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形象的设计与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多角度审视和研究。而城市形象中的文化因素,则是一个城市形象的灵魂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功能的扩展,设计和建设良好的城市形象,意味着城市拥有文化竞争优势,且有较强的知名度,更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促进城市的发展和扩大经贸往来上将有更大作用。因此,研究城市形象,就不能不重视对城市文化问题的研究。一、什么是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指生活在城市区域内的人们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对象化活动中,所共同创造的行为方式、组织结构和道德规范,以及这种活…  相似文献   

2.
我们经常看到某某市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或“省级文明城市”等等。实际上,这是对城市形象的评价和认可。现代城市理论和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城市形象不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可以给城市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动力源泉。对于一些中小城市而言,城市形象尤为重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一、巨大的价值,无形的财富现代城市具备三种功能,即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一座城市应是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在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区域性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3.
曹琪 《今日上海》2012,(6):52-53
“更富原创性、更具艺术性、更有国际性、更加多样性、更多参与性”,一直以来都是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所秉持的不二目标。为此,在传承和弘扬经典、推动和扶持原创、发现和培养人才、注重和推广交流、引导和鼓励参与等方面,如今已近而立之年的“上海之春”作出了诸多努力,使每一届音乐节都呈现出不少令人瞩目的特点与亮点,营造出具有国际文化大都市魅力的上海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4.
一种经济形态的背后是一种伦理体系和文化精神。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气质和灵魂的体现。城市精神和文化品格在当令不只是展现城市形象和魅力的主要因素,也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厚德”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命题,语出《易·乾·象》,  相似文献   

5.
城市形象从表面上看是物质的,但从实质上说却是城市文化的外在化,体现的是城市文化的全部内涵。文化是分层次的,即外层、中层和内层;文化也是分形态的,即知识形态、观念形态和艺术形态,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形象的定位。城市形象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归根到底是城市文化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因此,只有准确地对城市形象进行文化定位,才抓住了城市形象的根本,这是大连城市形象研究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当前,“城市形象”问题已成一个热门话题。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全体市民的共同责任,且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体——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市民形象的塑造,在城市形象中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因此,重视城市形象的塑造,不能不首先重视城市市民形象的塑造。一、市民形象的内因市民形象既包括市民内在的精神理念(如人生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水准、现代意识等),又包括市民外在的直观的活动形式(如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形态设计等)。它是市民内在形象与外在形象的有机统一n市民的内在形象主要指市民的内在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  相似文献   

7.
2011年是黔江区城市管理工作不平凡的一年,从年初黔江区委、区政府确定开展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攻坚年活动以来,以打造宜居城市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市民满意率为目标,吹响了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五城同创”号角,打响了全面提升城市形象的攻坚战。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古典“悲秋”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悲秋意识是中国古代得到充分表现的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本文分析和评价了围绕这一问题的有关理论,如“主观移情”说、“相思怀归母题”说和”天人感应”说,并从新的角度,重新提出和解释了悲秋意识源于”天人感应”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一般而言,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从哲学角度看,精神是同物质范畴相对应的与意识、思维相一致的最基本的哲学范畴.在西方文化中,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再到雅斯贝尔斯、弗洛伊德、舍勒、格里芬等学者都对精神概念作出自己独特的解读.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具有“灵魂”、“心智”、“意识”、“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等多种含义,而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内涵的“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的意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没有的.研究西方文化的精神概念,有助于在比较中深入理解中国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有助于深化理解西方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概念,从而对民族精神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也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昆区这个城区的灵魂,来自于博大和谐的昆河文明。 社区文化凸显城市形象 昆区阿尔丁街道办事处乌兰社区内近来人气特别旺。每天清晨都会有许多社区的居民来这里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学唱歌、学英语、学书法成为他们一天中最看中的“大事”。  相似文献   

11.
陈世海  唐晓东 《群众》2007,(4):22-23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血脉。在进入“文化赋值”发展的新时期,以文化力量凝聚人心,推动城市发展,以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形象,提升竞争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管理者手中的一件法宝。新兴港口工业城  相似文献   

