族精神,而且以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岁月的洗礼中历久弥新,逐渐成为红色经典而显示出跨越时空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红色经典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是中  相似文献   

9.
“红色文化”是近年来非常时髦的名词。什么是“红色文化”呢?目前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但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解释。“红色文化”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各个阶段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历史文化,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载体,具体指革命时期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能体现伟大精神的革命事件、遗迹、文物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建立自己的军队与政权,  相似文献   

10.
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谐文化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文化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树立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坚持文化创新,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1.
刘洪森 《前线》2013,(8):44-45,52
民生建设是一个关乎民心向背、政权兴衰、社会稳定和国家昌盛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不仅包括物质生活建设,也包括精神文化生活建设。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凸显。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已成为民生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江总书记提出在党的建设中要实践"三个代表"的总要求,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一、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执政党没有按照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去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文化建设上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没有始终如一地加强优秀精神产品的创造和生产,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长期忽视人民的疾苦,低估人民的意志.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省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牢牢把握正确的创作思想与创作导向,积极推进理论、出版和文艺优秀作品创作,带动全省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为我省的经济建设营造了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良好文化氛围。面对今后我省文艺和理论、出版事业的新形势、新任务,我想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精神产品的创作与生产中始终坚持和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提…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做好新闻出版工作的根本要求。新闻出版工作是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以优质的新闻出版产品和良好的服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精神文化产品的热切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新闻出版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群众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消费和接收文化最直接、最富有成效的载体之一。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不仅是检验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更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没有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大力发展群众文化。  相似文献   

16.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要部署,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途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相似文献   

17.
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基本任务。党的十四大以来,在精神产品生产的管理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建立健全了有关规章制度并将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精神产品的生产空前活跃、繁荣。特  相似文献   

18.
沈伟鹏  王晓云 《先锋》2023,(11):11-14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回顾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重要的理论时刻,我们充分感受到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的内涵和思想的深邃。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创党和国家文化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科学的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江苏人均GDP已经达到3038美元,经济发展迈入全新阶段,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拿出让各阶层居民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目前江苏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熊光清 《学习论坛》2009,25(12):54-57
外来文化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选择性,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质量,拓宽了跨文化交流的空间,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从消极影响方面看,外来文化会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挑战,其中不良因素的进入会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并可能压缩民族文化发展的空间,对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系产生强烈的,中击。我们一方面应当以积极健康、宽容大度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增强本民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增强人民群众对外来文化中不良因素的政治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