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约2500年前,在《札记·礼运篇》中,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予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大概是最早的、以最简要的语辞阐明“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是两个多年前先哲们构想的一种理想社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昭示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奋斗。在《礼记·礼运》篇中,就描绘出一幅"和谐社会"的理想蓝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残、疾者,皆有所养。"人们对这种理  相似文献   

3.
《松州》2014,(6)
<正>自古至今,大同一直是中国人关于理想社会的梦想,并不断地被注入新的内容和精神。《尚书·洪范》最早提到了"大同"一词,用来描述王、卿士、庶民和天地鬼神同心同德的状态。但真正用大同来指称某种社会理想的则是《礼记·礼运》,该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  相似文献   

4.
<正>今天,我们进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第一次专题学习研讨,由我围绕"如何坚定理想信念"作中心发言,然后请党组同志作补充发言。一、坚定理想信念(一)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人类是有组织的社会。人类对建设一个美好社会的思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几千年来,绵延不绝,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我国春秋时期就有"小康"和"大同"的理想。《礼记》中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及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相似文献   

5.
《公民导刊》2013,(9):18-18
<正>2500年前,孔子曾如是描绘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期待。又临"九九重阳节"。据《2013—2017年中国养老保险行  相似文献   

6.
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在两岸交流方面理性务实,经贸文化交流迅速扩大,赢得了各方好评.但他所主张的"不统、不独、不武"又使两岸的政治谈判之路处于困境之中,一直未能找到突破点.三年来,虽然两岸在经贸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政治方面两岸关系并没有多少实质性进展.为此,从民共交流的加强、两岸"领域合作"的扩大、军事互...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和为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孔子《礼运大同篇》里的内容,也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和谐社会”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就有助人为乐、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早在2000多年前,先秦的哲人们就积极倡导和追求"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积极追求"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镇无业老年居民是一个庞大的人群,这部分人生活比较困难,但却一直没有被纳入养老保障制度之中。"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朱勇说,"按照党的十七  相似文献   

10.
一大同思想和成圣的最高人格相适应 ,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这个大同世界不是纯理念化的 ,而是具体化了的。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根据《礼运》的这段描述 ,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全民…  相似文献   

11.
“十五”时期,吉林省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钏度全部建立,这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标志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吉林省基本建立。但从整体上看,社会保障还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在城市社会保障范围还比较窄。一些城镇困难群体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二是在农村社会保障十分薄弱,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理念创新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各地建构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效果却不佳,其关键在于制度建构的理念存在问题,在制度建构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上没有达成共识。因此,必须通过理念创新带动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真正建构一个"低水平、广覆盖、可持续、可接轨"的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概念界定 (一)农村社会保障的概念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一词原意为"社会安全",最初出自 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主要是指国家以立法和行政措 施确立对遇到疾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它风险 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物质和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 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完全的社会保障的对象为全体 社会成员,包括城镇职工和农村居民。农村社会保障是相对于城镇 社会保障而言的一个概念,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们 对社会保障内涵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给农村社会保障的概念界 定造成困难和模糊,至今,人们对农村社会保障概念还没有-个统  相似文献   

14.
人民政协的文史工作从开创到今天,内外环境都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在新时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积极面对和认真研究解决。一、进一步强化"三亲"特色贾庆林主席指出:"坚持文史资料的"三亲"特色和统战特色,是政协文史资料的独特个性和生命力所在,是文史资料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文史资料赢得广大读者喜爱的关键。"这不仅指明了文史工作的方向和任务,也强调了保持"三亲"特色是文史资料的首要要求。文史资料的特点是当代人写当代事,是历史当事人、见证人和知情人亲历、亲见、亲闻的第一手"三亲"资料。但从有些地方出版的文史书籍来看,"三亲"特色逐渐淡化。主要有这样几类:文化类,属于纯文学作品,通书没有历史印痕。历史类,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主观上愿意融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客观上却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捆绑,在既有的二元社会保障权基础之上,形成了"间架性社会保障权",在形成路径、表征和制度支持方面与二元社会保障权差异明显。从生存到精神再到社会认同等社会保障权方面,没有出现新生代农民工想要的、将他们纳入城市社会保障权的社会政策;而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权的社会政策,并未得到他们积极回应。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和农村社会融合出现裂痕。  相似文献   

16.
"对农民工来讲,现在大部分还年轻力壮,如果再过了10年、20年,他们没有社会保障,那就变成很大的社会问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傅志寰主任委员说。"在构建和谐社会,体现城乡统筹的情况下,对农民工的入保问题,建议单列一章进行立法说明。"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李登海委员说。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重申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求。"十三五"时期,各地区社会保障建设将主要聚焦在"公平化改革与可持续建设"等方面。"十二五"期间大连社保建设有很多特色与亮点,但是与更加公平可持续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目标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十三五"时期,大连要进一步推进落实社会保障改革举措,整合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提高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以及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记者 《政策》2015,(3):26-29
社会保障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事关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当前,我省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深化社会保障领域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下一步将推出哪些重大改革?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翟天山。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大》2013,(11):56-56
2000年8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下简称全国社保基金)",同时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以下简称社保基金会)",负责管理运营全国社保基金和国务院批准的其他社会保障资产。这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造福人民大众,确保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的一项英明决策。全国社保基金是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在较长时期内不安排支出,主要用于弥补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需要和其他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见证人和建设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基本权益的实现程度上看,农民工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没有得到充分落实。保障农民工权益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标志。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反映,是劳动异化的表现,违背"以人为本"的要求。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焦点问题之一。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我国需要以维护全体公民的权益为根本原则,逐步建立严密的法律体系,将社会保障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从而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