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渠道,新农村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途径.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过程是城乡建设发展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是城乡整合的过程.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过程需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进行协调,以促进二者健康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王勤 《实事求是》2006,(3):33-3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期间的重大历史任务,新疆是农业大区,又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农村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六成以上,而且地域辽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而复杂.建设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调整城乡关系,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3.
双流在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与实践中,建立以新增农用地换资金的新农村建设机制;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党政各部门上下联动,协调配合高效工作机制。较好地解决了“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是保山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对此,保山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推进,成效显著,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为此,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重视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推进这项事关全局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们党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城乡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与城市平等发展、公平竞争的机会;必须在增加支农资金、小城镇建设、土地流转方式、产业支撑体系等方面下功夫,探索建立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必须对农民加强扶持、引导、激励,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激发其建设新农村的动力,发挥其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时期新阶段浙江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健全规划体系、发展县域经济、启动“中心镇培育工程“等方法,浙江省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面对存在的问题,浙江省必须实行三个坚持,加快建立三大机制,着力打造三个平台,不断推进三个延伸,努力实现三个集聚,继续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乡文化统筹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新农村建设更深入的发展应该体现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实现新农村新文化。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城乡文化统筹,城乡文化相互交融有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村深层次上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中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作用与意义,注意城乡文化的共性与个性,认清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的原因,针对不同对象的需求,采取不同形式来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使文化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相似文献   

8.
鉴于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待遇差距以及生存和发展环境差距日益明显,统筹城乡发展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这是因为,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必须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加快城乡基本设施建设,实现城乡硬件一体化;强化城乡社会保障,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根本举措之一,其意义重大。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人增、地减、水减”,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等制约着农业和农村发展,因此,必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推进城镇化,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消除体制性障碍,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等,进而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作出的正确决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乌鲁木齐市作为自治区的首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城乡关系,着力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我省实施新农村建设一年多来,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克服三种倾向一是克服操之过急、急于求成的倾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重大调整,涉及到农村多方面的内容和深层次的改革,加上我省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必须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但是,我国财政支农工作目前尚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配套资金投入渠道不畅、未充分利用WTO规则和管理体制混乱等问题,未能适应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而,必须在财政支农工作的增长机制、引导机制、支出结构、管理体制和金融信贷支持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政策调整与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3.
都市圈、城市群和城市带就是特定意义上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应当将此作为未来10年经济发展的核心,体制改革的重心和城乡统筹的先行区域.应该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中国走了独特的分散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道路,但也付出了代价.今后就要学会矫正偏差,走集约型的集中城镇化的道路.在资金充裕时,尽可能向"三农"倾斜;而在资金矛盾冲突时,要设法在城市内部挖掘潜力,改革城市体制解决问题.这应该是城乡统筹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好新农村的前提条件.而不应该用城乡二元的思维模式继续理解和剥夺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胡坚 《党史文苑》2006,(9):66-6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文以经营城市的理念为切入点,就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为此要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弱化并直至取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构筑以城带乡梯度推进的农业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6.
彭琳 《世纪桥》2010,(19):7-8
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路,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提高全社会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要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结构,使公共财政以较大幅度向"三农"倾斜;要为农民提供与城市大致均衡的公共产品;要推进城市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要统筹城乡工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要加强组织引导,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仕波 《世纪桥》2006,(5):28-30
一、序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它将战略思路、战略取向进一步具体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因此,现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作出的正确决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乌鲁木齐市作为自治区的首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城乡关系,着力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们党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加快推进现代化,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为了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我国采取农业为工业、农村为城…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总而言之,就是要加大多予力度,要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和支持,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对农村投入增长制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