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嫦 《湘潮》2016,(4):251-254
谢冰莹,1906年出生于新化大同镇谢铎山的一个小乡村,原名鸣冈,字凤宝,因父亲是清末举人,谢冰莹从小便随父读四书五经,12岁进入大同女校学习。1920年转到益阳信益女子中学,1921年夏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未毕业即投笔从戎。1926年冬前往武汉两湖书院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六期女生部受训,1927年随叶挺的革命军西征,开始创作《从军日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兵作家,也是一名作用非凡、颇具影响的抗日女将军。早年曾与陈天华、  相似文献   

2.
正1953年冬,朱德在一场有田汉、裴曼娜等文化界人士参加的晚会上说:"中国的作家太少,特别是女作家更少,冰莹若能回来多好!"朱德口中的"冰莹",就是现代著名女兵作家、抗日女将谢冰莹。叛逆的"岗猛子"谢冰莹,原名鸣岗,字凤宝,其意在于"凤鸣于高岗之上"。1906年10月22日,谢冰莹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古梅山腹地谢铎山(今冷水江市铎  相似文献   

3.
邬梅丽 《湘潮》2016,(4):247-250
谢冰莹(1906-2000),原名谢鸣岗,字凤宝,笔名林兰、南芷、英子、忆萍、阿木林、纪佬、冰莹女士等,湖南新化铎山人。早年与陈天华、成仿吾一同被称为"新化三才子"。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女兵。1927年出版《从军日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兵作家,大革命时期一手握笔、一手拿枪的文坛武将。她以女兵的姿态、朴质的文笔和木兰以后罕有的独特感受写作的《从军日记》,风靡文坛,成为北伐战争弥足珍贵的历史记  相似文献   

4.
二三十年代,一部《从军日记》和一部《女兵自传》曾经蜚声中外,作者就是当年的女兵,现代著名女作家谢冰莹。解放后,谢冰莹因去了台湾,在大陆渐渐鲜为人知。直到80年代,海峡两岸开禁,有关她的情况传到大陆,才又引起人们的注目。叛逆的女性1906年,谢冰莹诞生在新化县大同镇(现为冷水江市铎山乡)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庄。父亲是清末举人。谢冰莹五六岁时,父亲就教她读《唐诗三百首》,  相似文献   

5.
话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位名字接近、年代相近的女作家,一位叫谢冰心,一位叫谢冰莹。谢冰心,即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冰心。她是福建长乐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而另一位谢冰莹,无论是与“谢冰心”还是“谢婉莖”之名,都只有一字之差,不太熟悉其人其事迹者,容易混淆。  相似文献   

6.
7.
8.
抗非典斗争中,有两件小事给了我至深的印象。 北京某传染病医院,在抗非典斗争中打了一场恶仗。他们是最早接收非典病人的医院之一。而这是在没有思想准备、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接收的。开始时相当被动,打得很苦。护士被感染的就有27人。第一阶段的遭遇仗过去,医院调整了部署,重新配置了力量。当一切安排完毕,院长、书记到医院对面的饭店去吃饭。开门进去,只见4位新老护士长正坐在那里,又是抽烟,又是喝酒。见此情景,院长、书记鼻子都酸了。他们不敢打扰、惊动这几位即将上前线的女孩子,只是悄悄地走到柜台前,掏钱替她们结了账。 我的一位朋友4月下旬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拿起话筒,只听得一个女孩的声音叫了声“爸爸”,然后就不说话了,只是哭。这位朋友听声音知道不是自己的女儿,可是想不出是谁,再三询问,才知  相似文献   

9.
<正>共产党人的亲情与信仰从不矛盾,亲情融于信仰之中。1950年11月25日,位于朝鲜平安北道东仓郡大榆洞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里异常繁忙。忽然,外面拉起了防空警报,大家开始迅速撤离。美军4架野马式战斗轰炸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当烈焰被扑灭后,人们才发现,一个刚才还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年轻人竟没来得及撤出,不幸壮烈牺牲。而这个刚满28岁的年轻人,就是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  相似文献   

10.
余丽莎 《世纪风采》2008,(10):43-44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击外族的欺侮。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携手并肩共赴国难。随即在陕甘宁边区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改编后不久便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相似文献   

