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田红云 《思想战线》2011,37(5):139-140
傩戏的历史发展过程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神话行为的叙事。最初的傩祭仪式对神话做出诠释与表现,进而在神话行为的主导下实现神话意识,发展至相对完整的戏剧艺术的表演。傩戏在各种扮演行为和宗教艺术的综合运用中具有丰富的行为叙事特征。本文试以湘西傩戏  相似文献   

2.
鄂西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土家族作为鄂西少数民族中最庞大的一支,因地域的独特性,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了自身民族的鲜明性和特色性。傩戏是鄂西土家族文化的有力表现形式,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随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逐步建立,其为鄂西土家族傩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得傩戏的旅游开发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傩戏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形式至今还保留在我国许多地方,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是通过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天下太平.根据理查德·谢克纳对戏剧表演空间范围的划分,傩戏可分为埃及式、巴厘式、墨西哥式等几种表演空间范围.同时,从傩戏表演空间范围的变化可以看出其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傩戏分布在今天中国大陆的西南与中南的汉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等民族聚居区。傩戏源于中国古代的傩祭,是一种古老的巫术文化活动的样式。 一、傩祭:蚩尤九黎集团祭祀阵亡将士的仪礼 军傩→傩俗→傩戏,构成了傩戏的发展历史。 傩祭的最早形式“军傩”,产生于崇巫信鬼的蚩尤九黎集团之中。确切地说,它是历史上那场有名的部落集团间的争战——涿鹿之战的产物。当时,以苗族先民为主体的南方部族集团——九黎集团在大酋长蚩尤氏的率领下,与由黄帝率领的炎黄集团在黄河中下游平原进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傩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戏曲音乐艺术形式,独具其民族音乐文化的特征.它本身的发展是适应历史的要求,当世界已经改变,如何保护和传承古老文化艺术就成为我们当今一个重要的课题.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现代艺术形式“百家争鸣”,土家族傩戏在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必须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艺术文化的审美需求.本文通过对土家族傩戏艺术文化特征的研究,希望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良好的发展和繁荣作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6.
傩戏面具     
贵州安顺地区的傩戏,是民间一种古老的祭神戏剧,其面具雕刻造型奇特怪诞,线条粗犷雄强,在人与神的交汇中,表现出一种蕴含丰富的朴拙美和狰狞美。近年来,不少艺术家创造出  相似文献   

7.
苏翔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1):96-100
空间环境孕育和成就了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在地文化沉淀下来后,则成为环境的象征符号并反作用于空间环境。在设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空间和环境中新的活动、形式乃至构成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所生发的土壤,观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特征,尊重以黔北傩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文脉与当地空间环境交互的特点,才能使黔北傩戏的活力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在开辟新的黔北傩戏传承思路时,应当以当代黔北傩戏的发展需求为要义,创造一个满足当代人对以黔北傩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加深交互、产生需求的环境,利用当代媒介环境的需求来启发社会活动,并塑造与人的需求、文化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环境和空间。  相似文献   

8.
恩施傩戏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基于对恩施地区现存傩文化丰富的地域进行田野调查,试从弘扬民间民俗艺术及生态文化保护的角度,探析恩施傩戏的艺术文化特征及其传承的意义和作用,提出恩施傩戏保护原则和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正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柳林降狮舞发源于原堂邑县南邢庄,传说为大禹治水时所留。降狮舞就是古老的傩舞。傩舞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逐渐与宗教、文艺、民俗等结合,衍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傩戏,至今仍在我国广大农村流行。据调查,以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遗存较多,中原地区较少,山东省则更为罕见,目前全省只发现3处傩舞,而柳林是保存较好的一处。几百年来,柳林南街的老艺人总把自己的组织称为"狮子会"。  相似文献   

10.
木雕面具     
傩戏是贵州省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戏,有戏剧“活化石”之称。傩戏脸谱造型古朴、生动,能充分表现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品质。木雕面具是在傩戏脸谱的基础上经过精心改造和加工,使其既能保持原有特色,又便于悬挂或摆放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傩戏简述     
巴楚 《人大论坛》2014,(8):59-59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主要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遍布全省各地。古代称贵州是“蛮夷之地”,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位置、建制沿革、民族习俗等诸多因素,深受荆楚、巴蜀文化的影响。贵州在历史上较少受到各种外来干扰,又有巨岭恶瘴作自然壁垒,加之地处荆楚、巴蜀文化的交汇地带,使之成为古老华夏文化的天然储存地,多种地域文化的沉积带,留下很多古老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贵州傩戏傩文化。  相似文献   

