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现状速描:由供到证的反贪侦查贿赂案件基本模式反贪部门受理贿赂案件线索后,开始案件初查,在遵循严格保密和不接触被举报人的原则下,采取各种方法掌握被举报人的基本涉案事实并收集相关证据,经过综合分析认定其存在犯罪行为则将其控制,突破口供,以口供为线索收集其他证据,如果收集的证据与口供有出入,再继续讯问。  相似文献   

2.
对证据不足不起诉案件证据重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存疑不诉的几种情况第一,侦查环节中收集、固定证据的计划不周密,措施不得力、粗放、不细致,使得外围证据固定不到位,以“群殴”伤害案件为例,在多人、多次、气候、天气等客观因素下,侦查员的“见识”、“感知”及证据的排除、相互作用引发的变数的分析、判断能力,对个案证据能否达到成功诉讼的要求、标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凶器的及时获得、辨认、认证等。  相似文献   

3.
一、公诉视野证据收集中的现存问题调查发现,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证据收集主要存在下述问题:第一,重案件侦破,轻证据的全面收集固定。一是对侦查工作的目的性认识不够;二是忽视了证据的收集固定工作:三是部分案件对同案犯罪嫌疑人抓获不及时,导致影响定罪量刑的重要情节无法查清,出现打击不力情形。  相似文献   

4.
当前,贿赂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在行贿手法多样、贿赂关系长期稳定,集体受贿呈上升趋势。因此。打击贿赂犯罪已成为检察机关当前的重头戏。而要顺利侦破此类案件,最主要就是在收集犯罪分子的犯罪证据上下功夫。贿赂案件的证据主要包括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笔者试从当前我国贿赂犯罪表现出来的新特点、贿赂案件的特点两个方面入手,提出在收集贿赂案件言词证据实物证据的几点拙见,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刑事警察》2008,(3):55-57
(此案是绵阳市首例一审判处死刑的“零口供”案件。该案的侦查工作对类似案件如何侦破,主客观证据如何收集,怎样对主客观证据进行关联运用,怎样弥合口供缺失的证据锁链,如何固定证据、使用证据支持公诉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贪贿案件有罪判决率低或处理偏轻是惩处此类犯罪存在的突出问题。据笔者调查,某区检察院1998年共立案侦查贪贿案件13件,法院作有罪判决的仅2件。贪贿案件诉不出、判不了、判无罪严重影响了办案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是办案质量不高的体现。本文拟结合工作实践,就贪贿案件有罪判决率低的主要原因及如何提高有罪判决率谈些粗浅看法。一、贪贿案件有罪判决率低的主要原因(-)收集、固定、运用证据方面存在不少问题1.收集证据不合法、不全面、不及时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收集贪贿案件证据,要求合法、全面、及时、准确。否则…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48条将“电子数据”新增为证据种类.明确了电子证据在实践中运用的法律地位,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实践中电子证据的不能作为独立的证据种类存在的尴尬境地。下文通过探讨电子证据的作用、取证与审查,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一、电子证据在实践中的作用随着信息化、电子化时代的到来,电子证据在司法机关执法办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近三年来樟树市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办理的刑事案件共有350余件,在对证据进行取证和审查过程中涉及到电子证据的案件有59件.约占办案总数的16.7%,并且在涉及电子证据的案件中.电子证据的取证和审查往往对案件的定性、是否批捕、是否起诉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2011年8月,樟树市人民检察院院自侦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反映本市商务局相关人员在审核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中涉嫌受贿.经初查发现本市商务局丁某、汪某等涉嫌受贿罪,本市某电器公司负责人周某涉嫌行贿罪。在案件侦查过程中,樟树市人民检察院侦查人员发现了案件的一个关键情节,即周某故意伪造假身份证、假户口本等虚假证件骗取国家家电下乡补贴,而市商务局丁某、汪某明知是虚假信息仍然违规审核,收集证据证实这一情节成为突破案件的关键。然而,侦查人员在对涉案物品、账单、器材等进行审查时却没有发现一点蛛丝马迹.经过侦查人员进一步的缜密调查和对涉案人员做思想工作,周某供认在案发前她已将存贮在电脑硬盘上的虚假信息全部删除.侦查人员立即将涉案电脑封存并带回樟树市人民检察院办案区,及时聘请了符合条件的电子技术专家并由樟树市人民检察院技术科的干警协助成功地将周某删除的虚假信息恢复出来。并依法固定了证据。这一关键电子证据的收集使得案件的全部证据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从而使案件成功告破,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  相似文献   

