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涂锋 《政治学研究》2021,(3):141-154+164
身份政治已日益成为西方政治的重要特征。身份政治在西方国家引发国民身份的普遍性危机,导致民粹主义和政治极化泛滥,冲击并削弱了整个治理体系,进而开启了政治衰败的进程。本文基于国家建构视角,梳理身份政治、国家建构、政治衰败等关键概念,立足历史与现实经验来解释身份政治引发西方国家政治衰败的一个基本路径。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外部环境和内部制度是西方政治衰败的两个发生机制,而身份政治则是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关键一环。在当代西方国家,身份政治一方面加剧了外部环境的冲击效果,另一方面又放大了其制度自身的内部缺陷。身份政治激进化与制度性缺陷之间彼此震荡且相互强化,从而开启了政治衰败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科技发展的速度超过前几个世纪的总和,在科技的推动下,人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敌托邦小说<发条橙>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关注科技,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颠覆了现代科技总是起着积极作用这一常规理念,进而引发人们对貌似中立、公正的科学家进行科研活动的怀疑,质疑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真实目的,揭露他们与政治力量结盟,成为利益共同体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在任何人类共同体中,可供分配的利益永远是有限的,而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则是无限的。另一方面,人类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因此,冲突与合作是人类的基本行为模式。从经验的角度讲,民主政治是政治共同体集体行动的规则、选择领导人并加以监督和制约的规则。从规范的角度讲,民主政治是理想与现实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33)
当前,对钱钟书的作品《围城》的研究,大部分都局限于修辞手段的分析,语用性介入较少。鉴于语用隐含高度依赖于语境并涉及说话者和受话者,因此具有很强隐蔽性和模糊,本文将通过语境、预设、会话含义、言语行为等隐含手段来分析《围城》某些片段的隐含,旨在为文学批评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了《中国妇女》、《家庭》、《时尚伊人》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女性杂志,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杂志中女性形象及其价值观念的变迁。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女性杂志在不同时期常常会受到不同力量的左右,其价值观念及其对女性读者的引导常常是偏颇的。  相似文献   

6.
技术的发展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存在状态。技术的问题从根本上是文化问题、制度问题。技术的极致发展使当代西方社会陷入了发展困境。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风险社会对于我们走出技术恶托邦困境,建设生态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赵红 《理论导刊》2006,(1):92-94
现代文学发展中女性意识的建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917~1928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女性意识主要表现为“人”的意识的觉醒,对“爱情”与“母爱”的呼唤;1929~1949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在前一阶段女性作家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基础上更进一步,表现出对男女平等和“女性”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个体的探求,女性意识渐渐清晰。  相似文献   

8.
政治认同不可能自然形成,它需要以各种条件为支撑进行建构。从实践来看,我国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的建构机制体现为:民族平等、团结与自治的政治价值理念为认同主体的自我需求提供心理支持与合法性论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认同主体需求的实现提供合法性保障;民族权益保障机构是认同主体需求得以实现的承担载体;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是政治认同形成的主导性推动力量;恰当的政治建构途径与方式是政治认同形成的"平衡杠杆"。  相似文献   

