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啸 《法律科学》2014,(1):137-145
过失相抵是损害赔偿法中的一项基本规则,适用于所有的损害赔偿之债。在适用无过错责任的侵权行为中,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可以适用过失相抵,这是法律之公平精神与自己责任原则的要求。在可以适用过失相抵规则的无过错责任中,对该规则的适用也应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只有当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或扩大有重大过失时,才能适用过失相抵,减轻侵权人的赔偿责任。其次,如果受害人是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无论是受害人本人还是其监护人对于损害的发生或扩大有过错,对侵权人赔偿责任的减轻都不得低于全部损失的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2.
我国《合同法》第120条被认为是关于过失相抵规则的规定,对过失相抵规则的理论依据、构成要件进行分析有助于在司法上准确地予以适用。特殊情形下的第三人与有过失行为应视为受害方过失而适用过失相抵规则。本文认为过失相抵规则与减损规则关注受害方行为的时间点不同、适用的法律效果不同,有必要在适用上对两个规则予以区分。过失相抵规则可由法官主动适用,在决定违约方赔偿减额时应对过失、原因力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3.
侵权责任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够形成过错并能经受过错责难的法律能力,其作用于包括过失相抵规则在内的整个过错侵权法体系。过失相抵规则的理论基础系为民法上的公平原则和诚信原则,其功能旨在对"全赔或全不赔原则"的局限性进行修正,使具有混合过错的行为人与受害人能够公平地分担损害。过失相抵规则在具体适用中并非单纯地强调客观层面的原因力之比较,而必须考量存在于这种比较背后的伦理评价因素。缺乏伦理评价参与的原因力比较,将欠缺基本的价值妥当性而抑制过失相抵规则的功能及效果的充分实现。因此,实行过失相抵,需考量受害人的识别能力和责任能力状况。  相似文献   

4.
因医疗侵权行为引起的损害赔偿问题,司法解释采取了以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为依据适用不同法律法规的制度,引起较大争议。作为一种侵权行为,医疗侵权造成患者损害的,应以全部赔偿为原则,辅之以过失相抵规则和衡平原则。对患者因医疗行为带来的损害,医疗机构原则上应全部予以赔偿;由于患者本身的原因与医疗过错共同作用造成损失的发生和扩大的,应适用过失相抵规则,适当减轻甚至免除医疗机构的赔偿责任;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还应当考虑医疗机构的过错程度和偿付能力等因素,适用衡平原则。  相似文献   

5.
陈淑文 《法制与社会》2013,(36):194-195
在网络普及的高校校园,学生们到底有哪些隐私权利,作为校方,在行使管理权的同时,应如何保护学生的隐私权?本文从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隐私权保护的各种情形出发,分析我国法律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构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隐私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6.
过失相抵是损害赔偿法中的一项基本规则,适用于所有的损害赔偿之债。在适用无过错责任的侵权行为中,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可以适用过失相抵,这是法律之公平精神与自己责任原则的要求。在可以适用过失相抵规则的无过错责任中,对该规则的适用也应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只有当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或扩大有重大过失时,才能适用过失相抵,减轻侵权人的赔偿责任。其次,如果受害人是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无论是受害人本人还是其监护人对于损害的发生或扩大有过错,对侵权人赔偿责任的减轻都不得低于全部损失的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7.
论网络服务提供者间接侵权责任的过错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术杰 《中国法学》2016,(4):179-197
网络侵权法领域的“应知”应涵盖过失和故意两种过错形态。既有的法律规则将欧美法上网络服务提供者免责条款中的过错概念用于侵权责任构成条款,导致法律解释和适用的混乱以及免责条款的适用范围扩大。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失”,应以 “采取合理、有效的侵权预防措施”的注意义务来定义,而不必考察其对网络用户侵权行为的实际知晓情况。即便不构成帮助侵权,过失间接侵权产生连带责任的规则也符合我国侵权责任法的理论和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8.
隐私权是公民一项独立的人格权,网络隐私权是传统隐私权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仍然属于人格权的范畴.为适应社会、技术的发展和公民对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需求,应通过立法、行业自律、国际合作、技术保护以及提高公民隐私权保护意识等系统化的保护措施来保障个人在网络社会的隐私权,建立健全网络隐私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的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和明确企业在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方面的责任与义务,以保护公民在网络时代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9.
目前隐私权在我国尚未成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对于网络隐私权更没有明确的定位,当权利人的网络隐私权受到侵害时,很难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本文以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民法保护为视角,通过对网络隐私权概念的阐释,以及对网络隐私权的侵权行为进行重点分析,提出了我国网络隐私权民法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违约损害赔偿是最基本的违约责任形式,在这种责任形式中,因果关系规定了损害的范围,经过限制手段对损害范围的"裁剪”得到的是违约方实际承担的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11.
胡鹏 《政法学刊》2013,(6):25-30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极大程度的完善了涉外侵权领域的法律适用规则,它首次规定了意思自治在一般侵权中的适用,但是在网络隐私权侵权上却坚守了被侵权人经常居所地原则。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对国内外立法和司法实践的考察,认为意思自治也应当适用与网络隐私权侵权领域。  相似文献   

