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体现了人类自我主体意识的一种历史性觉醒。准确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基础、内涵和外延,需要超越两极对立和国际争霸等旧的意识形态及其思维套路,从理解人类现实主体形态的结构和层次入手,深刻理解"类主体"这一特定主体的存在和意义。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要以"不缺席、有担当、不争霸"的勇气、智慧和胸怀,担当起对人类光明前途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正第一,维护人类利益的世界视野。新世纪的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系列生存危机:资源枯竭、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等问题,同时,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也在逐渐突显。所以,命运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些难题并非一国之力所能解决,而是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应对。"人类命运  相似文献   

3.
唐瑭 《唯实》2018,(5):17-20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并于同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在2017年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面对全球治理的挑战,"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正>从毛泽东的"环球同此凉热"到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不断与时俱进,中国逐渐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命运共同体"的提法,最开始出现在2011年《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上,后在十八大报告中隆重推出,虽发轫于20世纪下半叶国际社会"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  相似文献   

5.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人类共同“命运”之上的“共同体”,对“命运”意蕴的解读,将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整体阐释、对外传播和全球认同。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命运”一词的翻译也在不断调整演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西进之路”过程中的误读与曲解,部分正是由于中西文化间关于“命运”的不同体会和认识。因此,必须回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重要论述中,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命运”的意蕴。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与国际社会合作的日益加强,国际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将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我国的国际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也显得更加紧迫。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为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在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内引领地位的同时,把握提升国际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机遇,在尊重意识形态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同,积极推进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我们应该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共同消除引发战争的根源,共同解救被枪炮驱赶的民众,共同保护被战火烧灼的妇女儿童,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让人人享有安宁祥和。  相似文献   

8.
正编者: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该如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它提出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为我们详细解读。问:自2013年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深刻阐释这一理念及其内涵,党的十九大  相似文献   

9.
正一是所谓"历史的惯性"和旧的观念作祟。"人类命运共同体"尚处于萌芽状态、"初级阶段",该理念的最终实现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国际关系的现实是,各国矛盾根深蒂固、错综复杂,对立对抗仍是常态,针对第三方与排他性的集团结盟还有相当市场,文明冲突与歧视屡见不鲜,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霸道强权的冷战思维依旧顽固。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这一带有鲜明原创性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新时代良好国际秩序的构建,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对全球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对人类命运的重新思考,在全球维度上思考人类发展,在人类维度上考量国际关系。这一思想,把所有国家的利益综合考量、整体考量,反对那种将本国利益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面临的现实境遇,呼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中国正是基于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视角将和而不同思想运用到外交理念中,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路线,表达了和而不同思想的当代诉求。  相似文献   

12.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后,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不断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和赞同,这一倡议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当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认同与赞赏,生动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在此,特摘录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部分重要论述,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全世界的普遍交往为实现条件,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政治共同体;一个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经济共同体;一个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一个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共同体;一个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共同体。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延续,在致思逻辑、哲学基础、价值旨归及实现条件等方面与"真正共同体"思想相一致,在目标指向、实现方式以及理想模式等方面是对"真正共同体"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陶群 《世纪桥》2020,(3):75-78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在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凸显出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习近平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这一构想不仅仅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更多的是对于全世界、全人类而言。所以,二者间的共同性是我们探析的主要方面。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间共同性进行探析,可以使我们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解把握得更加准确,领悟到其中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具有鲜明的实践旨趣和特定的国际背景,是中国共产党在全球化时代对国际法的新发展。在国际法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国际法的价值观相符合,体现为人本意识、合作意识和共进意识三个层次,以维护或推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其最高宗旨。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准确把握全球发展局势、顺应时代潮流作出的选择,这一思想是为谋求全人类的整体利益服务的,是富有远见卓识的外交战略。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蕴藏着丰富的伦理情怀,对该理念进行伦理学层面的探究与解剖,有利于为其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有助于提高该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  相似文献   

17.
《世纪桥》2019,(11)
文化心理植根于过去,又孕育着未来,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基本特征。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深层的"和谐""互爱互助""反对战争"等中华和合文化心理有着本源的联系,这种文化心理使人们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能够自觉地认同并接受该思想。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心理建构应当重申中华和合文化心理,整合西方民主文化心理,坚守共建共享发展心理。  相似文献   

18.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出现的重要概念,它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国际事务、开创大国外交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都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让这个外交领域的"高频词"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作为世界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一员,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一直贡献着独特的治理智慧。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努力加强不同制度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为当代全球治理提供更多"中国经验",使世界历史朝着增进人类福祉的正确方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具有丰富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9.
《探索》2017,(5)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1))中指出:"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领导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标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当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时,揭示了创造新的概念和术语在理论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他讲道:"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资本论〉英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这个论断阐明了创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工作和关键性环节。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标识性概念,构成了新的理论体系的逻辑枢纽,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为此,我们组织了几位同志就这些标识性概念的内涵、价值特别是它们的建构方法进行了研讨,现将这一组成果奉献出来,以期推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