8.
甫季 《中国监察》2008,(14):55-55
谈话技巧是与调查对象谈话过程中用来提取证明违纪违法证据的一项谋略,是调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办案工作的同志都非常清楚,通过调查对象的真实交代得到的证据,要比采用其他调查方法在“大海里捞针”得到的证据容易得多。对于那些拒不交代问题的违纪者要迅速突破,就必须在谈话的技巧上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司法实践中,涉烟案件呈现案件领域集中、涉案罪名集中、发案区域集中及涉烟品牌集中的特征,且涉案金额较大,作案方式隐蔽,主犯少有被抓获,处罚相对较轻。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立法不够完善,法律适用不够准确,执法不够规范,收集固定证据比较难。正确理解、适用法律,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审查运用证据的能力,是司法机关在办理涉烟案件中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跨境电信网络诈骗“回流”案件存在客观证据均在境外、犯罪嫌疑人辩解难以推翻的现实困境,可通过调取犯罪嫌疑人出入境轨迹记录、手机境外WiFi记录、资金交易记录等数据,建立数据信息关联证据模型,夯实客观证据认定案件事实。针对诈骗团伙持续“回流”情形,可以首案为切入口,明确犯罪团伙组织架构、诈骗手段,引导公安机关及时收集固定其他涉案人员犯罪证据,依法追诉团伙成员。针对被害人难以找寻的困境,引导侦查机关利用大数据信息库检索报案信息,详细甄别案件关联信息确定被害人,全面认定涉案被害人,同时关注对案件关联事实审查,依法全链条打击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1.
张红哲 《中外法学》2023,(3):785-802
监察证据标准是监察机关在案件审查调查过程中,依法收集、固定、审查、运用证据所应当达到的标准,属于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监察证据标准的体系化建设既有利于推进反腐败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也有利于构建符合监察规律的真相发现机制。只有在理论层面厘清监察证据标准的分歧,才能在实践层面正确把握“三类案件”的处理和“四种形态”的运用。在横向层面,可依案件类型将监察证据标准分为违纪案件审查证据标准、职务违法案件调查证据标准与职务犯罪案件调查证据标准;在纵向层面,可依案件处理流程分为初核证据标准、立案证据标准、采取特定审查调查措施的证据标准与结案证据标准。制定科学体系化监察证据标准,需要重点解决抽象标准与具体标准、统一标准与差异标准、强制标准与指引标准之间的关系问题,完成对监察证据标准“四梁八柱”的设置。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展开对某一具体证据标准的构设。  相似文献   

12.
谢小剑 《中外法学》2024,(2):447-466
我国证据种类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仅指狭义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接受讯问时向办案机关作出的认罪陈述。目前,我国在肯定书面讯问笔录证据准入的同时否定其他形式记录的供述,否定行政机关所获供述的证据准入,刑事初查阶段涉案人供述的证据准入尚未明确,立案前涉案人供述随意转化为书证、传来证人。这既导致与案件有关的涉案人供述无法进入诉讼,又让部分不可靠的涉案人供述进入诉讼,可能造成冤假错案。涉案人供述因为违反了自身利益,具有较高可信性,一般具有证据准入资格,但其是否证据准入还应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供述环境对供述自愿性、明智性的保障,涉案人供述引入诉讼的必要性,能否满足质证的需要等。我国应当赋予同步录音录像作为供述的证据准入资格,否定行政机关以及初查所获供述的证据准入,对传来证人以来源查证、出庭义务为准入前提,涉案人供述证据种类转化仍应当适用供述证据规则。  相似文献   

