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公平观,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与配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以实现经济公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以实现政治公平;把教育公平作为实现文化公平的基石,强调并推动普及教育,确保教育机会的公平;强调人民应当享有同等的基本权利和社会地位,以实现无差别的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2.
况建军 《求实》2001,(8):37-39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首先应解决方法论问题 ,即一是从社会形态的角度来全面认识社会的本质 ;二是从价值的高度来认识这种社会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社会主义并不是不能定义的 ,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实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 ,使人得以解放和发展的社会。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有助于正确把握和建设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3.
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1)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社会主义在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根本之点。《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生产  相似文献   

4.
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自然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许多人仿佛觉得是一个能说清楚又不太清楚的问题.事实上什么是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能够说清楚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政治上必须由共产党来领导,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这些本质特征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现方式体现出来,即需要通过体现这些本质特征的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体现出来,而对这些具体问题的回答不能离开社会实践,没有现成的答案,这个既清楚又不完全清楚的问题只能由发展着的社会实践来继续回答,这也就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国从一九五六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国家的实力不断壮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6.
卫兴华在《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11期撰文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两个概念的内涵是不完全相同的;私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不能一起构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容,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制经济可以为公有制经济利用并与之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与发展,表明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走道路的“特色”,并不表明它们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有…  相似文献   

7.
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它同其他社会一样,也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在内的综合体。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正是通过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这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是一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也不仅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制度,而且是一种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这三个方面,都是社会主义制  相似文献   

8.
辛岩 《党史文汇》2006,(1):12-14
2006年是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50周年. 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私有制社会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9.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道路。半个世纪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更为重要的是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实现了全面发展。事实证明,这条发展道路不仅符合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规律,而且符合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了进一步深化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必要提出“初级形态的中国社会主义”概念,并深入探讨这一概念的理论问题。(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从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生产组织形式两个层次的有机结合,来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性质作出界定的。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只能以全部社会化大生产这种现代生产力作为物质前提。而社会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那么,达到什么程度算高度发达呢?其实,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全部社会化大生产,它同全  相似文献   

11.
文魁 《新视野》2000,2(5):4-5
所有制关系的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最深刻的改革,当我们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时,这个问题尤为关键和重要。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了新的表述,并提出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含义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新命题。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对公有制进行重新认识。所有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对生产条件的关系。所谓生产条件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因素。但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毛泽东恩想的关系,应从指导恩想和主题两个层级来考察和认识。指导思想是最高的宏观层级,主题是次高的中观层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最高的宏观层级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次高的中观层级的主题。事物之间的关系讲究对等性,理论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与毛泽东思想对等的关系,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恩想和科学发展观,而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等的关系,是毛泽东思想的主题,而不是毛泽东思想。那么试问,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什么?笔者认为,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新民主主义理论。所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等的关系,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坚持和创新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变革现实目标继承创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变革现实目标;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继承创新了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理论继承创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理论;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理论继承创新了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理论;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创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限于篇幅,本文重点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继承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全新理论程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新理论。这个新动力论,不仅为唯物史观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一般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增添了理论光辉,而且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注入了活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含...  相似文献   

14.
现实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效和 《新视野》2002,1(5):10-12
一现实社会主义,或者说斯大林以来的社会主义,是没有完成马克思和列宁所说的过渡时期任务的社会主义。为了说清楚这一点,有必要对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即他们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基本观点,作简要的分析和比较。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代替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有时被称作共产主义,有时被称作社会主义,二者在科学意义上是没有区别的。马克思预见的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基础上的社会,因而是消灭了商品生产、消灭了阶级和国家的社会。马克思后来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主义划…  相似文献   

15.
常宗耀 《唯实》2008,25(2):31-36
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中考察马克思的公平观,可以看到,公平的实现是和消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雇佣劳动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但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也只是历史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更不是绝对平均主义。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公平与效率的均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社会公平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维护社会公平的体制和机制。讲“效率优先”,不能变成“唯效率论”;强调“兼顾公平”,不能把公平“能兼则兼,不能兼则弃”,更不能变成“公平次要论”甚至“不要公平论”。社会主义社会是实现社会公平的社会,因此,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高尚全 《奋斗》2008,(8):58-58
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的重大课题。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内,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基本上以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逐渐丰富,人们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最主要的有三个: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原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是历史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要以最广大人民为价值取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公正的辩证批判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吸取资本主义形式公正的历史合理性,而且要实现以此为基础的实质公正,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公正的分配.马克思分配公正观的历史辩证法要求必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减少初次分配产生的不平等,通过再分配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准备条件.  相似文献   

19.
宗教道德是调整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则是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属于世俗道德;宗教道德体现的是神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则是一种人道主义;宗教道德对人的行为约束是通过神的威慑力量、通过人祈求神的宽恕和恩赐的利己性动机来实现的,而社会主义道德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利益关系基础之上、是靠社会舆论和人们通过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客观的社会生活规律的认识所形成的自觉道德意识来约束人们行为的,因而它是一种现实的、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社会公德,即集体主义道德…  相似文献   

2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国际国内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应如何确定我国社会的发展阶段,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实践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形成,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借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和总结我国三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在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前苏联、东欧一些国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忽视了列宁的思想。他在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于1936年11月25日在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