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长生殿》与《桃花扇》作为清初拱映历史剧坛的“双子星座”,他们在选取史料进行艺术创作时所进行的历史观照是不同的.前者借史写情,后者借情写史,把对历史的观照放在服从主题和结构的需要上,努力达到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和谐统一,虽各具特色,但都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成为历史剧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经验,都会遭遇到独特的现实问题.学习问题突显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深层上与社会变革引发的人的问题、尤其是人的生存问题相关联.解决这些时代问题需要树立新的学习生存理念,使学习成为当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马克思主义实践生存哲学思想为深层理解"学习是当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的概念意旨和本质意蕴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亦是报告文学创作中自始至终必须遵循的原则。违背了这一原则,就会危及到它的生命。报告文学之所以受到社会的重视和世人的喜爱,就在于它写的是最近发生的真人真事。而这真人真事又受着三个尺度的共同制约和检验:生活真实的尺度,艺术真实的尺度,历史本质真实的尺度。因此,创作报告文学,贵在真实,亦难在真实。什么是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呢?我们认为通过写真人真事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真实,它是新闻的真实性、艺术的真实性和历史的真实性的有机统一。它特别体现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生活规律与历史规律相统…  相似文献   

4.
黄静 《前沿》2012,(16):177-178
石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传递着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发展至今,石雕艺术具备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厚重深刻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进入21世纪,石雕创作也逐渐呈现出现代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石雕艺术创作不但要借鉴历史精髓,而且其创作理念、风格、手法与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本文通过解析河南周口关帝庙独具特色的石雕作品以期给当代石雕工作者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个性鲜明地石雕作品以启示.  相似文献   

5.
一般说来,在人文艺术领域,人们往往非常关注个体生命的生存处境和心灵体验,关注艺术生活的人文化,以致艺术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哲学、诗性哲学或人文哲学。  相似文献   

6.
婚姻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法律的概念,应该历史地、有条件地、相对地予以把握.婚姻在本质上属于民事契约.婚姻是两个主体人格的升华,具有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婚姻关系应该予以权利化.婚外性行为可以导致违约责任甚至侵权责任的产生.婚姻自由与婚姻责任必须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7.
辩证法是本体论的运思方式.本体论是依靠辩证法的概念运作成就自身的.放弃辩证法的概念运作本性而诉诸于"诗性"思维,只能减弱哲学的生存力量.马克思以感性实践活动使本体与现象界贯通起来,也为辩证法提供了真实的生存根基.  相似文献   

8.
从公共艺术的认知出发,结合徐州的地方传统文化特色,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尝试探索城市公共艺术创作结合地域文化,探讨如何在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融入两汉文化,从而彰显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魅力,使得徐州在同质化的城市竞争中,展现地方特色、探索传统文化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是一代代艺术家的使命与责任.在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要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艺术家必须要有真切的历史感知,从历史性中凝聚出精神性,以艺术的真实点亮历史的真实,从而创作出有力量、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作为台湾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吕赫若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传奇浪漫与厄运磨难.本文运用传记文学批评方法,依据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抓住其性格核心中的"叛逆"基因,从他的早期经历中廓清他那独特的人生体验在其创作中的印记,并进一步对吕赫若独特的文化心理个性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王德胜 《思想战线》2005,31(2):80-86
当代艺术的大众化努力,标榜并正在不断实现着艺术与当代大众的广泛对话,其基本核心是艺术活动、艺术家、艺术作品与当代大众日常生活状态之间的相互趋近和认同,艺术、艺术家和大众由此获得了共同体验和表达对于当代生活/世界的情感与文化价值态度的新的可能性.这种艺术的大众化努力,在与大众对话进程中将成功地架设艺术自身与大众日常生活的文化通道,日渐改变艺术的传统职责,并在当代审美文化中实现现实生活方式向艺术活动、日常生活经验向艺术经验的"跨越".  相似文献   

12.
张文勋 《思想战线》2001,27(3):58-60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并不是要西化,绝不能离开民族特色这个根,而是要在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的融通中实现转换,比如言志抒情理论的延伸与转换、意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文艺社会功能的拓展及其特殊性、神思妙悟式艺术思维的肯定等.  相似文献   