13.
证据调查学的对象和体系何家弘证据是查明案件事实的依据。证据调查是与证据的发现、收集、评断和使用有关的各种调查活动的总称,是法律工作者和执法人员为查明和证明案件事实而进行的专门调查活动。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证据法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司法人员和律师在收集和...  相似文献   

14.
在案件检查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调查人员和被调查对象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从信息来源看,调查人员的信息来源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按照规定程序向有关知道案件事实的人员、单位收集证据、获取信息.且这些人员和单位有向纪检监察机关提供真实证据和信息的义务:在被调查对象被采取相关措施后,其信息来源在时空上受到限制,在渠道上更多的是接受调查人员传递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受贿案件证据的变化及预防吴高树,刘晓燕受贿案件的证据是查办经济案件中最难收集和固定的证据。从办案实践看。很多受贿案件线索最终的查处结果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1994年至1995年两年间我院立案查处的45件受贿案件中,有90%以上案件的证据都发生过不...  相似文献   

16.
在近年的办案实践中,侦查部门与起诉部门紧密配合,办理的案件取证质量较高,有力地打击了犯罪。但是,部分案件的部分证据材料的收集与固定,常常为侦查人员所忽视、遗漏。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侦查部门在收集证据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建议。一、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的证据收集认定自首的证据材料关系到法庭审判中对犯罪嫌疑人的量刑问题,因而不容忽视。办案人员在审查案件的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犯罪嫌疑人一再声称自己是投案自首的,而在侦查卷宗内,有关的证据材料或缺少或不全面,有的投案自首时笔录上未反映自…  相似文献   

17.
检察工作实践中,除自首和移送案件等极少数情况外,初查是每个职务犯罪案件的必经阶段。初查工作直接关系着后期能否成案,以及成案的质量,是查办案件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初查阶段一般不接触被举报人,亦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初查的行为基本上集中于证据的收集,然后进行综合判断,以决定下一步工作。笔者现就这些证据的收集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耿文清 《中国监察》2009,(13):54-57
(二)关于严格依纪依法收集和使用证据问题 收集、鉴别、运用证据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是纪检机关查办案件的核心问题。办案工作中的一切调查活动,各种手段和方法的运用,都是围绕证据这个核心来进行的。查处案件所经过的受理、初步核实、立案、调查、审理、处分等每一道程序都离不开对证据的收集、鉴别和运用。同时,收集到确实、充分的证据,是正确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是促使违纪人员承认违纪事实的有力武器,是维护被调查人合法权利的重要保证,是进行党纪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证据对纪检机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贿赂案件证据多呈“一对一”的状况,具有直接证据少,间接证据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容易翻供,行贿人容易翻证,受贿人反侦查能力强等特点;收集贿赂案件的证据时要注意行贿人证言的收集和受贿人供述的固定,强化相关证据的保全。在直接证据缺乏的情况下,办案人员应设法收集间接证据特别注意再生证据的收集,再生证据的收集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证明效果;侦查贿赂案件收集证据应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达到一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确认了监察机关依法收集的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法律地位,同时规定“监察机关在收集、固定、审查、运用证据时,应当与刑事审判关于证据的要求和标准相一致,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应当依法予以排除”,表明了监察机关对职务犯罪的调查所收集的证据必须符合证据裁判原则。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不难预见,在今后监察委员会移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案件中,遇到被告人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的案件可能会越来越多。为积极应对这一突出问题,本文就监察调查中排除非法证据的现实意义、法律适用、非法言词证据及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进行阐述,进而提出有效应对举措,确保监察调查取得的证据符合刑事诉讼证据标准,实现监察调查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