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扩展了的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问卷",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与网络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接触网络年龄越早的个体自我统一性完成所需时间越长;人际关系不好的大学生上网时间更长;大学生能分清网络的虚拟与真实;真实世界越不自由越易引发网络围攻行为。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2010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与2010年中国各省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多层次模型分析方法,主要考察两个问题:第一,个体层次上,探讨不同互联网使用动机对社会资本的影响;第二,结构层次上,考察在不同应用密度背景下,互联网使用对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的社交使用更能增加网络社会资本;在网络邻近性与外部性越强的结构中,互联网的社交使用对网络社会资本的增加效果越强。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的媒体已成为公共领域信任关系的中介。公众对互联网的政治性使用可能对政治信任产生复杂、多元的影响。本文总结出媒体使用对政治信任的两种影响路径:直接的认知效果和社会资本的中介效果,并分析互联网作为公众政治认知、互动、表达和参与的媒介,对其政治信任水平的可能影响。对一项2010—2011年全国性公众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和电视与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具有不同的政治涵义。当控制住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在网上接触海外"另类媒介"越多、网上公共事务参与越频繁的公众,其政治信任水平越低;但网上政治信息获取、政治互动和表达与政治信任水平之间没有显著的联系。研究还发现,传统媒体在"涵化"公众政治信任方面的功效极其微弱,体现出新媒体互联网对传统媒体政治传播效果的"挤迫效应"。本研究的结果提请相关管理部门以互联网为平台展开有效的政府-公众沟通,以提升公众的政治信任水平。未来研究有必要采用随机样本,同时需要对政治信任概念的测量更加精细化。  相似文献   

4.
构成社会基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网络社会中非但没有被疏离,反而成为网络生活的主体。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大学在校生校内网使用行为的抽样调查,从互联网社会资本的规模、互联网人际交往的信任程度、网络发起线下活动的参与意愿、网络生活的满意度等四个维度来考察大学生互联网社会资本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校内网使用强度对互联网社会资本影响显著,现实生活中的好友数量对互联网社会资本的规模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社交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社交网络,运用社交网络维护人际关系,对社交网络及社交网络关系产生心理依赖,致使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业。近年来研究表明,社交网络使用存在潜在的成瘾性,这一行为成瘾会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诸多消极影响。对此提出对策:加强校园网络和学校活动建设,减少不良网络交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网络使用及网络交往。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当代大学生就业、生活和价值观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沟通交流、信息获取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手机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从手机使用的沟通交流和信息获取需求来解释大学生手机使用的行为和心理缺乏解释力,因此,本文认为在信息社会中,作为数字原生代的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更多的是受群体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影响,不宜将大学生手机依赖妖魔化,并据此对未来的研究视角、研究立场和研究内容作出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24)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显著的影响与挑战:手机等移动设备依赖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移动互联网超越现实的特性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约束作用,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平民化"和"草根性"特点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主导性。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积极主动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深化理论学习,提升网络技术水平,打造复合型的专家队伍,从而应对和解决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和影响,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具体针对Email、BBS论坛、即时通讯工具三种互联网互动服务使用行为,对368名大学生上网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与使用互联网对外联络功能、使用Email联系现实中同学和朋友、使用BBS的获取资源等部分互动服务使用行为有相关关系,这为细化互联网使用行为,进一步探讨媒介使用者特征做了铺垫。  相似文献   

9.
