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七大确立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公民立法”可以说是彰显民主进程的一个探索性范本。立法法中明确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这既是对间接民主的民意保护,也体现了对立法程序的民意监督。  相似文献   

2.
综观近年来的立法实践,一个极其鲜明的标志是“开门立法”的长足进步..目前,无论是国家立法还是地方立法,在立法调研、起草、审议等各个环节,均已建构了立法论证、立法听证、公布立法草案征求意见等常规流程.籍由这些民主机制,民意力量渗入、主导立法乃至改变个别不合理的立法条款,已不乏其例.相对于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闭门立法”现象,“开门立法”的演进及其效应,无疑是翻天覆地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阿计 《中国律师》2004,(12):60-62
加强民主实效,推进公众立法1996年,一位法律工作者致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尖锐地批评说:在我国,立法如同生产产品,法律由有关政府部门组织起草,绝大多数未经社会酝酿和民众的参与,而是按部门的模型“浇铸”出坯件,然后由国务院常务会议“检验合格”,最后由全国人大“批发出厂”。这封来信虽然不无偏激,却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公众远离立法、民意体现不足的现实。现代法治意义上的立法活动,应当是公意的汇集和提升过程,而立法民主化,正是保证立法质量的重要砝码。在我国近年来的立法实践中,开门立法的实验开始替代闭门立法的惯例,立法民主化逐…  相似文献   

4.
《法治与社会》2006,(2):8-9
随着民主法治进程的推进,从“闭立法”到“开门立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立法听证在各地日渐升温,逐渐成为我国民主政治生活尤其是立法民主化进程中的普遍事件。“听证”正在从一个学术名词,转变成为中国的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5.
阿计 《政府法制》2005,(19):10-11,13
作为现代民主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主权在民“要求立法必须充分尊重、吸纳和体现民意,这一点勿容置疑.但是,民意本身是个过于宏大的概念,不同的民众阶层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复杂、散乱的民意往往很难考量,而且可能冲击、破坏立法所要求的理性和平衡.因此,尽管在目前的情势下,呼吁、推动民意更广更深地介入立法仍是当务之急,但如何科学评估民意,如何有效预防民意的负效应,也是一个需要未雨绸缪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2005年7月10日,随着备受瞩目的《物权法》草案向社会公布并征求全民意见,立法民主化迅速成为社会热议的公共话题。日渐汹涌的民意,标志着中国正在逐步走向一个“民意立法”时代。对于中国法治建设而言,显然已到了一个必须重新估量民意因素的历史关口,因此我们有必要思考: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民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立法的进程和走向?在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应该如何建立更为合理、畅通的民意吸纳渠道?“精英立法”与“大众立法”应该如何有效整合?立法民主和立法理性又该如何科学平衡……  相似文献   

7.
《法治与社会》2006,(2):4-5
所谓开门立法,即在立法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让群众积极参与,实现立法民主化,我国《立法法》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只有通过民主程序选任立法机关并遵循民主的立法程序制定出的法律,才能成为代表最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社会“公器”。因此,推行一种民主化的开门立法程序,对于国家的法治建设有着正本清源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闭门”走向“开门”,民主立法深入入心 近年来,在立法民主化的探索中,“开门立法”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法治与社会》2016,(7):12-15
民生与效率的两难选择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活动的失衡现状,从表面看是立法权限划分不清的制度设计不足所致,其实质却是立法民主与立法效率的深刻冲突.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指出:“立法权力是属于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属于人民的”,在现代国家,立法权是国家权力的起点,也是制度安排和政治治理的前提,而“主权在民”原则和代议制民主体制,则是奠定立法正当性的基石.在我国的政体框架下,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相对于其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行使国家立法权无疑更能体现“主权在民”原则,更符合立法的合宪性、民主性、正当性逻辑.  相似文献   

10.
试论立法听证制度产生的法理基础及其法律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听证制度最早产生的法理基础是英国普通法确认的“自然公正”原则 ,后美国的“正当法律程序”、德国的行政法治原则也相应为其确立听证制度奠定了法律根据。我国的依法治国方略以及宪法确认的民主原则为我国确立听证制度提供法律根据。立法听证制度有为立法机关收集信息 ,实现直接民主体现民意、促进良法、协调利益关系 ;进行立法宣传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马春生 《政府法制》2008,(17):42-44
公众参与、开门立法是立法工作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一步推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内容和形式将不断创新和完善。本文拟对法规规章草案的征求意见工作作一粗浅研究。  相似文献   

