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的书法历程,基本上是沿着楷书—行书—草书这样一条路径渐次演进的。1948年之前,毛泽东的书体比较稳定地保持了自1940年以来形成的那种典型的行书书体。从1949年开始,毛泽东笔下草书的成分有了增加。表现在行书结体的基础上增加笔画的简省和连带。通过分析研究毛泽东一个时期内书体的整体特征,可以据此大致判定一些书写手迹的书写时期。  相似文献   

2.
《党的建设》2014,(4):43-43
战国时期秦文“隶变”过程中的潦草化倾向促进了隶书、草书的分途发展。秦汉早期,一种书写简易快捷的隶草书体己经初具规模。许慎所言“汉兴有草书”即此。东汉赵壹《非草书》一文曾对当时盛行的“草书热”加以批评。文中生动描述了时人学习章草的盛况,却对“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的现象感到困惑不解。从书法艺术发展进程来看,章草是衔接隶书和今草、行书的重要环节,也是以其独特魅力引发书法艺术全面自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陶永祥 《党的文献》2016,(6):118-124
毛泽东的书法生涯,经历了青少年时期的楷书学习、中年时期的行书拓展,自1949年前后,开始进入草书阶段。随后他临池不辍,其书法在经历了小草、大草的创作实践后,大约在1963年前后,进入到狂草的阶段,完成了其书法草书由"有法"到"无法"的升华。毛泽东的草书,是建立在长期书写实践基础上,进而对书法艺术主动追求的结果,是对书法传统进行"取法"与"破法"辩证扬弃的典范,开辟了"帖学"书法在20世纪新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4.
书法是抒情达意的视觉艺术。它以字形、格式、浓淡、提按、字体大小等要素构成丰富的内涵。一幅刚柔相济、大气磅礴的楷书,犹如一曲雄伟壮丽的交响乐,给人以热烈奔放的感受;一幅秀丽多姿、潇洒流畅的行书,更像一首美妙动听的抒情歌曲使人陶醉。书法创作颇有讲究:要求把内容、字体、造型、神采以及内在情感联系起来,一气呵成。草书气势磅礴,隶书古朴典雅,行书潇洒飘逸。相同的内容采  相似文献   

5.
<正>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分组讨论会上,针对一些不守规矩的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如此评价:"有的领导干部楷书没写好,直接奔行草,还敢裱了送人。"在谈到一些地方书协"官气"太重时,王岐山说:"现在有的干部玩过了,飘飘然了,忘记了执政党和老百姓的关系了。"书法中有句话:楷法无欺。意思是写行书、草书或许可以骗骗外行,但一笔一画、工工整整的楷书却一目了然,骗不了别人,所以楷书也被认为是进入书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演进,与其早期在书法技能上的基础性训练密不可分。对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取法对象与摩习路径进行考察,可以分析归纳出影响其日后书法风格的基本原因与内在理路,以及他在书法实践上的方向选择与审美追求。1921年之前毛泽东的文稿手迹,大致有六类:结体规整、用笔精良的小楷;纵向取势、楷法入笔的行楷书;字形横拓、用笔圆转的行楷书;字势连带、笔锋外拓的行书;结体雍容、行笔内敛的行书;造型典雅、运笔灵动的行草书。通过爬梳对比毛泽东的文稿手迹,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第一,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书法实践,遵循了"小楷—行书—草书"的路径;第二,毛泽东在早期书法研习上表现出十分明显的主动性、针对性与包容性;第三,这一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呈现出继承重于创新、传统重于个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正>颜真卿的名字,一千多年以来一直是中国书法的一个符号。"颜体"楷书,其字体端庄,饱满大气,在当代被选入大中小学学生习字字帖。颜真卿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殊不知体现颜真卿书法最高艺术成就的作品却是他50岁时所书的一篇文稿,这篇《祭侄文稿》的初稿被美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相似文献   

8.
王温  何福来 《实践》2008,(7):42-42
75岁的郝贵申早年曾任内蒙古电台主任编辑、节目组长。内蒙古广播电视学会副秘书长。现为内蒙古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老年书藏》报主编。郝贵申自幼痴迷书法.闲暇之余,他畅游墨海,潜心学艺,临摹各种碑帖,半个多世纪从未搁笔。退休后,他又系统地学习了楷书、行书、隶书、篆书。技艺大长,一些作品曾  相似文献   

9.
学书感悟     
于书法,我不敢妄称自己为“家”,但确实有些爱好。在忙碌的政务之余,研墨展纸,提笔凝神,在一点一画中寻找愉悦,于潜心书艺时悟出一点学书之法,写来与初学书者共勉。循序渐进是一种有效的学书方法。其一般顺序是:先学楷书,后习行草或隶书;先临大楷,后写小楷和榜书;先专研一体,后博学诸家。楷书结构严谨,间架有明显规律;点画也较规格化,所以是习书基本功最适宜的书体。再由于书艺的各种用笔方法均在楷书中有所体现,且运笔和结构的基本法规也适用于行草书。行书较楷书流动感强,其点画变化极其丰富,结构又是简化、省略繁复之…  相似文献   

