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以人为本,则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一个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体现在:以人为本深刻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原则;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赵伟 《传承》2008,(10):56-57
"以人为本"思想是党的十七大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可直接导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而且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原则。"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互助共进的: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以人为本精神的完美体现。只有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指导并检验我们所建构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思想是党的十七大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可直接导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而且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原则."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互助共进的: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以人为本精神的完美体现.只有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指导并检验我们所建构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周立丙 《人民论坛》2010,(5):220-221
发展以人为本就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提升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通过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地改革、完善分配制度、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等手段来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方法;并在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地延伸实现以人为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为最高价值,凸现了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价值理念。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把握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现实意义,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6.
论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研读中澄清对"人"认识上的理论误区来把握"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同时要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面实践中认识"以人为本;"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中看待"以人为本"。明确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科学内涵可概括为“以人为本,民主公正”。以人为本,侧重于社会主义性质和本质的层面界定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即回答社会主义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形态(价值理念);民主公正,则侧重于从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变革的层面界定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即回答如何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价值指向、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主导,离开核心价值的最本质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则会流于空谈,甚至会走偏方向。在当前我国关键发展时期,坚持和弘扬以人为本、民主公正的核心价值,在以人为本、民主公正的基点上引领社会思潮、统一思想认识、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更加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学民 《人民论坛》2010,(6):232-23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追求的根本价值。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的反映。把以人为本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着人类道德的进步。以人为本蕴涵着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人道主义精神是以人为本的基本道德内涵。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破解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钥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张秋红 《传承》2013,(6):70-72
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练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因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可以成为具有引领功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张秋红 《传承》2013,(4):70-72
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练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因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可以成为具有引领功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追求的根本价值。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的反映。把以人为本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着人类道德的进步。以人为本蕴涵着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人道主义精神是以人为本的基本道德内涵。  相似文献   

13.
郝桂荣 《前沿》2014,(23):4-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是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不同,它是价值观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真、善、美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本质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是焕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根本要求。培育和践行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需要着重处理好人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人本"与"物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李堂 《前沿》2011,(7):81-83
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方向保障。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一个多向度概念,在不同视角上有不同的科学内涵.立足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以人为本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中高度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立足社会主义宪法和法律精神的贯彻,以人为本就是要维护和保证人的各项合法权益的实现;立足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以人为本就是社会对所有的人都要以平常心来对待;立足社会主义终极价值的追求,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水平的提升.在党政管理和社会生活中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最为深层的保证就是要让以人为本成为党和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决策和执行决策的第一思维指向,同时也成为广大公众实施社会行为的第一思维指向.  相似文献   

16.
朱文星 《前沿》2004,(12):175-177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既是政治文明进步的产物 ,也是政治文明得以巩固发展的思想基础 ,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政治保障。当前 ,我们要以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为指导 ,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在以人为本维度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文化精神、政治形态、经济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方面分别呈现出重视人文精神、宪政、经济科学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18.
姜兴宏 《传承》2012,(21):12-12
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主要是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践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只是关于发展的理论,而且科学地总结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吸收了人类文明发展最新成果,符合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和高度概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统战工作作为党的特殊群众工作和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统一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把握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在当今统一战线范围内,以人为本的“人”,是指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包括一切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以人为本的“本”,即统战工作的核心理念、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余海超 《传承》2008,(18):30-31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有着本质的不同。"以人为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生成,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升华,对于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