12.
网络的迅速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本文简要分析了网络侵犯隐私权的形式,同时提出了如何保护网络隐私权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的快,其中自然也包括侵权信息,但是目前我国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还处在非常薄弱的阶段,作为网络主体之一的网络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在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在保护网络隐私权中所承担的义务及其侵权责任的承担。  相似文献   

14.
网络隐私权作为传统隐私权的一种延伸,对传统的隐私权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隐私权侵权的构成要件较之传统的隐私权侵权构成要件有其新的特点。网络隐私权侵权的责任形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个方面,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并不全面,需要进一步地完善。  相似文献   

15.
解读《侵权责任法》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已成为反映民情民意的重要媒介,言论自由这项权利在互联网上也有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可是,当我们享受着网络给我们带来的自由空间时,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却因言论自由超出法律的规制,而显得岌岌可危。令我们欣喜的是《侵权责任法》的出台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带来了福音。本文将着重分析《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之规定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意义,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华劼 《河北法学》2008,26(6):7-12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上的个人隐私权正在被严重地侵害,面对这种侵害,各国都致力于建立完善的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从比较研究的角度讨论美国和欧盟的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模式和规则,并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林戈 《法制与社会》2012,(2):274-275
近几年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精神、物质生活,与此同时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的时候,这也使得个人的隐私融进了网络世界之中,隐私权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基本权利,这就使得人们在网络世界中漫游的时候也有隐私权,所以,在当今的这个社会大背景下人们也开始注重其自己的网络隐私权,如何才能加强人的网络隐私权也就成为了现在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债务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即构成违约,并因此依约定或法定而承担违约赔偿责任,是我国《民法通则》及现行《合同法》的常识性规定,似不应引起争议。但在司法实务中,常出现若依债权人之请求而追究债务人之违约赔偿责任,则导致违约金数额明显高于债权人因债务人违约而给其造成之损失数额;甚至出现债权人因债务人之违约而在客观上受益但仍能请求债务人赔偿高额违约金之情形。这些情形的存在不仅与违约金之基本功能不相吻合,而且明显有失公平。有鉴于此,我国《民法通则》及现行《合同法》在确立违约赔偿制度之同时,又对违约赔偿…  相似文献   

19.
"人肉搜索"产生了一系列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几乎已成为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代名词。本文从民法角度,首先对隐私权的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分析了人肉搜索对公民隐私权的具体侵犯。在此基础上,文中指出了我国隐私权立法滞后的现状。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在民法体系下给与隐私权专门保护、健全隐私侵权的法律救济、注重平衡隐私权与知情权等措施来完善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20.
论信息时代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0年,美国私法学者布兰戴斯和沃伦在《哈佛法学评论》(《Harvard Law Review》)上发表了《论隐私权》一文,首次提出了隐私权(theright to privacy)的概念。此后近百年的时间里,隐私权作为公民人格权利的重要内容逐渐得到法律上的确认和保护,并呈现出国际统一化的趋势。然而,近几年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强化对网络空间个人数据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立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