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经纬财富——从价值创造和财富创造到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  学习和认识劳动价值论,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正确理解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的关系,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  1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必须有对象。只有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价值和财富,分配才有对象。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把两者绝对地对立起来,也不能等同起来。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没有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价值。这…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人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物质财富的增殖,精神财富的丰富,无一不是劳动的产物。作为意识形态中“人的价值”,毋庸置疑,同样是由劳动创造,并在劳动中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对劳动与财富的关系作了精辟论述,指出“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这是我党第一次全面论述劳动与财富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9,(12)
马克思提出了衡量财富的两种不同尺度:劳动尺度和人的发展尺度。劳动尺度主要指劳动时间,人的发展尺度主要指"社会个人的发展""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个人发达的生产力"。两种尺度既相互区别又内在关联,共同构成了马克思的财富尺度思想。马克思的财富尺度思想对当今社会财富的创造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它启示我们应鼓励创造性劳动、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相似文献   

5.
一般价值理论是把哲学价值、理论经济学价值、应用经济学价值相统一,把效用价值、需求价值、劳动价值相统一,把利益、财富、价值相统一,并实现这三个方面相统一的理论。利益是财富的灵魂,财富是利益的载体;价值是物对人所意味着的利益,也是人所追求的利益,是物的效用和人的需求的统一;价值等于效用和需求的乘积;价值的功能在于对利益的度量,价值是经济学的“经济量”。  相似文献   

6.
当代资本主义在新自由主义的主导下出现了明显的金融化趋势。金融化增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脆弱性,深刻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也影响了世界经济秩序和权力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生产性劳动是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唯一源泉,金融活动不创造价值,金融收入的实质是对剩余价值的转移和占有。中国的经济发展要避免金融化的过度发展,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在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保障金融安全与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7.
吴易风最近撰文论述劳动价值论 ,摘要如下 :一、资本等非劳动生产要素是否创造价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 ,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有三个要素 :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 ,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土地是自然存在的、未经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 ,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则称为原料。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用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又可以简化为两要素 :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错误观点 ,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也是财富的源泉。这里的财富是指使用…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调动人的积极性,题中应有之义,就是帮助人实现自身的价值。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研究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及其特征人的价值是指人的创造能力,创造满足自身、他人和社会需求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或者说是一定社会的人在劳动中实际创造的社会价值(这里的人和社会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既是需求者,又是被  相似文献   

9.
牛润霞 《理论导刊》2005,23(3):37-39
马克思对计划经济合理性的论证是在劳动价值论的框架中进行的。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平均水平的生产条件、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来决定的假定下,低于这些平均水平的私人劳动不创造价值,因而无法转化为社会总劳动。这样,在封闭经济中,私人劳动的总和不等于社会总劳动。要实现劳动的直接社会性,计划经济体制需要承担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总劳动的全部成本,这是计划经济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也说明为劳动成为价值创造公平的条件是我国制度建设中应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论坛》2019,(6):77-83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近年来社会治理领域出现的一种创新的组织形态,其初衷是为了实现对社会的整合与凝聚。枢纽型组织形态的构建,不仅是理顺社会组织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一种策略选择,还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执政党建设、党的群团改革、政府治理现代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等多维度、多层次的需求。兼具政治性与联系性,独特的"组织身份"决定了工会组织能在社会治理网络中填充"结构洞"位置;当前工会组织改革瓶颈的突破,还有赖于其在劳动关系领域填充"结构洞"位置,发挥政治、资源和组织优势。枢纽型社会组织要实现社会整合,可通过"安全阀"机制,构建"枢纽型党建"确保社会组织发展的政治安全性;通过协同机制,助力"放管服"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价值培育机制,"增能"社会组织,促共享价值的形成;通过统筹机制,增强群团组织"内聚力"并撬动"外聚力"。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劳动创造价值愈加体现在人的智力和劳动的组织程度上.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的关系是现代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决定的,生产关系直接制约价值分配关系.应当把资本主义剥削方式与市场经济交换方式区分开来,搞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客观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本身存在着否定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背离的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现代科技进步,人的智能创造被充分挖掘,价值分配将越来越真实地反映价值创造.  相似文献   

