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我的父亲是一位没有经过长征的"长征干部"。"文革"期间,我陪着父亲写了一年的各类检查。父亲被审查的历史问题之一就是:为什么逃避长征?有一天,他气不打一处来:"什么逃避?他们是突破重围跑出去的,要我们坚守根据地,说他们很快会打回来。我怎么会知道,主力红军已经撤走了,我们还以为自己是在主战场的主力红军呢。"  相似文献   

2.
今年4月份,我们来到素有“支部像团火、党员个顶个”之称的某部红八连调研。一入连门,我们就被浓厚的传统之火所感染。现任党支部书记骆玉双庄严而神圣的把一本“红军传人簿”递到我们面前,深情而凝重地向我们讲起这本“红军传人簿”的来历。  相似文献   

3.
红军桥在瑞金城东6公里处叶坪村,有一座木头搭建的桥,横跨绵江河,是洋溪村的主要通道。它的旁边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驻地,即叶坪革命遗址群。这座桥被群众称为"红军桥"。这座桥是毛泽东、也是党和苏维埃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相似文献   

4.
正在建党百年之际,笔者来到闽西北革命老区考察,在将乐、清流、大田和华安等地,看了一处又一处当年红军的战场,读了一条又一条当年红军的标语,听了一个又一个红军故事,还品读了毛主席的壮丽诗篇《如梦令·元旦》,遥想"风展红旗如画",心中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5.
“朱毛红军“最早见于何处,又是怎样扬名国内外的?长期以来在中共党史和红军史著述中未见提及.经过查阅历史文献与有关史料考证发现,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她创建不久即被称为“朱毛红军”.尔后,随着红四军日益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朱毛红军”成了全国第一支红军部队——井冈山红四军的代称,这不仅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而且为全党全军所公认.今天,我们考证这一称谓的来龙去脉,对于全面系统地认识朱德、毛泽东在创建人民军队中的伟大功绩,了解红四军在建军史上的历史地位,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1933年春天,由张国焘、陈昌浩领导的以徐向前为总指挥的红四方面军到了我的家乡四川省沧溪县.红军的到来,给我们这些世世代代受地主剥削和压迫的穷苦人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光明.红军在我的家乡打土豪,分田地,宣传贫苦人要团结起来打倒旧军阀,推翻人压迫人的旧社会.我们被红军革命精神所感动,我和父亲、姐姐都投入到革命洪流中来了.我父亲被村里人选为第一任村苏维埃主席,后来又担任村川陕苏维埃总社的社长.我也参加了赤卫队.1933年8月,我与父亲、姐姐分别参加了红军.我当时只有14岁,参军后被分配到红四方面军89师独立营当战士,在与国民党军浴血奋战一年多后,于1935年初开始了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为了北上抗日而会合的艰苦长征.  相似文献   

7.
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采取了一套比较科学、行之有效的优待俘虏政策,如尊重俘虏的人格并给予平等待遇、释放或改造俘虏、对被敌利用的不明真相的被俘群众进行特殊处理等。红军之所以采取优待俘虏政策,是由红军的性质所决定的,既出于阶级友爱的考虑,也是为了打破敌人对红军的造谣污蔑,扩大红军良好的政治影响。这一政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俘虏在下次作战时不再与红军为敌,并成为红军主要的兵员补充。  相似文献   

8.
王林  谢洋  胡宁 《党员文摘》2021,(1):39-40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安和镇四所村村民李德明遵嘱将父亲李大棋葬在了村后高山上,让他能看到牺牲在湘江畔的红军战友们。李大棋本是江西省兴国县枫边乡山下村人,十多岁参加红军,湘江战役时任红五军团34师101团3营营长。1934年12月3日,该团在安和镇一处名为文塘的地方(现属四所村)遭受国民党桂军夹击。李大棋因腿受重伤无法行走,战友背他突围躲入山中。几天后,敌军离开,红军也走了。拖着伤腿的李大棋只能留在村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也没有返回老家。李德明说:"父亲告诉我们,他的战友全都牺牲在了文塘,他要一世都在这里陪着他们。"  相似文献   

9.
散木 《党史博览》2007,(4):53-55
索尔兹伯里在其《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四处提到徐梦秋,并称其为"红军第一位历史学家" 之所以想起了徐梦秋,首先是有这么一本书被人们经常提起--《红军长征记》.这部在长征结束后由长征部分亲历者撰写的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回忆录,徐梦秋是其中编辑之一.  相似文献   

