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杰作,也是体现中华文化的范本。一是体现中华文化人文品格。习近平同志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和道德资源,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人文品格。这种品格,主要体现为中华文化具有包容和忍耐、崇尚亲和友善、博采众长和与时俱进的特征。二是弘扬中华文化人文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中华民族精神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人文精神。三是丰富中华文化人文思想。中华文化之所以为中华文化,就在于它以人文思想作为最主要的根基、最牢固的磐石。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润事、以文资政。  相似文献   

3.
刘丽华 《新长征》2011,(10):54-55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他同时提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正>深化中华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018年8月,中山大学詹小美教授、青海大学武永亮教授和青海大学杨玢副教授共同主编的《"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正是着眼于深化中华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学术成果。历史记忆是集体记忆中该共同体所认定的"历史",民族交融是复合民族共同体族际互动的现实行为,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交往过程中的文化互动现象,三者密切相关,联结成民族文化认同过程的全景画卷。《"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由康立芳、杨玢  相似文献   

5.
《周易》在古代中国被看作“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思想倾向上,《周易》崇尚和谐,主张亲附聚合,高扬自强不息,倡导从革适变、与时偕行.这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头.党的十六大首次对民族精神作出简明概括,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6.
武少民 《学习导报》2013,(19):46-46
有着6000余年历史的汉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汉字的诞生,让中华民族的文化魂魄有所寄托与依归。《淮南子》中说:“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只因.,有了文字之后,“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可以说,汉字是鬼斧神王、惊天动地的伟大创造。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华文化5000多年文明发展过程中,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向世人展示了政治清明、社会进步、山河秀美的大国形象,也为推动世界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提升国家软实力,就要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创新性地发展文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4,(23):7-7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文化现代化。坚持中华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必须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中华文化的发展需要交流互鉴,对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应该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学互鉴、相亲相习。  相似文献   

9.
文明是促使一个民族不断延续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又不断浸润和定义中华民族。党的二十大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列为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任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并逐渐成为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探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动力之源,需要对长周期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进行深度解码,即从历史政治学的角度出发提炼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学理性资源。根基深厚的农业文明、包容和合的天下观以及共享智慧的轴心时代,是保障中华民族历史赓续不断的文明驱动力;不断延续的“大一统”传统、成熟的科层制与中央集权制以及多民族国家交融一体的族际整合实践,构成了中华现代国家最为基础的政治结构;“家国一体”的集体价值、“仁者爱人”的道德品质与“中庸之道”的行为准则,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伦理根基。  相似文献   

10.
触摸夜郎魂     
夜郎文化是中华民族光辉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时间之久,影响之大,值得贵州人为之骄傲。中华文化是多元的,当汉文化在中原兴起时,边疆地区也出现多种民族文化,夜郎则是“西南夷”文化的代表。所谓“西南夷”,  相似文献   

11.
本人参与了《福建精神读本》撰写的全过程,从研究写作提纲、撰写书稿、征求意见到初稿的统稿工作,因而有更多的机会涉人和了解了福建精神提出的客观依据、文化渊源、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使自己的思想受到了一次洗礼,深受其影响和感染,更是使自己受到了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一、福建精神承载了厚重的文化积淀福建精神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有着久远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的。无论是“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还是“敢拼会赢”,都是伴随着福建历史文化的发展而产生、丰富和发扬光大的,承载着厚重的福建历史文化的积淀,是福建历史文化的精粹和升华。首先从“爱国爱乡”来看。福建境内的居民,绝大多数是来自中原的移民后裔。福建先民不远千里,一路爬山、涉水、穿越山林,方可得以到达闽地。移民的经历和与山海打交道的历史,使福建人常怀思乡之心,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很强的寻根意识和很深的家国情怀,所以能爱国爱乡。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严复的“自强保种”的呐喊,都抒发了闽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其次从“海纳百川”来看。海纳百川,原指宽广的大海可以容纳众多河流,比喻人的心胸宽广可以包容一切。这也是同福建特殊的历史文化相联系的。福建人大多数是移民,到一个新地方必然要人乡随俗,尊重各种文化差异,而且很注意相互取长补短,以利于自己的更好、更快地适应和发展。正是在这种历史和文化背景中,福建人逐渐形成像大海一样宽阔、能够包容一切的胸襟。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其原创性贡献表现为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维度出发,以极为开阔的视野,生动回答了中华民族向何处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何处去、人类世界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以极为宏阔的气魄,有力回答了当代中国如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对待中华文化、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之问”。以极为壮阔的境界,充分回答了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如何凝聚起自信自强精神力量、如何凝聚起世界各国人民价值共识的“人民之问”。这也构成了进一步理解这一重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内涵性基础。  相似文献   

13.
《奋斗》2015,(5)
<正>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所在。就国家领袖而言,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对于中国发展远景的文化解读深度,不仅体现了个体的文化形象,同时也体现了国家的文化形象。习近平的文化观可以用"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来概括。文化自觉,就是指其对中华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的自知之明,以及对于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  相似文献   

14.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我们应该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 ,是对党的先进性所作的全新的概括。其中 ,关于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科学论断 ,是对十五大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的进一步深化。认真学习领会这一科学论断 ,对于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推进文化建设 ,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创造极其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形成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 ,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  相似文献   

16.
《前线》2014,(3)
<正>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当前,我国正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了清晰而具体的部署。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也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指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文化.文章从中国共产党近年来一系列纲领性文献以及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就中华文化对于民族复兴的特殊意义的彰显,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建立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为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释道对于人的关切与关怀等方面,阐述了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之中华文化,对于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文明崛起”的文化支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建设》2010,(1):50-50
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和各个国家都创造出了风格独具、辉煌灿烂的文化,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彼此融合,竞相发展。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们都会感受到文化的滋养和魅力。而在灿若星河的文化百花园中,中华文化更是独树一帜、格外绚丽。今天,亿万华人使用同一种语言和文字,有一致的文化认同;一个普通的小学生能认得王羲之的书法,一个普通的中学生能读懂创作于孔子之前的《诗经》。这种现象在世界各民族中独一无二,是中华文化的特质。为了向广大读者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气象万千的世界文化,本刊从2010年第一期起,开设《中华文化大观》和《世界文化揽萃》两个栏目,将对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事件以及名胜古迹等进行梳理,以期待读者能够从前人创造的灿烂文化中有所感悟、有所启迪,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汲取前进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前视察曲阜时提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作出的全景式总结,既是党第一个百年征程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政治宣言。以正确党史观研读《决议》,可以看到《决议》充分彰显了一个成熟大党重视和善于把握历史规律的高度政治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