12.
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价值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劳动价值一元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随着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由于劳动形式发生变化,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和创造价值的劳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既是人类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由此论述当今我国私营企业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对其收入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得出较为符合实际的结论,以利于采取正确的政策,积极、健康地发展我国的私营企业。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劳动哲学的双重扬弃,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当代西方学者将非物质劳动理解为价值的来源,试图否认劳动价值论的有效性,实际上,这种做法在根本上混淆了财富创造和价值生产的本质区别。作为一种直接劳动,非物质劳动只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价值的实体依然是去除一切质性规定的抽象劳动。同样,所谓知识价值论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反思的概念,不论是作为使用价值的知识,还是被资本吸纳的知识或资本化的知识生产,知识本身并不创造价值,抽象劳动仍是价值的最终实体和来源。从这个角度而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依然具有不可代替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是否应把劳动价值论扩展到非物质生产领域的问题。一种看法是: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也同样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同样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另一种看法是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虽然重要,但并不创造价值。(二)关于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物化劳动不仅转移价值,而且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从单个主体看的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是从社会  相似文献   

15.
物化劳动能否创造价值在理论界已成为热点。长期以来 ,在经济理论界中 ,在政治经济学教材中 ,一般认为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 ,不能创造价值。钱伯海老师认为 ,物化劳动是创造剩余价值的主要源泉 ,并认为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的观点是一种理论扭曲。① 两种观点全然不同 ,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坚持、发展劳动价值论。一、劳动论与劳动价值论劳动这个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著中涵义十分广泛 ,并不一定和价值的创造联系在一起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就需要劳动 ,即使是到了共产主义 ,劳动依然是人类社会生存、生活的必要手段或条件。…  相似文献   

16.
关于流通领域劳动价值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仪元 《理论探索》2005,1(3):59-61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那么流通和供求关系是否创造价值,流通中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实际上,流通和供求关系并不创造价值,供求双方讨价还价模型证明了只有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因此说,流通领域的劳动才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  相似文献   

17.
确定创造商品价值劳动范围的一个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以劳动的生产性还是非生产性作为区分创造价值与否的劳动界限标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商品价值的创造要从使用价值的创造角度来规定,因此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是创设、增加、转移和保存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  相似文献   

18.
流通领域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承认流通领域的劳动也创造价值是对马克思关于流通领域价值创造原理的一种更新或更替,属理论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流通领域的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与事实相符,是劳动形式变化和劳动内容延伸的结果和表现,是以总体劳动者的总体劳动的形式参与价值创造的。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组织和公共行政组织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在公共冲突的治理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特点,具有功能互补性。针对于公共行政组织在公共冲突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自上而下的体制性压力、冲突治理负担过重、体制性迟钝、行政化色彩过强、中立性较差、被动反应式的管理模式等欠缺,社会组织借助于利益整合和利益表达、冲突中的信息沟通和传递、创造建设性地冲突解决方案等公共冲突参与方式来实现其推动公共冲突化解的功能,在冲突的预防以及公共冲突的化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以政府主导为主、以冲突平息为目的的冲突处置途径向强调社会组织多元参与、致力于冲突深度解决的冲突化解途径转变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组织也拥有了越来越多参与公共冲突治理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孟祥伟  宋举洋 《学理论》2009,(28):13-14
只要诚实地劳动和创造,没有人能贬低我们创造的价值。对工作,要培养的态度是,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关照好由事业形成的事物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效率与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德"和"成功"是人们的两种终身受用的财富,只有拥有前者,才能获得后者,而"勤奋"是自"美德"起程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要更新传统际遇观念,注意机会与变化形影不离,要持续进行努力积累。消除面对工作的压抑感乃至疏离感,进而培育和强化以职业为事业,以工作、任务为价值依托的强烈的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