10.
《党史博采》1996年第4期刊登了方培虎同志的《少共国际师——一支特殊的红军队伍》(以下简称方文)一文,我们读后获益匪浅。但文中有几处提法是否确切,值得商榷。我们愿与方培虎同志共同探讨。 一、“少共国际师”是何时成立的? 方文中所阐述的“少共国际师”成立之原因及过程,我们的看法与之相同。但方文认为“少共国际师”  相似文献   

11.
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万里长征,不仅以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而向世界宣告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重要力量,而且培养、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踏着红军的足迹奋勇向前。翻开红军长征史料,会发现有这样一个特点: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常是一边行军一边频繁地开会,在湘江战役之后尤其明显。70年后的今天再去回顾这一系列会议,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发生的一次又一次伟大转折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2.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在参观由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等几个部门联合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大型主题展览及观看有关长征的电视片过程中,不时被一次又一次在危急与斗争中拯救了党、拯救了红军的重要会议所吸引、所震撼。于是,我蒙生了对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会议进一步予以梳理和咀嚼的念头,以期从中受到陶冶和启迪。  相似文献   

13.
过梵净山     
刘兆林 《当代贵州》2005,(16):56-57
以前不知道,黔东的铜仁,还有这么美的一片山。从红军长征出发地走下来,一路看过许多山,让我动了情的,却独独是这没听说过的梵净山。我们中国作家采风团,是从赣南的瑞金、于都、兴国、井冈山等地,沿红军长征路来到梵净山的。此山在贵州省北部,靠近黔、川、湘、鄂交接“四角”处的江口县和印江县境内。当年主力红军长征并没翻越此山,只是红二、六方面军会师北上时,在山下路过。而我们的重访长征路,是坐着汽车访的, 一路唯一没坐车翻越的一座山,就是这梵净山。  相似文献   

14.
遵义,一片红色的热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激战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当年红军长征路上的一处处红色经典,留给后人许多红色记忆。6月15日到21日,笔者参加全国党刊“重走长征路走进红色贵州”联合调研采访活动,重走当年的红军长征路,亲身感受革命传统教育,对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这一始终不变的宗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15.
在武夷山大安村,流传着一个彭德怀与挑夫的动人故事。这位当年的挑夫名叫暨财生,生于1918年,是武夷山市洋庄乡大安村人。土地革命时期,大安是方志敏、邵式平、黄道打造的赣东北苏区的一处亮点,后为中央苏区一部分。1933年1月,15岁的暨财生参加了红军。不久,暨财生和闽北25名红军战士一起被抽调  相似文献   

16.
成熟的领导核心是政党成熟的基本标志。以列宁对成熟的领导核心所下的“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体”的定义来看,迟至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之前,中国共产党尚未有成熟的领导核心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走向成熟,这也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在参观由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等几个部门联合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大型主题展览及观看有关长征的电视片过程中,不时被一次又一次在危急与斗争中拯救了党、拯救了红军的重要会议所吸引、所震撼.于是,我蒙生了对红军长征巾的重要会议进一步予以梳理和咀嚼的念头,以期从中受到陶冶和启迪.  相似文献   

18.
孟兰英 《求贤》2006,(10):28-30
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万里长征。不仅以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而向世界宣告。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重要力量。而且培养、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踏着红军的足迹奋勇向前。 翻开红军长征史料。会发现有这样一个特点: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常是一边行军一边频繁地开会。在湘江战役之后尤其明显。70年后的今天再去回顾这一系列会议,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发生的一次又一次伟大转折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9.
成熟的领导核心是红军长征胜利的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熟的领导核心是政党成熟的基本标志.以列宁对成熟的领导核心所下的"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体"的定义来看,迟至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之前,中国共产党尚未有成熟的领导核心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走向成熟,这也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1935年12月间,黄立贵、曾镜冰、王助、饶守坤、左丰美等率领100多人的红军队伍到屏南上楼,驻扎在一所大庄院里,我记得住了一天一夜。不料,我们的行动被国民党密探得知。第二天,一早大部队先走,剩下我们40多人,正准备出发时,“砰!砰……”敌人的枪声响了。黄立贵师长立刻命令我们迅速关起庄院大门。这座大庄院四面筑有封火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