12.
陈伯礼 《河北法学》2006,24(1):17-21
立法民主的核心含义是指在立法决策、立法活动中,依据民主原则,贯彻民主原则,法文件的内容则不能作为立法民主的内涵要素.现代立法的要求之一是贯彻立法民主原则,其根据在于,现代法乃是人们享受良好人世生活的一种制度安排,从理性上说,公民有保留立法权力的要求;现代国家社会成员地位的平等,要求立法活动遵行民主原则.  相似文献   

13.
近来,天津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委托天津市律师协会起草立法听证办法草案的消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既是对天津市民主立法、开门立法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的激励和鞭策。借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的机会,谈谈我们对律师参与立法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一、律师参与立法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律师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江平教授曾经指出,律师的功能包括服务和治国,二个方面。参与立法活动是治国功能的突出表现。参与立法是律师执业的应有之义。首先,律师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广泛接触社会各方面人士,能够听到各行各…  相似文献   

14.
《检察风云》2007,(19):9-10
一抹新世纪的黎明曙光,曾几何时"宅院深深"的中国立法,大门已渐为民众开启.展望大江南北,从中央到地方,立法尊重民情、吸纳民意,"开门立法"已经成为中国法治十年中最为闪耀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5.
2004年3月1日就开始上网公示的《北京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草案)》,由于在征求意见和建议过程中,“质疑的声音远盖过赞成的声音”,“246条市民意见改变了一条政府规章的命运”,这一立法计划被暂时搁置,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民意参与立法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立法调研、立法听证、立法座谈、专家论证不仅在《立法法》中予以明确的规定,而且在实践中也不断进行程序上的创新。但是,网络征集的246条市民意见就左右了立法进程,甚至搁置立法计划,可能不仅是北京立法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中国立法史上的第一次。民意左右…  相似文献   

16.
又见芳草绿,杏花别样红。只要是稍留心人大工作的人就会发现, 在去年各地的人大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提法、新举措,如“开门立法”、“立法规范审查意见书”、“公民旁听”、“监督听证会”、“代表联系点”、“独立参选人”等,而社会对人大工作也给予了更大的关注,群众对人大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从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中国民主政治前进的足音, 看到人大工作与时俱进的勃勃生  相似文献   

17.
胡健 《政府法制》2005,(23):16-19
2005年9月27日,一个普通的秋日, 却注定要写入中国法治化进程的编年史。是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联合举行“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的听证会,开了中国最高国家立法机关立法听证的先河。这昭示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致力于立法科学化与民主化的一次重大探索,拓展了参与途径,完善了表达程序,提升了民主程度,标志着我国民主立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立法听证作为一种程序民主,是指立法机构在制定或通过涉及公民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权益的法律法规时,借  相似文献   

18.
所谓开门立法,即在立法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让群众积极参与,实现立法民主化.我国<立法法>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只有通过民主程序选任立法机关并遵循民主的立法程序制定出的法律,才能成为代表最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社会"公器".因此,推行一种民主化的开门立法程序,对于国家的法治建设有着正本清源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5年7月10日,随着备受瞩目的《物权法》草案向社会公布并征求全民意见,立法民主化迅速成为社会热议的公共话题。日渐汹涌的民意,标志着中国正在逐步走向一个"民意立法"时代。对于中国法治建设而言,显然已到了一个必须重新估量民意因素的历史关口,因此我们有必要思考: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民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立法的进程和走向?在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应该如何建立更为合理、畅通的民意吸纳渠道?"精英立法"与"大众立法"应该如何有效整合?立法民主和立法理性又该如何科学平衡……  相似文献   

20.
2005年7月10日,随着备受瞩目的《物权法》草案向社会公布并征求全民意见,立法民主化迅速成为社会热议的公共话题。日渐汹涌的民意,标志着中国正在逐步走向一个"民意立法"时代。对于中国法治建设而言,显然已到了一个必须重新估量民意因素的历史关口,因此我们有必要思考: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民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立法的进程和走向?在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应该如何建立更为合理、畅通的民意吸纳渠道?"精英立法"与"大众立法"应该如何有效整合?立法民主和立法理性又该如何科学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