12.
黔东南的傩戏,分布在州境的岑巩、黄平、施秉。丹寨、三穗、麻江、凯里、镇远、天柱、锦屏、黎乎、从江诸县,均属黔东南周边地带。尤以岑巩、黄平、丹寨、施秉、镇远等县较为集中。汉、苗、侗、仡佬、土家等民族中均有傩戏。傩戏称谓各地不一,有端公戏,傩坛戏、傩堂戏、跳坛戏、喜傩神、魈愿戏、草愿戏、竹愿戏、还愿戏、木脑壳戏、撵鬼戏等多种。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森林旅游的历史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旅游是我国目前最有生命力的一种旅游形式,它不只是游览自然景观,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论述了森林旅游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文学艺术、宗教活动、现代生态科学相结合表现出的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正傩戏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融合的原始独特戏曲样式。傩戏自从流入民间,早已不仅是驱魅逐疫的巫术,更多地是一种即娱神亦娱人的祈福纳吉仪式。当今中国的江西、湖南、河北、重庆、四川、云南等地,还保存着相当完整的傩戏。保存在安徽池州贵池地区的傩戏,即是古老傩祭的民间遗存。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古名贵池,是座千年历史古城。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城虽然旧貌换了新颜,但依然可以找寻到许多岁月的留痕。当你走进古城的傩文化园时,就可以体会到  相似文献   

15.
傩戏被称为研究戏剧文化的“活化石”,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现存丰富的各具特色的傩文化,不同社区的傩文化因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征。总体看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傩文化具有艺术审美、教育、娱乐和文化传承功能,并可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贵州民族戏剧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中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文化,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一种戏种。这种源于古时的巫术的最古老的文化形态,无论是傩舞还是傩戏,都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蕴,  相似文献   

17.
董韶军  朱龙 《春秋》2014,(3):57-59
正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古老宗教,创立于汉朝末年,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发源于我国春秋战国的方仙家,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它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土特产,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18.
市依族民间戏剧文化,是指布依族的布依地戏、布依花灯戏、布依彩调戏、布依八音坐唱戏、布依傩戏为主体的总称。建国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布依族民间戏剧文化得到社会的公认和发展,布依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屹立于祖国戏剧文化之林。布依族民间戏剧是布依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布依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美术、说唱艺术等发展的硕果。 布依族民间戏剧文化、无论是布依戏或是布依花灯戏、布依彩调戏等,均有其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有较为稳定的戏剧化曲调,有近百个民族剧目和移植节目,也有一定的虚拟表演程式和与此相应的戏剧角色及行当,是布依族民间音乐、舞蹈、表演和谐的统一体,在我国诸多的戏曲中是独树一帜的。布依族戏剧文化活动,在布依族聚居地区相当盛行,深受  相似文献   

19.
傩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类有漫长的发展和流变过程的传统文化现象。它基本上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以驱疫逐鬼,请神求愿,祈福保生为主要目的的原始宗教文化行为,其在周代(公元前11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很发达了。  相似文献   

20.
“傩”是古代一种驱鬼逐疫的祭祀活动,具有浓厚神秘的宗教意味。唐、宋驱傩活动虽然上承汉制,但娱乐成分已逐渐浓厚,可以说傩戏乃唐、宋岁时节令中颇为特殊的一种游艺活动;而宋代崭新的驱傩仪式,更推动了傩戏的发展。诗赋之介入傩文化,不仅使雅文学与俗文化相结合,更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歌舞喧腾的傩戏场面,傩文化拓展了诗赋视野,扩大了诗赋素材,更呈现出特殊的时代风貌。因此,本文拟参酌文献史料,爬梳唐、宋诗赋中之傩文化题材,藉由其内容与艺术特色,以呈现唐宋诗赋中傩文化之书写状貌,并肯定其民俗传承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