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检察机关办理公益诉讼案件呈现上升趋势。然而,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并未将检察机关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的范围、程序等问题纳入规定,使检察机关作为原告提起公益诉讼这一做法受到了质疑。笔者拟对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制度谈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2.
2012年11月15日,广州市番禺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勒令被告广州市番禺新造食品有限公司立即停止污染大气行为,同时需赔偿此前造成的环境经济损失14万余元。  相似文献   

3.
在环境污染治理陷入瓶颈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地方检察机关发挥法律监督职能,探索开展环境公益诉讼。这对于弥补行政机关职能的不足,拓宽对环境危害的救济面等都有很大的益处。但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检察机关在环境公益诉讼之路上走得并不顺畅。  相似文献   

4.
随着各类环境危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公益诉讼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在环境公益诉讼的具体构建中,由谁作为诉讼的启动主体,一直以来颇受争议。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和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我国当前应尽快建立以检察机关为原告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5.
李蒙 《民主与法制》2008,(11):30-33
知道王振宇的人很少.知道他参与创办的义派律师事务所的人也不多,但他和他的律所参与代理的案件.却个个轰动一时.有的妇孺皆知。 最有名的当属“李刚诉牙防组”案,原告李刚的代理律师李娟.是义派所的公益律师。案子虽然败了.但牙防组也很快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公益正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涉及公益的案件也随之增多。在此背景下,公益诉讼作为解决公益纠纷最具效力的方式,却因各种制度性缺陷备受羁绊针对这个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尝试在制度上为公益诉讼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公益诉讼案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公共利益保护的紧迫需要。但由于缺乏相关法律规定,公益诉讼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经了十三年检察公益诉讼之路,期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非议之声亦伴随左右。纵观世界各国,无论从实证研究还是理论论证,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几乎是大势所趋,对此,应当借检察制度改革之际,认真反思检察机关介入公益诉讼所面临的理论、实践问题,构建合理的检察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使得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成为保护环境的迫切需求。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在考虑本土司法承载量的情况下,确定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资格标准和相应的诉讼模式。公民个人、检察机关、环保机关和社会团体在不同情况下都应是适格的原告,检察机关在环境刑事公诉时可附带提起公益诉讼,个人和社团则须经过请求行政处理的前置程序方能起诉,环保机关对于无法通过行政手段解决并且无人起诉的案件也可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10.
各国在构建民事公益诉讼时有多种模式选择,我国在构筑时应采有条件的三元主义模式,即采检察机关前置审查主义,并辅之以奖励的激励机制,以此为基点来设计我国的民事公益诉讼条文。  相似文献   

11.
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由于受损的是公共利益,因而在诉讼中由谁来提起诉讼则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建立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而言,考虑到我国行政诉讼法的价值取向和司法实践,结合域外行政公益诉讼的发展趋势,应赋予我国公民个人、社会组织和检察机关具有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相似文献   

12.
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昱彤 《前沿》2006,(10):93-95
环境公益诉讼的突出特点就是对起诉资格的拓宽。公益诉讼的原告既可以是直接利害关系人,也可以是间接利害关系人,只要诉讼目的是维护公益就可以被纳入到公益诉讼的范畴。在主体类型上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包括检察机关、公益组织和公民个人,由于起诉资格的拓宽,在实践中要考虑到防止滥诉的制度安排,且要将各类原告的相互关系处理得当。环境行政部门是兼具行政执法实施者和诉讼主体双重身份的一类主体。  相似文献   

13.
公益诉讼的困惑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政府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专门机关,但是当政府不履行、不很好地履行职责或者政府的行为本身就损害了公共利益的时候,或者当某种行为损害了公共利益,又没有特定的受害人的时候,在现有的制度下,用诉讼的方式解决问题几乎就是不可能的,这是公益诉讼在我国面临的最大难题。解决问题的出路是:我国应该修改相应的法律,确立公益诉讼制度,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玲 《前沿》2010,(20):105-107
民事公益诉讼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法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律体系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对有效地保护公共利益和消费者权益存在着阻碍。为此,应当进一步取消对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的不适当限制,并进一步改造和完善诉讼代表人制度。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检察机关既可以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也可以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检察机关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角色定位也直接影响着其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继而会影响环境公益诉讼工作的进展。当前,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起诉人"的角色定位应当与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目的保持一致,需要在两类环境公益诉讼中各有侧重。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更加突出"法律监督机关"的角色,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侧重于诉讼"原告"。  相似文献   

16.
《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行政公益诉讼何去何从,已经到了无法回避的地步。近年来,围绕行政公益诉讼问题可谓是观点纷呈。热吹捧者有之,冷思考者有之,反对者也不乏。为使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最终确立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尚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是黄学贤教授主持的司法部项目《行政公益诉讼研究》(06SFB5007)的阶段性成果,本刊分上、下两部分刊登。由于是笔谈,课题组成员(黄学贤教授的几位研究生:唐小娟、杨新登、李晓玲等)观点不强求一致,其宗旨是为《行政诉讼法》的修改提供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7.
检察机关需要通过调查取证获取支持公益诉讼程序的证据材料。但是,法律仅规定了检察机关民事行政诉讼监督的调查核实权,该项权力是检察机关在审查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中的特定调查职权,无法直接推定为法律对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调查权的赋予。需要根据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的法律特征、法律价值、法律程序等,建构保障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工作的调查取证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公益诉讼目前主要是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上,虽然社会公益诉讼事件日益增多,但多处于尴尬的局面.应结合我国公益诉讼的现状,提出可能的路径选择,对公益诉讼面临的理论桎梏以及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差的问题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19.
陈玲 《人民论坛》2010,(8):86-87
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问题是我国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先决问题之一。应采用当事人适格理论,确立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多元化。这不仅能使民事诉讼法诉权理论更加完善,而且能更广泛、更充分地通过诉讼资源弥补法律漏洞,保护公益设施和公共财产,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20.
检察环境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都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依法依规追究环境破坏责任、实现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上殊途同归。当前,二者衔接不畅的原因主要在于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健全,磋商机制实效性不强,诉讼序位仍有待厘清,证据移送及协同调查规则不明确,生态修复责任需落实落细等。为加强两种诉讼制度的衔接配合,避免不同机制功能重叠和行政司法资源浪费等问题,诉前应建立线索双向移送和信息共享机制,设置磋商前置程序,确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优先顺位;诉中应建立并完善证据移送与协同调查机制;诉后应强化生态环境修复义务的履行与相应的检察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