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惯了霓虹灯下夸张成习的广告文字,已经有点“虱多不痒”,不以为意了。比如曾经有一回,媒体曝光说,某大城市工商部门检查两个月的1857条医疗广告,1190条言过其实。违规率达64%。  相似文献   

2.
<正>李一氓1903年出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逝世,在其65年的革命生涯中形成了不言功、不忘本、不唯上、不吝财、不求名的高尚品格,成为共同塑造共产党人高尚人格的模范。一、不言功李一氓在对待自己所取得的业绩上虚怀若谷,不仅不争不炫,而且不屑一顾。李一氓是1925年入党的老共产党员。他在大革命时期即投身国民革命军,参加过北伐战争。  相似文献   

3.
彭苏 《党史博采》2024,(1):44-48
<正>李一氓是我党高级干部,他亲历了北伐、南昌起义、上海中央特科、长征,还担任过毛泽东的秘书。抗战中出任新四军秘书长,是皖南事变幸存者中职别最高的知情人。他一生结识了党内外众多领导人和亲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而且是党内公认的诗人、书法家和收藏家,被陈毅称为“党内少有的大知识分子”。南昌起义中郭沫若的入党介绍人1903年2月,李一氓出生于四川彭县(今彭州市),小学毕业后考入成都联合中学,同学中有李硕勋和孙元良。1921年,李一氓离开成都,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沪江大学和东吴大学。  相似文献   

4.
李一氓是一位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和长征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并兼具多重身份:诗人、书法家、版本目录学专家、收藏家……陈毅同志曾赞誉他为党内少有的大知识分子;谈到一件作品,学术泰斗钱钟书说,能得到李一氓同志的赞扬不容易;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则深情撰文纪念“这位可尊敬的、为红学立了功的老人”。  相似文献   

5.
李一氓谈皖南事变与项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一氓在皖南时期任新四军秘书长,也是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的秘书长,是皖南事变的见证人之一。南北、董之曦二位同志于1982至1990年期间多次访问李一氓,根据他的几次谈话内容,以及他的两次书面答复,整理成这篇文章。现将此文发表,供党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2013年是曾任苏皖边区政府主席的李一氓同志110周年诞辰,虽然李老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为苏皖边区政府所做出的贡献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相似文献   

7.
正李一氓(1903-1990),四川省彭州市人,无产阶级革命家,近代著名诗人和书法家。李一氓是中共党史上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在上海求学期间就接受了马列主义教育,并于党成立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李一氓是位很有才华的诗人和书法家,为了革命事业,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和红军长征。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将江南八省的红军游  相似文献   

8.
李一,原名李军,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重庆道教协会副会长,缙云山绍龙观住持以及重庆市政协委员。  相似文献   

9.
井冈山大井村毛泽东旧居门前,有一块大石头,当年毛泽东经常坐在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程。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块石头为“读书石”。毛泽东酷爱读书。可以说,凡是他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都有他读书学习的生动故事。在井冈山时期,他随身带着可以装“文房四宝”的土布口袋,每到一处总是先摆好笔墨纸砚,以便随时学习、工作和写作。长征路上,有时患病躺在担架上,或骑在马背上,他仍然坚持读马列的书,自嘲地说自己是“马背上的马列主义”。  相似文献   

10.
井冈山大井村毛泽东旧居门前,有一块大石头,当年毛泽东经常坐在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程。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块石头为"读书石"。毛泽东酷爱读书,可以说,凡是他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都有他读书学习的生动故事。在井冈山时期,他随身带着可以装"文房四宝"的土布口袋,每到一处总是先摆好笔墨纸砚,以便随时学习、工作和写作。长征路上,有时患病躺在担架上,或骑在马背上,他仍然坚持读马列的书,自嘲地说自己是"马背上的马列主义"。毛泽东为我们树起一座读书的丰碑,"读书石"具有永远的昭示作用。读书无需太多投入,  相似文献   

11.
读书被视为有修养生活的一种雅事,而就读书方法而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人而异、因时而别。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里说:“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相似文献   

12.
许明 《当代贵州》2014,(20):17-17
正"无聊才读书"也没什么不对,可怕的是无聊也不读书。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视读书的民族之一。历史上文人骚客关于读书的箴言、名句俯拾皆是,流传至广,今天仍然是众人耳熟能详的励读鸡汤。诸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爱读书,涉猎的书籍包罗古今中外,也经常号召大家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这里我们就介绍几个习近平总书记与书的故事。故事一:带一箱子书下乡1969年1月,16岁的习近平在延安开始知青生涯。曾任梁家河村村支书的石春阳回忆有人扛箱子时,拿了  相似文献   

14.
正古人说:"读书如同吃饭,善吃者长,不善吃者病。"说的读书要有方法,得法者受益,不得法者可能受害。怎么读书?我体会到,就是"三种方法",即:问、钻、思。问是前提。问者,疑问也;学问者,边学边问也。"生疑—析疑—解疑"是读书的过程,有疑而入,无疑而出。一个人读书,如果心中无疑问,则无法调动阅读胃口,亦  相似文献   

15.
<正>媒体报道,深圳近期出现了一个新现象,被一些人视为"无用之书"的文史哲书籍销量走高,有的还成了畅销书。看罢新闻,且喜且忧。喜的是,人们的读书取向在回归、品味在提升;忧的是,"有用"、"无用"的争论仍有所闻,废弃不读的现象并未消失,否则人文书籍在书店里受欢迎也就不会成了"新闻"。"无用之书"是不是真的没用?毛泽东同志不仅自己酷爱读书,还鼓励党员干部要经常读书。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惜墨如金的《工作方法六十条》里,也是苦口婆心地告  相似文献   

16.
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只精读一本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两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两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  相似文献   

17.
书籍,记述着人类历史和人类对社会,以及对大自然的感知、感觉、感悟;记载着古今中外人类所积累的经历、知识、经验;记录着多姿多彩的高山、河流、绿水;记忆着波澜壮阔的人生、风情、世俗。古人有把“读书使庶人变为贵人,不读书使贵人变为庶人”之说,高尔基有把书籍比作人类进步的阶梯之言,莎士比亚有把“优秀书籍称为全世界营养品”之语,毛泽东有把“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的教诲。  相似文献   

18.
大凡好文章都追求一种含蓄美——借物以抒情,即事以明理;情不显出,理不直指。我们在阅读时如果只是一般地“看”一下,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作品的内蕴。要想穷通作品内蕴,必须得下三种功夫。一曰“诵”。文字是意象符号,单用眼看难以“意象全出”。诵读把死文字变成活音调,创造出一种进入佳境的氛围和契机。  相似文献   

19.
李长山 《学习月刊》2013,(15):13-14
书籍,记述着人类历史和人类对社会。以及对大自然的感知、感悟、感想:记载着古今中外人类所积累的经历、知识、经验;记录着多姿多彩的高山、河流、绿水;记忆着波澜壮阔的人生、风情、世俗……对党政干部来讲,读书学习涵养人.可以察秋毫、明大势、定方位、施方略:多克己、严自律、强修养、廉为政:站得高、经天地、展宏图、创伟业……读书之益,益己、益事、益社会,与“日异其能.岁增其智”相生、相伴、相依.它让人无往而不胜,立于不败之地。今日.应该如何读书?需要做好“加减乘除”四门功课。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曾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做好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一度引起各方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