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范仲淹做宰相时,担心地方官中有滥竽充数之人,于是亲自审阅任职花名册,看到有不胜任的就用笔勾除其姓名。身边的人看到后就说:“一笔就勾掉一个人的官职会让其全家痛哭。”范仲淹说:“一家人哭总比一方人民哭好啊。”“一家哭,其如一路哭何?”范仲淹清楚,一方经济的发展与否、百姓生活的安宁与否,与地方长官的才能、德行息息相关。范仲淹在花名册上“视选簿有不可者辄笔勾之”不是根据个人的好恶,而是站在国家、朝廷和全局的高度“动笔”,是出自公心、做得公正、行得公道的,是爱国家、亲百姓、忧天下的行为。所以这一“勾”,勾出的是一…  相似文献   

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名句出自《岳阳楼记》。千百年来,范仲淹的这篇作品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因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道德和政治财富,而愈显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王瑞明教授写的《〈岳阳楼记〉的历史考察》一文(见《求索》1986年第3期),引用了不少史料,试图证明这样几个新奇的论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与历史有很大的出入,是‘粉饰太平”;滕子京是个“贪官”,范仲淹不仅“一再为他开脱罪责”,袒护他“逍遥法外”,还“对犯有贪污之罪的滕子京深表同情”,有“是非不明”之嫌。我们认为,王文的“历史考察”是片面的,因而其结论也是不能成立的。这里,我们也从“历史考察”提出质疑,与王先生商榷,并求教于文史学界方家。  相似文献   

4.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意思是说,使用这个人就不要怀疑他,怀疑了就不要重用他。干百年来,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视之为用人的法宝。然而,笔者根据长期的实践、调查与思考,认为这一原则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都存在着一些误: “用”之误区。有人认为,“用人不疑”就是要绝对相信所用之人的德和才,用与被用两放心,否则他就不可能放胆实干。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是片面、错误的认识,结果只能是用人单位对所用之人缺少必要的“疑”,即考察、监督,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同时,所用之人也会以此作为借口,对必要的监…  相似文献   

5.
汪维宏 《群众》2011,(11):85-85
“失意忘形”是一种自轻自贱,也可以说是自暴自弃的行为。得意之时,莫过喜;失意之时,莫过悲,这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不卑不亢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然而,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而言,“贫贱不能移”比“富贵不能淫”更难做到,能够受得了寂寞与平淡,才是真正的修养到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反映了范仲淹先生对待得意和失意的淡然态度。  相似文献   

6.
范仲淹,苏州吴县人.出生于贫苦人家.两岁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因无力抚养他.只好带着他改嫁别人.母子俩倍受歧视和欺凌。苦难的生活使范仲淹懂事特另1]早.他在生活上从没有什么过分的要求。他十几岁时便常年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昼夜苦读诗书。从这时候起他就立志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生活上的苦难,不但没有摧毁他的意志,反而成了磨练他意志的砺石。范仲淹每天早晨煮一锅粥.等粥结冻以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再吃两块。范仲淹的同学中,有一位是南郡留守的儿子,他见范仲淹每天只吃.Q、粥和…  相似文献   

7.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这个名字,从我们认识他起,就是一个传奇:在布衣时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疆为名将,在朝廷又为良相。他被同时代的人称为“本朝人物第一”,朱熹更是尊其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相似文献   

8.
当今官场中,不乏为权位投靠上级之人,不乏为金钱卖身不法商人之辈。本文欲一一解析官场“家奴”的众生相,以觅世间良药诊之医之。  相似文献   

9.
《春秋》2001,(5)
范仲淹自四岁随母改嫁到长山县河南村(今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少年立志苦读,成为我国北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笔者已在《范仲淹与邹平》一文中介绍了他的成才之路;在《范仲淹名扬九州》一文中介绍了他的卓越政绩。范仲淹忠实实践了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说教:大丈夫在世,当修身、齐家、治国、  相似文献   

10.
宋代贤巨、文学家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成为历代为官者的座右铭,其实他的另一不被人们所熟知的名言“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更具道德和人格的力量。范仲淹所说的“私罪”,是指为个人的私利而获之罪;“公罪”则是指为国家出以公心得罪了某些权贵所获之“罪”。范仲淹为人刚直不阿,一生遵循自己的人生准则,为此他曾三次蒙受”公罪”,被逐出京城,滴贬边州。据史载,范仲淹的第一次遭吸是在宋仁宗时,宰相吕秀简利用权势排斥异己,安插党羽,致使朝政腐败不堪。景仿三年,范仲淹画“百官图”呈送仁宗,…  相似文献   

