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根据印江自治县农村现状的分析,指出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自首次承包以来从未调整,土地承包方式没变,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耕地大面积荒芜等弊端,并提出完善和改进这一制度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管理、信息等生产要素事实上已经广泛地开始参与收益分配。新的分配格局承认了企业劳动和个人劳动的差异性,以劳动价值量的大小决定分配量的多寡,有利于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在物质利益分配和劳动力资源流动上发挥其积极作用,有利于实现创造性劳动价值与个人利益的有效结合,也有利于实现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3.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引发对“谁来种地”和耕地撂荒等的担忧。利用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经济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丘陵山区这类农业生产条件不利地区的耕地撂荒行为及撂荒面积的可能影响,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年龄对该区域耕地撂荒行为和撂荒面积存在“迁跃效应”,当农业劳动力迈过62岁门槛后,其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开始显现,老龄户撂荒概率与撂荒面积显著高于非老龄户;耕地流转的影响并不明显、农机服务的作用则较为明显。为有效治理丘陵山区耕地撂荒,可以进一步推进耕地综合整治,改造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发展,促进专业化的涉农服务实现先进生产要素对普通农户覆盖应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时因势推进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4.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问题更具有战略意义。土地流转是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趋势。土地流转在提高粮食单产、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抛荒地的复耕等方面对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土地流转中的“非粮化”、乱用耕地、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等问题对粮食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必须审慎推进河南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生存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对社会资源进行最优分配,在资源三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源中,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所以“把人放在第一位”,“寻求提高人类福利的途径”是生存经济学的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6.
小企业主要用劳动创造和分配财富,分配的流向为创业者、劳动者和居民。小企业是解决中国劳动力就业,防止社会两极分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财富公平分配最根本的基础。过去中国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存在错误的思维定式。要加快发展小企业就必须加快体制改革和出台扶植政策。  相似文献   

7.
对劳动力价格决定机制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价格决定是通过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辨证统一实现的。劳动力价格决定的基础是劳动力价值。按劳分配通过劳动力价值加成和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得以实现,它体现于微观与宏观、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统一运动中。  相似文献   

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深刻而又复杂,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流转不会导致大范围的农村劳动力失业。土地流转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支出。  相似文献   

9.
新的《土地管理法》明确提出,“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修订《土地管理法》的核心是保护耕地,重点是推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即通过对土地管理利用方式进行重大改革,变分级限额审批制为土地用途管制,上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权,上收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审批权,强化执法监督措施,实现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社会生产一般目的是满足人及其需要。我国社会生产与生产根本目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偏离。原因是:理论局限、指导失误、分配不合理、调控乏力、依赖外需、公民社会不成熟、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等。因此,创新理论、端正思想、调节分配、加强调控、经济转型、培育公民社会、完善劳动力市场,是纠正上述偏差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云梦秦简、张家山汉简及传世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秦汉时中国的刑事侦查制度已具雏形,刑事侦查活动已有了比较细致的分工和比较科学的措施、方法。同时,这些措施和方法逐渐发展成为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朝时期,随着中国政治重心的南移,地处偏远的广东也进入了快速开发时期:郡县的设置在两汉仅局促于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基础上,以粤中及粤北水陆交通网为基点,逐渐向周围俚僚地区拓展,直至广东全境.各朝开发策略大多以武力征讨与羁縻绥抚并举,并注重以"孝义训诲溪洞蛮俗".  相似文献   

13.
两汉的宗族与地方社会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族组织在两汉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在地方社会政治中也逐步展现出渐次强大的功能。表现在维持社会稳定的收族职能;促进社会发展的生产组织职能;乡里的教化职能;乡里地方政治的支配职能以及在战乱状态下的宗族自保职能等。是两汉时期国家社会政治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容隐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容隐制度又称亲亲相隐,是我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始于春秋,形成于汉,成熟于唐。我国的容隐制度在彰显孝道的同时,又反映了“礼法合治”下的人伦精神。因此,我国的证据制度应对之进行大胆合理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的发展从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农业技术研究的投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等正的方面,还从土地面积减少、土地价格上升等反的方面影响着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我国目前城市化的滞后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集约型发展。因此,应大力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以带动农业的集约型发展。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台湾长老会在原住民中发展迅速,但在日据时期却发生了明显的衰退。原住民分为平埔族和山地原住民,平埔族地区传教的衰落主要原因是原住民受到汉人攻击和土地的流失,而山地传教则受到殖民当局"理番"政策的影响而进展艰难。无论是平埔族还是山地原住民,传教衰落的深层次原因是其文化劣势。  相似文献   

17.
论教育培训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人数与日俱增,如何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稳定有序转移,成为我国当前的突出问题之一。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教育引导其提高综合素质,实现观念上的同步转移,是加快我国劳动力转移速度、提高转移质量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本土思想中的情感与真实--对葛瑞汉和汉森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代以前的中国思想中,"情"的意义到底如何,它与"真实"、"情感"等概念有何关系,是西方汉学家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以葛瑞汉和汉森为代表的西方汉学家,认为汉之前"情"在中国思想中意为真实,而"情感"的涵义源于佛教的传入.这种依托西方二元对立理性思维方式的分析,是对中国思想传统的一种误解.中国思想强调主客、内外之间的和谐互补,在这种语境中,"情感"与"真实"的意义在"情"中是内在联系的.  相似文献   

19.
瑞典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国家,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在瑞典的劳动就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瑞典劳动就业政策的一个基本特征。瑞典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充分开发并利用了“边际化”劳动力资源,提高了劳动参与率,促进了不同部门之间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但其高昂的支出也加重了财政负担,减少了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20.
土地转让性与土地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的转让性是资源定价和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前提。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农业改革却在土地没有转让性的情况下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速增长。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人多地少这一特殊国情。随着人口与土地关系的变化及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土地资源需要重新配置。这就要求土地资源能够自由转让。本文分析了其他替代机制所带来的高成本及由此引起的效率损失。针对目前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本文认为实行有条件的土地转让是可行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