胡婷 《学理论》2014,(2):281-282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数字时代,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最主要群体之一,所形成的校园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各种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也是高校近年来面临的挑战。从校园网络舆情的界定、构成要素为出发点,分析研究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如下:加强对大学生普遍关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加强学校与教师在网络的参与度;加强学生中"意见领袖"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李静  王丹丹 《学理论》2011,(23):51-52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的发展既可能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构建和谐的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在如何处理好网络人际关系上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这一问题的解决应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普遍重视。为此,家庭教育是重点、学校教育是根本、社会教育是保障,大学生更应兴利除弊,为构建和谐的网络人际关系付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盛明明  李可钰 《学理论》2013,(16):113-114
本研究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随机抽取在校本科生140名,以UCLA孤独量表、岳冬梅改编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王登峰(1994)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进行测量。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有负相关;自我和谐程度与孤独感呈负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程度对孤独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模式在教育领域的推广与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推动着教育领域的改革。慕课、微课等学习资源逐渐进入到高校大学生的视野之中,掀起了一股智慧学习的新潮流,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因势利导,改革和拓展党建工作的模式和方法,实现移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技术与党建工作的充分融合,推进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的数据,本文从媒介接触的角度探讨了当代青年的互联网使用与社会信任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相较于以传统媒介为主要信息来源的青年,以互联网为主要信息来源的青年的社会信任水平显著更低;社会交往与特定价值观念对互联网使用的负面影响具有缓冲作用。随着与朋友聚会频率的提高,以互联网为主要信息来源对青年社会信任水平的负面影响会被削弱;对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青年和拥有中共党员身份的青年来说,以互联网为主要信息来源对其社会信任水平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3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通过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探讨在线沟通对青年人际关系的影响。检验了收发电子邮件、聊天交友以及博客/微博应用等在线沟通模式对人际关系影响的"替代假说""强化假说"以及"无影响假说"。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在线沟通对青年人际关系的影响不同。收发电子邮件与领导及陌生人的关系之间呈正相关,聊天交友与同事关系呈负相关,博客/微博应用对强关系和弱关系都无显著影响;各种形式的在线沟通对与家人的关系均无显著影响,不能强化或者替代与家人的关系;在线沟通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较弱,其影响小于职业类型、身体状况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正"裂变性"地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模式与认知方式,另一方面也"持续性"地生产着"信息越公开、社会越不信"的悖论问题。信息裂变公开与规则绩效兑现,是大数据时代建构社会信任机制的充要条件。应用此理论分析农村党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既能发现其长处,也能发现其不足。在大数据时代,农村党组织应以建构村民和干部之间的互信关系为基础,理清农村利益增值与农村利益分配、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农村党组织建设与农村事务村民共治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强化自身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整合信息公开的"互联网+"模式,"先近后远"兑现村民守规绩效,引导村民参与村务合作共治,来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学"世代分析"的经典框架出发,探讨中国私营企业"互联网+"战略强度的世代差异。基于2016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揭示了不同世代企业家与企业"互联网+"战略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就新兴"互联网+"战略而言,年轻一代企业家的使用强度要高于年长一代;但就成熟"互联网+"而言,不同世代企业家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海外经历提高了年长一代企业家在新兴"互联网+"上的战略强度;互联网媒体使用程度是企业家世代与新兴"互联网+"战略之间的中介变量。研究发现为企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微观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青年研究》2021,439(4):1-10
基于"网民社会意识调查"的相关数据,探讨媒体使用偏好对青年网民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日常情境下,青年网民的官方媒体使用偏好会对其政治信任产生正面的影响作用,而社交媒体使用偏好的影响并不显著,对青年政治信任具有负面影响的是海外媒体使用偏好;在突发事件中,媒体使用偏好对青年政治信任的影响出现两极分化效应,官方媒体使用偏好越强,青年网民的政治信任程度越高,而社交媒体与海外媒体使用偏好则会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青年网络表达参与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升他们对基层政府的信任水平。网络时代媒体使用偏好是影响青年政治信任的关键因素,这为数字政府治理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20,(7)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介的使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对H省网络环境下亲子关系的抽样调查,文章从青少年及家长网络使用的时间、内容、隐性疏离的感知度、网络亲子沟通的利用率四个维度,探讨网络媒介使用与亲子隐性疏离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亲子隐性疏离较为普遍存在于家庭之中,但双方对其的感知程度较低;网络媒介的使用有年轻化和广泛化的特征,功能以娱乐为主;网络亲子沟通形式多样且便捷,但是其有效沟通利用率较低,网络媒介使用与亲子隐性疏离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网络信贷走进校园生活,有助于满足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但非法借贷尤其"校园贷"引发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使用全国大学生调查数据,对大学生的信贷消费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两成大学生使用过贷款或分期付款,"校园贷"高风险人群集中于家庭背景或高等教育背景较弱势的大学生,就读于高职院校或普通本科、学习成绩较差或很差的大学生更可能使用高风险贷款平台和高风险贷款利率,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更可能使用高风险还款方式。研究发现对了解消费主义的作用机制、社会不平等和高校学生工作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一、高度重视"互联网+"战略"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应用方式。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技术,与100年前的电力技术、200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目前,全国已经有6.3亿网民,近5亿的智能手机用户。通信网络的进步、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芯片在企业、人群和物体中的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