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莹 《法制博览》2015,(8):199-200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是由普通公民亲身参与司法审判的一项法律制度。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该制度却逐渐偏离了司法民主的制定初衷,其价值定位的偏差也导致后续人民陪审员的资格限制、职权分配等方面相继走向"职业法官化"的方向。虽然目前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诸多缺陷,但是该制度的内在价值却不容忽视和抹杀。  相似文献   

2.
王乐晗 《法制博览》2023,(9):157-159
当今社会,“碰瓷”行为频繁发生,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群众要求解决“碰瓷”行为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对“碰瓷”行为的法律规范已是现如今社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然而,不管是从我国的司法理论还是司法实践上来看,对“碰瓷”行为的法律定性问题都存在着较多的争议。因为法律上并没有明确写明“碰瓷罪”,所以究竟该如何定性以及以何种罪名定罪处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不仅要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判断,还要综合考虑犯罪行为人的主观动机和在此动机下造成的危害性后果。  相似文献   

3.
诉讼是解决民众纠纷和维护公民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执行则是案件在司法程序的最后一步,是体现司法公平正义的关键一环。但当前我国法院系统普遍存在“执行难”的困境,如何有效解决“执行难”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文对民事强制“执行难”的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并对推进民事强制执行制度改革、破解“执行难”对策展开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是西方刑事司法制度中维护犯罪嫌疑人(主要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有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权益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在借鉴英国司法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初步建立了昆明“盘龙模式”和上海“长宁模式”。尽管该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有必要性和可能性,但在合适成年人来源、警察机关的相关配置和资金方面仍面临严重的问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
徐晓妤 《法制博览》2013,(5):275+270
本文旨在以《失控陪审团》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美国陪审团制度的优缺点,获得对司法公正的法律和社会认识,并过度到中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以及舆论监督现象,借以讨论中国司法独立性。  相似文献   

6.
陈统奎 《南风窗》2008,(11):21-23
下关法院"海选"人民陪审员,敞开大门欢迎系统外、制度外的人参与司法改革进程,这既是对公民权利的尊重,也促进了公民的觉醒。而以前总有人以为,老百姓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需要人来代表他们干,事实上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7.
现行刑事诉讼法新设的庭前会议制度,既照顾到了我国目前的司法现实,又具有一定的制度创新价值。但是此次修改只是粗略的法律设置,并未出台配套的操作方案。要真正发挥庭前会议维护公平、提高诉讼效率的功能。我国的庭前会议制度才刚刚建立雏形,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庭前会议制度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我国的庭前会议制度也还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研究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庭前会议制度对于审判程序的改革以及解决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争论不断的"X二代"犯罪能不能成为一个犯罪类型或命题,其内涵和界定如何做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会不会产生标签效应,从而激化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扩大阶层间矛盾?这些问题不管我们认不认为它应当作为一个学术课题来进行研究,它们都已经活生生地摆放在我们面前了。可以说,这些争论背后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犯罪学、刑事司法实践的框架,而这也更加证明了我们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不论是从犯罪学的角度,还是从刑事司法实践的角度,学者对这些问题应秉持着谨慎的态度进行研究,应相当理性地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狂躁的舆论。  相似文献   

9.
刑事审判中少年司法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不成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不能简单地套用普通刑事案件的 审理模式。在他们犯罪后运用司法手段对他们进行教育挽救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除了执行刑事诉讼法已有的辩护制度、 法定代理人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等规定外,如何探索更合适的审判方法,在审理的程序上更新理念,体现司法保护,从 而做好失足少年的教育挽救工作,则是少年法庭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刘海明 《法制博览》2023,(28):76-78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大量外国人涌入中国,相应的帮助外国人获得入境证件或者滞留许可的“中介公司”也应运而生,这些中介公司往往采取出具虚假材料的手段帮助外国人骗取入境证件,极大扰乱了我国出入境管理秩序。国家在重拳打击的同时,在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笔者发现在打击有偿出具虚假材料帮助外国人骗取“入”境证件过程中,因《刑法》仅在三百一十九条规定骗取“出”境证件罪,而未将骗取“入”境证件规定为犯罪,司法实践有部分案件被认定为出售出入境证件罪,在法律适用上有类推嫌疑。建议立法机关增设“骗取入境证件罪”,以解决打击需要与法律滞后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