12.
作为传统社会主流文化的直接颠覆,新文化运动引领着现代“新青年意识”的崛起.意义重大的是,“新青年意识”揭开了传统文化作品中“大团圆情结”所遮蔽的国民“奴性心态”,解构了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思想束缚;“新青年意识”彰显了新时期“悲剧意识”中所蕴含的“献身精神”,建构着近代中国社会所急需的变革意识;“新青年意识”还重新诠释了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意义,昭示着现代人精神品格培育的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13.
蔡子民 《台声》2001,(4):14-15
80年代初以来,执政的蒋经国为巩固国民党政权而推行政治“本土化”,党外人士接过“本土化”口号,开展党外运动。“本土化”以台湾意识为基础,对群众有号召力,很快就从政治层面扩展到文化各方面, 90年代达到高潮。“本土化”蜕变为“台湾主体性”,从而使得从台湾意识中异化出“台独”意识,形成了“脱中国化”、“文化台独”的分裂主义思潮。 台湾“本土化”思潮的由来   台湾光复后,国民党政权代表中国接收台湾,以去台官僚垄断台湾的政治经济资源,压制台湾人,因而台湾民众于 1947年起来反抗,史称“ 2· 28”事件。台湾民众…  相似文献   

14.
禹明华  刘智群 《湖湘论坛》2009,22(6):78-79,102
花瑶“挑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2007年被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瑶“挑花”所蕴含的文化意识,已经成为花瑶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成为花瑶民族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刘师健 《求索》2022,(3):62-72
宋代出使行记上承晋唐,既有早期行记“纪行”与“传人”的文本特征,又是源于赵宋王朝这个特定政治外交环境的产物。赵宋王朝先后与辽、金、元政权形成对峙,对外关系主要模式从“朝贡体系”转为“对等外交”,宋人的“中国”意识凸显。这种意识与文化认同植根于士人心中,形诸笔端。行记书写中,宋朝是他们心目中的唯一的“中国”,以此为书写视角,宋辽、宋金边界,被视作一种主观、文化的表述,地理的悬隔被赋予了“界隔夷夏”的文化意蕴。基于自身社会文化与伦理情感的影响,宋代士人对“异族”他者的展现,传递着他们敏锐的“夷夏”感知,承载着他们对“以夷变夏”的沉重焦虑与思考,并昭示出宋人以“华夷之辨”为标准的“中国”意识。行记中所呈现出的这种中国历史和文明内部的多元性、丰富性、异质性,给我们重新认识古代中国10至13世纪的文明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6.
这里所指的“主流文化”,是指根据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我们所希望并应当实现的在广大农村社会占有主导地位的文化,包括思想、意识、风尚等内容。显而易见,在中国广袤的农村,构建这样一种主流或主导的文化环境,是实现国家农村建...  相似文献   

17.
“口袋公园”、雨水花园、红梅小街、老物件“博物馆”、温馨康养中心、智慧安防……在浙江,一个个老旧小区正在“破茧蝶变”。为了顺应群众期盼,确保居住安全、改善人居环境,自2019年以来,浙江鼓励城镇老旧小区分类开展未来社区试点。从粗放型大拆大建到绣花式精细化“微改造”,从改“面子”到美“里子”,从政府主导到政府引导、社会广泛参与,一个个老旧小区改造成美丽家园,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境整洁,小区文化鲜明,邻里关系和谐,全面提升了浙江城市形象和居民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杭州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部的范围也逐渐加大,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地,城市形象的“窗口”。然而,由于城乡结合部作为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中间状态,它与纯粹的农村或城市相比既有相同之点又有相异之处,为此,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文明意识有待提高,环境卫生状况亟待改善。由于城郊结合部相当一部分人是农民或从农民转变过来的,一部分是外来经商办企业或打工的,文化程度较低。不少人文明意识、市民意识、公德意识淡薄,一些传统的小农习气还没有根本改变。文明习  相似文献   

19.
公安机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设者和保障者。公安机关要始终坚持和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抓住、用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以先进文化力提升公安廉政有效性,使“廉政”和“文化”有机融合,通过文化无形的感染力,影响和陶冶公安民警的精神和灵魂,筑牢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公仆意识,推动公安队伍建设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谢俊 《学习与实践》2009,(8):141-14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发展中关注民生、启发民智与清新社风方面所提出的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个为引导国人深入实践与发展社会主义理论所提出的理论指南和战略目标。先秦时期的“和文化”与“礼意识”是当代国人进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文化资源,也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借鉴;和谐社会无论怎么建设,归根结底都要体现文明、富裕、祥和的特征,去粗取精和古为中用是必不可缺少的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