11.
鲍鹏山 《现代领导》2010,(12):40-40
求才诏与自荐信 讲东方朔之前,先说说汉武帝刘彻。刘彻一生干了不少大事,是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但他一生又干了不少荒唐事。他个性太丰富,生命力太强大。以至于森严的体制并不能约束他,反倒是他给森严的体制带来了一丝活人的气息。他一生浪漫、好奇、好色、好才。他好才不拘一格,且不求全责备。他要立“非常之功”,所以便求“非常之人”,哪怕这样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人生污点。他不大喜欢规规矩矩的人,他的长子“仁恕温谨”,他就不满意。  相似文献   

12.
备课卡片     
宋代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有志气的人。他曾经对人说:“一个人如果不能读书,立大志,即使能吃饱喝足,生活舒适。也没有多大意义。”由于家境贫寒,范仲淹上不起学,他就一个人跑到一间僧舍中去读书。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粥,等到第二天粥凝成了冻以后,就用刀划成四块,每天早晚各取两块吃;没有菜,就  相似文献   

13.
一、“非”即“不是” 公孙龙,战国时辩士,属名家学派,素以诡辩著称,然众人之不然,可众人之不可。近年来不少人为之“正名”,想抹掉历史早已为他戴上的诡辩论者的帽子。其论据主要是:“白马非马”的“非”字应释为“不等于”或“不同于”,而不应如传统所解的“不是”。其参证是:“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是证公孙龙既然承认黄马、黑马都是马,不言而  相似文献   

14.
邢爽  胡遂 《求索》2014,(2):79-83
近年来,范仲淹作为宋代理学的先驱,其地位逐渐被关注。但是,学理方面的论据还显得不是很充足。范仲淹作为理学先驱,不仅是由于他对后辈理学家的关爱和识拔,更重要的是范仲淹在“知”和“行”(对本体的认识和修身工夫)这两方面都有开创之功,并且在理学的“心性”问题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理路。后来的理学家们基本上是在解决范仲淹所提出的理学核心问题。本文试从范仲淹对后辈理学人物的识拔,范仲淹复兴儒学之精神以及范仲淹在理学上的实际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重新审视范仲淹作为理学先驱的地位和功绩。  相似文献   

15.
韦斌 《前沿》2013,(20):52-5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考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出发,按照把人从自然界中生成出来,把人从动物中区分出来,把人从资本主义异化的劳动关系(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的思路,以劳动为主线,用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把自然之人,社会之人、创造之人、审美之人、全面而自由之人有机地连在了一起,从而完成了他对理想之人的追求.这种追求到了全面自由的阶段,为人类自身发展留下了无限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可能性是可以实现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研究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生成经历了一个扬弃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折射出他在不同时期对人本之人与人本之本、对存在论意义上之人本与价值论意义上之人本在认识和侧重上的异同。他从主张意识的人和人的精神自由转向关注受世俗社会束缚的人和人的解放。此后,他从异化之维确立了人的理想化本质,最后又转向实践之维并确立了人的社会本质。以人的社会本质为中心,并基于唯物史观,马克思形成了独到的人本思想。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人本之人主要指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人本之本则指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到社会发展实践中,他的人本思想又表现为社会的发展依靠人、为了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企业界,孙大午是个很特别的人:他既是一家农牧企业的老板,又“不以赢利为最终目的”;他既是一个行动者,又是一个思想者和言说者;他敢于向传统势力开炮,哪怕遭遇厄难亦在所不惜,但提到家人因此不得不为他担心时,他又常常热泪盈眶。他的企业其实并不大,但当他落难时,从学界、传媒界、法律界到企业界自发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声援营救行动,并最终使他走出囹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孙大午成于此,落难于此,也获救于此。  相似文献   

18.
在松滋市刘家场镇三望坡村,提起陈久权,广大村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陈久权是我们山民的好代表。”村里的陈支书说:“陈代表是个心直口快之人,代表群众提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他又是乐善好施之人,为村里为村民做了许多好事。”“正因为他好,不论他是贫困还是富足,大家都选  相似文献   

19.
一、公民与公民道德教育 在中国古代,公民的意义与现代公民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在先秦,公民有两种含义,一是如(韩非子)中所说,“是以公民少而私人众矣”。此处公民乃指“为公之民”,即为公众、为国家做事之人;二是指君主之民或公家之民,指一个人的归属。可见公民是历史的产物,是民主政治的产物。现代意义的公民概念,正如(辞海)指出,公民一般指“具有本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相似文献   

20.
我曾说,无论教育如何“现代”,都别漏掉一点:培养孩子的“身世感”。即在精神、文化、情怀和风物记忆上,做一个有“祖”的人。具体地说,即做一个有祖国的人,做一个有故土的人,做一个有家传的人。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到哪里去?一个人,只有打通了时间,找到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群的联系,他的生命方可定位,方有“来龙去脉”和坐标系,他对自己的生命角色才有完整感受,才能“立身”,并持有生命的身份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