13.
盖光 《思想战线》2005,31(4):84-89
自然生态艺术审美从生成论的视域中将文艺审美活动视为人的一种自由精神的生命体验形式,它超越人的现实存在,在最有效、最合理的层面上凸显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与生命共通感.自然生态艺术审美特征表现为"天地自然"与"人心营构"之"象"的生态生成性;"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境界"生态本体性;"不著一字"与"浅深聚散"的"无工"生态契合性;"芙蓉出水"与"外枯中膏"的"心意"生态流转性;"观山观水"与"悦心乐知"的"主客"生态互证性.  相似文献   

14.
班昭《女诫》的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汉代历史文化为背景,依据班昭的人生经历、家学承传和文本内容,论证《女诫》的女性教育思想,即是劣势中女性生存智慧的教育,及两性平等教育的理念。同时也论证了《女诫》在汉代群体自觉意识向个体自觉意识转变过程中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从艺术经济学的角度看,艺术欣赏(鉴赏)就是艺术消费.艺术消费是人类特有的以满足精神审美需要为目的,以艺术产品为对象的审美活动.而艺术消费过程可以具体化为感受知觉过程、理解领悟过程、情感体验过程、想象超越过程和内化升华过程,各个过程对艺术消费主体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它们共同带给消费主体深浅不同的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程度不同地满足着人们的精神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16.
戏曲艺术的虚拟动作,在舞台形象的塑造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虚拟手法的广泛使用,使得戏曲舞台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演出风貌,它的作用已经超出这种手法本身,实际上是为戏曲艺术开辟了一条表现生活的独特途径——以虚拟手法创造的舞台艺术真实,反映了生活的真实。  相似文献   

17.
象征是沈从文小说意象构成的重要因素.在他的一系列作品里,象征方法的运用都是很普遍的.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意象的象征化表现模式能将生活的真实性和艺术象征的假定性达到有机的融合.它既能有效地激发人们的联想,又能赋予艺术形象的含蓄、深邃的涵义.作家正是运用这样的意象的象征来体现自己对于古老湘西社会小儿女们生命形式的探索,以及对于这个民族未来前途的隐忧.  相似文献   

18.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6,32(1):93-101
《易传》是对中华古典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经典文本。其对中国古典美学之影响最著者有四:“依天立人”的中道天人观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奠定了古典审美天人相融的基本主题;“立象以尽意”命题转化为意象审美范畴后,揭示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感性思维方式;“阴阳”范畴启发了古典艺术形而上的追求和形而下的辩证的艺术创造智慧;刚健宽厚的君子人格追求代表了中华人格自我砥砺的生活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主体化美学,强调了审美判断的主观性和非功利性,这是西方近现代审美自律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西方"审美区分"思想的基础。但康德另一方面也认为,审美判断本身不等同于认识与意志、理性与知性,但兼备认识和意志、知性与理性的性质,这就意味着审美判断本身就具备那些认识与意志、理性与知性等非审美因素,康德在这里强调了审美判断的非纯粹性与功利性,这是康德审美判断的矛盾处。应该重视康德审美判断的纯粹性与非纯粹性之间、非功利性与功利之间以及审美区分与审美无区分之间的悖论状态中所形成的艺术理解张力,艺术真理的生成和被揭示就产生在这种张力中。  相似文献   

20.
壮族是创造的吗?——与西方学者K.Palmer Kaup等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富强 《桂海论丛》2010,25(2):100-105
美国学者K.Palmer Kaup曾于2000年出版《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一书,认为壮族原来既无共同文化和历史来源,亦无彼此间的认同,壮族纯粹是共产党的创造。此种观点在国内外影响甚广。新疆"7.5"事件发生后,"共产党创造民族"的观点又沉渣泛起,并以此为起点"反思"中国的民族政策。其实,这种观点是谬误的。文章从壮族历史事实出发,揭示壮族的认同意识,反驳"共产党创造壮族"及相关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