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洋务运动的目的和改革内容以及洋务运动的结果为出发点,对洋务运动的积极方面进行论述与评价。一方面,肯定清政府通过洋务运动对晚清的政局实行改革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以现代化进程视角下看待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到了近代,科举制度在中国盛行1500多年。晚清来华传教士对科举制度和科举教育提出了较为客观的评说,认为科举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近代教育的发展,为此他们提出很多变革的建议和主张并为转变中国传统教育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传教士在科举制度变革中所起到的积极的作用是应当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党的建设》2009,(10):50-50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1905年,清政府为了顺应历史潮流.在教育制度上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明令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之所以能够延续1300多年,与其所坚持的原则有着极大的关系。"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这些规定既打破了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争取现代化的努力已持续了一百多年。当近代中国的第一轮国家工业化运动——清政府领导的自强运动被一百年前的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摧毁以后,当救亡图存旗帜下的近代第一次改革运动——戊戌变法被血腥镇压以后,中国人是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千古奇变中走进本世纪的。今天,我们又一次来到了新世纪的门槛之前。今日之中国已不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今日之世界也已不是一百年前的世界。然而,在世纪之交的关头,人们不能不再一次思索,中国怎样才能强有力地回应新世纪的挑战?怎样才能在ZI世纪,在世界现代文明的进程中赢得自己应有的…  相似文献   

5.
老诌 《党课》2012,(2):108-109
清政府对华侨有近乎变态的仇视,认为大清国的子民跑到国外,那就是数典忘祖,实乃叛贼逆子,不幸被抓回来的,要被就地正法。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要清政府去保护海外侨民,实在是不可想象。进入近代后,列强强迫清政府承认向建立了外交关系的国家输出华工的合法陛,华工总算是被摘掉了“非法”的帽子。但强扭的瓜不甜,清政府对于海外华人的死活,仍然不闻不问。  相似文献   

6.
《世纪桥》2008,(12)
清末官制改革是在来自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国社会矛盾十分突出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这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变化之一,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此次改革带有很多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湘潮》2007,(7)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清政府工商政策的选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官为控制"的近代工业的政策目标模式--以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管理方式实行国家干预发展为实行新工商政策--鼓励投资集中全国之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近代工商业。但由于对工商业发展的宏观管理能力还比较抵,扶持能力比较弱,以致于大大影响了经济改革的深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8.
清末官制改革是在来自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国社会矛盾十分突出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这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变化之一,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此次改革带有很多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毕于建 《世纪桥》2008,(8):63-64
清末官制改革是在来自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国社会矛盾十分突出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这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变化之一,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此次改革带有很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清季科举制度改革始于一百年前的戊戌变法时期,中间一度复旧,至1905年彻底废除.作为一个下系士人耕读上及官方政教,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各项功能于一体,使社会处于一种动态对流平衡状态的基本政治体制,它的废除无疑给所有相关的成文制度和更多约定俗成的习惯打下了一个难以逆转的句号.如果说近代中国的确存在着所谓"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话,科学制度的废除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体制变动.  相似文献   

11.
简析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的艰辛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丽雪 《世纪桥》2010,(7):42-43
清政府为培养洋务运动所需人才在同文馆之下设立了天文算学馆,它的设立引起了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持续半年之久的争论,这场斗争最终以洋务派的胜利而告终。通过这场斗争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同时更看到了近代文化能够在传统文化的重重包围中打开缺口发展起来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赵英兰 《理论学刊》2008,(3):100-103
本文就清代东北封禁的标志、措施、特点及结果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东北封禁是清代边疆治理一项重要政策,也是当时中国"闭关锁国"的一个重要表现,它违背了历史的潮流.至近代,在内忧外患局势下,清政府不得不开禁东北、开放东北.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的近代工业形成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这段时期。早在一八七二年,清政府就在京西门头沟煤矿使用一些近代的机电设备,一八八三年又在三家店兴建神机营机器局。一九○一年,法国资本家在长辛店设立铁  相似文献   

14.
段正佼 《世纪桥》2011,(3):83-84
近代中国可谓是风起云涌,战乱不断,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随之而来的不仅是敌国的疯狂侵略、割城略地,也伴随着爱国人士的孜孜探索、奋力救国。爱国主义成了中国近代一以贯之的主线,也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本质祈求。正是这一思想,对中国近代及以后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一大动力。  相似文献   

15.
余九林 《世纪桥》2011,(11):107-108
中国教育近代化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的设立,经过了近五十年的岁月,特别是经历了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至辛亥革命胜利前夕,应该说其教育近代化的形式已基本确立。然而,统治者在发展近代实业与施行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上,始终是南辕而北辙的。辛亥革命时期教育近代化进程的加快无疑也是一个改革的亮点。本文试图从教育改良原因、进程、措施,改良成效不著的原因及其与教育现代化关系等各个角度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挖掘出一些研究薄弱点,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壮举之一,是饱经沧桑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百年巨变,把一个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变成了一个走向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东方大国。中国共产党 80年历史长河的源头,令人心向神往。  这个历史壮举的源头就在上海。  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面对腐朽无能的清朝统治奋力抗争。鸦片战争失败,太平天国起义也失败,清政府内部戊戌变法还是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的旧式农民战争仍然失败。孙中山领导中国同盟会举行武昌起义,终于推翻了清政府。但是,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袁世凯窃据了政权,中国又陷于军阀混战…  相似文献   

17.
第六章主权之争一、中葡签约前后及历代政府的努力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屈膝投降,于1842年8月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割让给英国。1844年,清政府又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中国开始了近代最屈辱的一段历史。葡萄牙人看透了清政府的腐败和虚弱,借机频频向清政府施加压力。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逃往热河。葡萄牙政府认为时机已到,于1862年派出基马拉士为特使,直闯北京城下,要求与清政府立约。8月13日,中葡《贸易章程》(又称《…  相似文献   

18.
清朝后期,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新疆行省建立,屯垦开发开始了新的进程,主要体现在屯垦模式转变下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了近代城镇的兴起和城镇经济的繁荣,逐步完善了近代农、工、商一体的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9.
张明 《当代贵州》2011,(35):62-62
辛亥革命之后,一系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在贵州得到实施,贵州进入了近代以来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偿还巨额赔款,加强了对贵州各族人民的搜刮剥削;加之贵州土地贫瘠,烟毒蔓延,天灾人祸,不一而足。至辛亥革命前夕,贵州民生十分悲惨。周素园在《贵州民党痛史》中有载:"上游一带,会匪充斥,剽夺出没,百十为群;下游一带,种族繁杂,苗夷之民,侧目而视。"清政府在贵州的腐朽统治再也无法维持下去。  相似文献   

20.
方勇 《廉政瞭望》2012,(1):68-68
《辛丑条约》是近代中国耻辱的顶峰。以前的不平等条约谈判,清政府还可以讨价还价,而这次却是在列强各国就如何“宰制”中国达成一致协议后才通知清政府照章执行。尽管如此,却有一个国家在条约谈判过程中频频为中国说话,这个国家就是侵略国之一的美国。为什么昵?事情还得从庚子年间光绪皇帝和美国总统麦金利的“交往”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