11.
民国初年(1912年)至民国14年(1925年),湖南省无年不灾,无县不灾;三湘四水,饿殍载道。  相似文献   

12.
正四爱心不泯,上下求索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在中国科学界中,谢希德是最有影响的人士之一。"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科学家、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巴定教授访问中国后对谢希德的赞誉。其实,谢希德不仅是一位国内外知名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她先后担任复旦大学副校长、校长达10年之久,为复旦大学走向世界,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1987年6月,作为复旦大学校长的谢希德在接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授予名誉博士时,被《今日美国》报社记者称为"中国的哈佛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13.
谢老汉颁奖     
农五师八十九团建安公司谢良老人,今年72岁,原籍四川,1953年抗美援朝回国后,自愿到新疆兵团工作,直到1988年退休,膝下有三男两女,谢老汉教子有方,三男两女都已成家立业。谢老汉退休后,家里形成一个家规,每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或单位在工作当中多少会得到领导或组织的关心帮助,或大力提携促其成长进步,或雪中送炭解决实际困难,或创造条件帮带赢得荣誉。不少单位或同志事后会由衷感激,通过不同形式表达自身的谢意。这本身无可厚非,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懂得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德,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或单位在工作生活当中多少会得到领导或组织的关心帮助,或大力提携促成成长进步,或雪中送炭解决实际困难,或创造条件帮带赢得荣誉,不少单位和同志事后会由衷感激,通过不同形式表达自身的谢意。这本身无可厚非,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懂得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德,但现实中存在的公恩私谢和私恩公谢的现象,却是变相的腐化问题。公恩私谢是指一个单位或个人受到组织、集体的关心、培养取得了荣誉进步或破解了难题,本应以更高的标准积极工作来感恩、回报组织,但受益单位或个人认为是主要领导或某一个领导关心的结果,因此把恩情记在某个领导身上,私下以公款公物表示谢意,从而形成感情上的依附关系,以至发展为派别山头,感恩组织变成了感恩个人,对组织负责变成了对个人负责,容易造成跟风站队、亲疏远近、划圈等不良风气,同时,也容易鼓励放纵一些领导  相似文献   

16.
在五、六十年代,当一些同志取得进步、获得荣誉或利益的时候,他们往往由衷地说出感谢党、感谢组织培养之类的肺腑之言。而近年来,这些话听得少了,相反,人们却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同志晋升了职务,被奖励工资的时候,他们不是感谢党、感谢组织,而是感谢某书记、某科长。有位同志在接受他入党的党支部会议上,感激地握住党支部书记的手连声说:“谢谢书记”。  相似文献   

17.
公恩不私谢     
郭庆晨 《奋斗》2005,(8):55-55
在湖北襄阳的岘山有一名碑曰“堕泪碑”。此碑是为纪念西晋开国宰相羊祜而立的。羊祜一生仁德,他去世后,襄阳百姓为纪念他.特地在他生前喜欢游憩的岘山刻下石碑,建起庙宇,按时节进行祭祀。由于人们一看见石碑就要落泪.故称之为“堕泪碑”。  相似文献   

18.
刚进入本溪市南芬区,写有学先进、比先进,争做谢宝星式好干部字样的横幅便映入眼帘。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他胸怀大局,具有维护稳定的政治意识,对党充满感情,对事业充满热情,对群众充满真情;  相似文献   

19.
清朝名臣谢济世一生颇多坎坷,四次被诬告,三次入狱,两次被罢官,一次被充军,一次刑场陪斩。这些遭遇足以让我们认为他的一生充满了怨愤和不平,但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20.
邓子恢生于1896年,比毛泽东小3岁。1929年5月,邓子恢在龙岩城外的龙门圩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从这时起到1934年10月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5年时间,他们从相识到相知,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红四军三打龙岩,毛泽东感谢邓子恢出谋策划1929年5月23日,毛泽东率领红四军进抵龙岩城外的龙门圩。在这里,毛泽东与专程赶来的中共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相遇。邓子恢代表中共闽西特委向毛泽东等四军领导汇报了驻守龙岩的敌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