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学术界通常以1845年前后为界,将马克思的思想分为青年马克思时期和成熟马克思时期。一般认为,异化劳动理论是青年马克思的核心思想,它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集中阐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手稿》是马克思运用“异化”概念最多的著作,在这本书中,马克思集中阐发的异化劳动思想体现了与以往哲学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陈学智 《世纪桥》2007,(7):59-59,128
异化劳动理论的实质是:它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的基本事实,揭露了工人同资本家的对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论述了异化劳动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及其与劳动者自身的关系,看到了异化与资本主义经济事实的关系,在异化理论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新阶段,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新阶段。但他当时还没有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异化劳动理论还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资本逻辑实质。数字资本主义的到来,使数字劳动成为主要劳动形式,并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类型等方面展现出了新特征。作为马克思劳动概念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外延和新的表现形式,数字劳动并没有将人从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反而使劳动异化表现出更具有隐蔽性、同化性的新特点。因此,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分析数字劳动异化问题,对当代数字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卫东 《唯实》2011,(10):38-4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把钥匙。资本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建立在强制劳动基础上的社会体系,马克思在正确认识到"工人"成为"肉体的主人"存在的必要条件的基础上,引入"强制劳动"这个概念,科学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同时,指出要消除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实现人性的复归,就必须破除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一个更公平自由的新社会体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构建异化的生产关系来剥削工人阶级的利益所造成的巨大贫富差异和劳动的异化现象,在他生前未发表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中,着重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斯密的学说,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劳动异化的本质,对人的自由思想和创造美的活动的真正价值体现做了详述。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也对当前拜金主义的异化消费模式、资本主义社会下数字劳动异化以及异质性劳动转变有着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公开问世以来,引起了极大的热议,这么多年过去了,关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起源、异化劳动理论的意义以及异化劳动理论能否消除的问题,还一直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尤其在当前社会制度下,异化理论不仅在经济领域存在,甚至在思想领域、科技领域以及教育等领域都存在异化的现象,所以对于异化劳动理论的讨论就更是当代主要的学术以及政治议题。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考察异化劳动的两条线索--私有财产与分工中,后者成为异化劳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分工的逻辑悖论及其造成的现实矛盾使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得以产生.在分工和商品交换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异化的发生仍然不可避免.强调以人为本是应对当代异化问题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8.
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摆脱了传统线下模式的部分规定,但是人们的劳动边界感也逐渐模糊,使得传统劳动与数字劳动的关系已呈现数集式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体现在传统劳动与数字劳动的异化过程的全同关系、生产资料的全异关系、劳动主体的上属关系以及创造使用价值活动的下属关系。生成式AI技术从传统劳动到数字劳动的异化过程中,形成了包括个人数字身份认同的异化、个人生活属性的异化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异化等具体表现形式。应致力于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生成式AI技术的赋能,健全生成式AI技术的保障,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下,加速数字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现生成式AI技术的优势互补,为促进生成式AI时代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朱祎艳 《世纪桥》2012,(7):32-33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剖析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的研究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而且还为我们研究当代社会的一些问题指明了方向。本文在简要分析异化劳动理论的概念及其内容的基础之上,结合科学发展现的发展理念,阐释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进入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数字劳动以更为隐蔽的方式成为当前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视阈下的全新命题,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劳动异化"的表现形式发生了转变。对于数字时代的劳动异化,需要重新回归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从源头上发现并探究数字资本逻辑主导下劳动异化的新特点。文章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在对数字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积极寻求解决当前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劳动异化的有效路径,探讨数字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力如何提升以及数字经济如何更好地实现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必须在全面准确地领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进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极其严密的条件下进行本质化定义的.它暗含的条件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厚理,这恰恰说明“劳动”是动静结合的产物。通过对“劳动”的动静结合的分析,构建“结合劳动”在价值形成中合力作用的框架.可以在坚持价值一元论的前提下.回答现实中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孔智光 《理论学刊》2003,42(3):132-135
美是以理想为核心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美的本质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既符合客观世界本质规律、又符合人类全面发展的长远目的即符合人类社会历史进步要求的理想关系.这种理想关系包含认识关系和伦理关系,又高于认识关系和伦理关系,是一种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现实与未来辩证统一的更具创造性、超越性、前瞻性的本质关系,而美的事物则是这种真善统一、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的感性显现.美的内容是形式化了的理想,美的形式是理想化了的形式.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推进,理想关系逐步向更高层次提升,美的事物也在保持相对恒久的同时,发展着革故鼎新的变易性.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尖锐,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影响我国充分就业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相关制度环境。由于我国劳动就业的相关制度不健全、不完善造成大量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劳动力资源或浪费或闲置,失业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应健全我国劳动就业的相关制度,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我国就业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消除一部分失业,缓解我国当前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4.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石.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本身具有价值,同时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使用价值的形成,但创造价值的仍然是人类的活劳动,劳动价值论仍然适用.同时我们应认识到知识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论在价值的计算基准、劳动结构、劳动方式、劳动产品的形式等方面都具有新的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在100多年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由于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社会经济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劳动价值理论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新趋势:创造价值的劳动内涵发生变化,外延不断扩大,复杂劳动更加复杂。据此新变化、新特点,本文概括抽象出“持续劳动”这一新的劳动范畴。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劳动力文化程度、所处环境、年龄、性别、流动形式、思想观念、家庭结构等差异是影响劳动力流动行为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和多子女家庭、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对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南山区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遇到了新的压力,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日趋尖锐。劳动力素质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就业机制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步伐,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今后宁南山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追求劳动效率与休闲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劳动效率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由追求绝对剩余价值向追求相对剩余价值转变,马克思指出这种转变给劳动者所带来的后果是劳动强度的增加与劳动的异化。劳动生产效率提高要求休闲效率也相应提高,追求休闲效率在加剧时间稀缺性的同时导致休闲异化,表现为自由时间之不可能。  相似文献   

19.
由于科技劳动可以创造出巨量价值,因而有人提出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这是对科学技术劳动的特点不甚了解的表现。科学研究和技术操作是两种不同的劳动方式,这两种劳动方式是由于人有继承前人抽象思维的结果并有把抽象还原为现实具体的两个特性产生的。这两种劳动方式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可以分别计量。  相似文献   

20.
劳动价值论正面临着种种质疑、难题和挑战。这些难题主要有:是否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如何解释自然资源的价值源泉和有偿使用?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如何解释价值生产中多要素投入与单要素产出的矛盾?如何解释古文物和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源泉?如何计算商品中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有这些问题得到合现解释,劳动价值论才能得以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