9.
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身份的本质是价值认同,而核心价值观在文化身份中居于核心地位,两者看似神离,实则是由内而外一体两面,当两者任何一方发生变化的时候,也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另外一方。从其内涵与互动方式来看,两者是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这种建构具体表现为助力与迟滞两种形式,即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能够助力或迟滞文化身份的形成,而文化身份的形成亦能助力或迟滞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两者相互制约而又相辅相成、相互塑造,共同对国家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化身份作为一个"问题"受到关注是现代性在世界各地的展开以及全球化的后果.解构理论和后殖民理论分别从西方思想史和东西方文化关系史的角度质疑和颠覆了传统的固定的文化身份观,认为文化身份是依赖"他者"建构的.文化身份的建构特性也为分析中国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身份建构提供了理论上的参照,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不同时期,中国建构的文化身份基本上属于守成型的文化身份;而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则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就为依托并融合了民族传统文化,建构的文化身份则是开拓型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的多元多样追求使人们日益关注空间的差异问题,然而,这种空间的差异对于这一使命来说是福音,意味着自由和解放,还是相反?通过福柯Heterotopia范畴的解析,可以向人们展现Heterotopia作为差异空间的否定辩证法:作为"差异地点",差异空间提供了现代社会无所不在的微观操纵机制,是空间化了的微观权力;同时,作为"异托邦",差异空间又为超越微观权力和宏观权力的操控提供了可能,差异空间与权力的复杂关联突显了空间研究对于哲学理论和现代性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是责任共担、行动共为、价值共通、情感共融、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当前,“城归”红利不断释放、国家政策持续赋能、信息技术有效嵌入为建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带来前所未有的有利契机,但是也使其面临结构松散化、意义世界隐退、基层组织功能弱化等多重挑战。因此,要着力整合乡村多元利益、重建乡村意义世界、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乡村治理效能,从而筑牢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之基,进一步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中华民族是“自在的”和“自觉的”民族实体。“自在的”中华民族实体,建立在几千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上,是断不能简单套用西方民族理论加以理解的。“自觉的”中华民族实体,是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对几千年中华民族自我存在状态的一种觉醒,是对中华民族“应然”状态的一种探求。虽说不能将西方民族理论简单套用我国民族实际情况,但“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意味着从政治上而言民族是具有可塑性的,这对于我们建构中华民族的“应然”状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中华民族的“应然”状态,不是理所当然的存在,是需要加以建构和引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贯穿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谓中华民族、怎样调动全民族力量、如何建构多民族国家、怎样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等问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不懈努力。梳理和总结好中国共产党持续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和经验启示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历史传统和丰富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4.
"一国两制"绝非以固化香港与内地的隔离,将彼此视为难以包容的"他者",排斥共同发展。若以哈贝马斯的后民族国家理论的视角来分析"一国两制"的内在意涵,会发现"一国两制"并非仅仅按着民族主义原则,建构港人的国家认同,也要求按着工具理性和自利政治原则,积极"包容他者",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认清双方在发展问题上存在的共同利益。在这种视阈下,"一国两制"不仅是一个国家统一的方略,也是一个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区域共赢,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搁置偏见,包容文化差异、价值观的区别和社会制度的分野,共谋发展是"一国两制"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4,(31)
"死者崇拜"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代"死者崇拜"是人们获取身份的重要象征。人们通过"死者崇拜"的方式来获取自身身份在家庭和社会中认同,人们也通过"死者崇拜"方式获取人们之间平等的想象力。由"死者崇拜"而拓展的"圣火"、"圣人"和"宗教"都是平等主题的变换,通过这些主题的建构从而刻写古代人的平等生活观。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是由包括经济产业结构、农村社会基层治理政策和人力资源配置、意识形态的动员宣传在内的三个层次的外部结构性力量建构的,也是由作为互动主体的村镇干部、村民等多元他者所建构的,大学生村官作为行动主体,对被建构的身份形成认同和困惑,面对群际差异,积极用行动寻求从"我是谁"向"我会成为谁"的认同变迁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正>官员通常集职业身份和公民身份于一身。我们以往对官员身份的认识更多的是看重他的职业身份,强调对官员的道德制约,这与中国传统的"好人当官"的意识相关,也与官民双方对官员身份的认知相关。在加强对官员进行监督的今天,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官员的身份。官员的公民身份表明了他的理性经济人的一面,而  相似文献   

18.
张敏  王苏喜 《理论导刊》2008,3(6):53-54
在政治学意义上,民主政治实质上就是包含着形形色色均衡关系的均衡政治.均衡政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表现,是和谐社会建构的民主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9.
当下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广泛议题折射的一系列观念形态的分歧,从本质上来说是政治观的分歧。这种分歧不仅危及当代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而且危及作为这种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即政治共同体自身的存在与巩固。因此,构建一种新型政治观是消除各种分歧、维系政治共同体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不断深化的全球化进程,持续升级的信息技术,日趋极端的个人主义,反向激发的族群认同,促使身份政治在当代欧美迅速崛起。身份政治具有普遍性、多重性、冲突性和后现代性等显著特征,最初只是边缘针对主流的反抗政治,后演变为左翼与右翼之间的对抗政治。福山高度关注身份裂变的政治影响,认为身份政治源自人类对尊严的渴望,其在当代的崛起虽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对民主政治构成了重大冲击和挑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克制身份政治的碎片化和部落化倾向。如何深刻理解身份政治的逻辑与缺陷,准确判断身份政治的趋势与影响,对大变局时代的政治发展和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