10.
书画名家     
《北京支部生活》2012,(4):72-72
严晓明,1955年生于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妇女书法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书法培训中心主任。 书法作品以楷书、行书见长,尤以褚遂良、二王、米芾用功最勤,追求清雅、高古书风。  相似文献   

11.
书画名家     
《北京支部生活》2012,(8):72-73
严晓明,1955年生于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妇女书法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书法培训中心主任。书法作品以楷书、行书见长,尤以褚遂良、二王、米芾用功最勤,追求清雅、高古书风。  相似文献   

12.
正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庆祝国庆佳节来临,9月28日,由省景熙丰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迎国庆《翰墨丹青》大型书画展在西宁举办。此次活动展出了国内和省内书画爱好者的300多幅作品,写意花鸟、泼墨山水、工笔人物、楷书、隶书、行书等书画作品,寄托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情怀。活动现场,前来参观的市民人头攒动,他们一边观看一边讨论,感受文化享受艺术。活动还展出盆景、奇  相似文献   

13.
张怀瓘是唐代最大的、也是整个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书法美学思想家。首先,他的著作之丰富是空前的。这主要有:《书断》三卷,《书议》、《书估》、《六体书论》、《评书药石论》各一卷,此外,还有《玉堂禁经》、《文字论》、《论用笔十法》等。其次,他的理论体系之完整是空前的。其《书断》一书,史论结合,上卷列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十体,各述其渊源,系之以评判。中卷、下卷,分神、妙、能三品,每品又各以体分,其中神品二十五人次,妙品九十八人次,能品一百零七人次,前  相似文献   

14.
《刘艺翰墨诗文选集》(以下简称《选集》)已由线装书局出版发行。全书包括"书法诗词作品""刘艺文选""评论文选"三部分,以传统的宣纸线装刊印,一函五册精美高雅。其墨韵之酣畅,诗文之隽永,令人称羡:不愧是大书家的手笔,更是大学问家学养的展示。刘艺先生书法精于今草和章草,兼擅行、楷、隶诸休。《选集》收入的书作今草和章草居多,计有章草《阿房宫赋》、章草《杜诗五首》、行书《修造卢沟桥记拓本》、草书《观音宝相重光记拓本》、行草《刘艺诗书卷》等五件册页、手卷和碑拓,都是刘艺先生几年前的佳作。其书风高古,墨韵浑厚,笔法娴熟,结字典雅,既有外在之美(筋骨血肉,即行质),  相似文献   

15.
《兰亭》的撰书者是王羲之 ,这已是 16 0 0多年来的公论。然而 ,这个公论在 196 5年被郭沫若否定过。他在当年第六期《文物》上发表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 ,不但认为《兰亭序》文章的后半部分非王羲之所作 ,他推断《兰亭序》从“悲夫”以后的文字 ,过于伤感 ,与王羲之当时在兰亭诗酒唱和的情绪不符 ;进而他又根据出土的王、谢墓志上的字体推断 ,东晋时 (即王羲之所生活的年代 )的书体应该是由隶书过渡到楷书的字体 ,而不是流畅的行书。最后他断言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智永(王羲之第七代孙 ,隋朝人 ,出家为僧 )的笔迹…  相似文献   

16.
苏轼不仅是北宋最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同样是中华历史上名垂千古的大艺术家。在书法上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各名书家之长,并将名家的技法、艺术风格融会贯通,最终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7.
<正>怀素,唐代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怀素幼年好佛,十岁出家为僧。少时在念经参禅之暇研习书法,因贫穷无纸墨,为练字种了一万多棵芭蕉,以蕉叶代纸,勤学精研,写废笔头无数,埋为“笔冢”。怀素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其草书被称为“狂草”,与唐代另一位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自叙帖》是怀素草书的代表作,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自叙帖》书于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相似文献   

18.
“当代文化愚公”李公涛,是开封中国翰园碑林创建人,又是一位著名的书法艺术家。他在篆、隶、楷、行、草书方面的书法造诣都很高,尤其擅长草书。他书写的岳飞的词《满江红》气韵生动,神采飞扬,大有张旭、怀素之风,赤诚之情,充满字里行间。“怒发冲冠凭栏处”几字,仿佛一位怒目而视的将军;  相似文献   

19.
《湘潮》2016,(3)
正收藏在文物馆内的书丹碑刻沈从文作为著名的文学家为大众所熟知,然而一般人并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书法家。沈从文书法造诣颇深,擅长楷书、行书及章草,还撰有评论古今书法的文章,对宋四大家、近代文人名家的书法颇有独到的见解。至今,湖南省芷江县文物馆内还收藏  相似文献   

20.
《党的建设》2014,(9):41-41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郡望出自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魏晋以降,颜氏即为江左望族,世代以儒雅传家,善小学,留心翰墨。颜真卿幼承家学,并重真、草。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本刊注)之后书法成就最高、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端严宏伟,颇具盛唐气象,是书法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杰出典范。颜真卿楷书风格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最初轻健秀逸。源于母旋殷氏,而得力于褚遂良、张旭,如《王琳基志》《郭虚己墓志》《多宝塔碑》等;广德(763)以后,趋于茂密圆劲,成就自家风貌,如《郭家庙碑》《颜勤礼碑》等,世称“颜体”,与柳公权的“柳体”并称,有“颜筋柳骨”之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